银杏树,深秋的使者,秋风一吹,刹那间杏叶纷飞,煞是好看!11月1日晚上8点过,达川区万家镇中华银杏谷银杏大道旁农家乐老板龚光翠招呼完最后一批客人后,终于歇了下来,“最近来这里的游客太多,我们要把食材准备齐全,大家休息一会儿统计好明早要采购的食材清单!”龚光翠向员工说道。
这里,曾是一个偏僻的村镇,易地扶贫搬迁让这个曾经贫瘠的小村庄焕发了生机,每年到此观赏银杏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旅游收入。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达川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凭着“有多难就有多拼”的干劲儿,全力攻坚。如今,达川区的贫困山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搬迁贫困人口4815户15350人,全部搬迁户已入住新房,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告别“穷窝窝”
迎来新生活
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该村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户186人,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户89人,其中集中安置24户74人,分散安置6户15人。
短短数年时间,该村一直以“巴蜀古韵,幸福双桥”为主题,以净化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目标,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乡愁、巴文化、新村、丰收等四个主题区,对房屋进行了风貌提升打造,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并绿化亮化,修建了公共厕所、生态停车场、污水处理站等,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
11月1日,记者来到双桥村文化广场旁一处新房里看到,村民蒋启贵戴着老花镜正手脚麻利地编着藤编椅。“最近接的编织活儿有点多,我们正加紧在赶活!”蒋启贵说道。
蒋启贵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六口原本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以前的老房子,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家门口也全是烂泥巴,下雨天还经常摔跤!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蒋启贵说。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标准,老蒋一家可以在安置点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住进新房。2017年9月,一家六口搬进了面积150平方米的新房。
“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双桥村有55户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在户型上设计了多种户型,村民们入住前,水电气和网络等设施就已经安装到位,加上规模化风貌打造的房屋共有300余户!”双桥村党支部书记蒋虹旭介绍道。
此外,该村搬迁安置点还设置有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为搬迁困难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渠道,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我每个月靠做保洁能领850元的工资,已经能满足全家的基本生活开支,现在不仅能住上好房子,还安排了工作,真的很知足!”双桥村村民熊光琼高兴地说。
双桥村依托万亩银杏产业园,15个组流转土地4000余亩,引进业主发展银杏康养产业,创新“金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流转土地获取土地流转费,业主与贫困户签订优先务工协议,带动36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人均年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我老家就在万家镇,这些年我一直在外务工做餐饮,看到老家发展万亩银杏产业,现在这里春天可以赏花,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赏银杏,很有发展前景,今年初便投入几十万元在老家开了个农家乐,生意很不错!”龚光翠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下一步她打算扩大规模,把农家乐做大做强。
换一方水土
富一方人
达川区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秉着“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思路,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阶段就注重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旅游发展相融合,通过规划从源头上做好统筹,避免了各行其是。
“之前我一直在浙江打工,今年小孩上高中,父母年龄也大了,从去年开始就留在老家,我们村历来都有种植乌梅的传统,今年我也承包了一些土地,打算趁着大力发展乌梅产业的机会,干点成绩出来!”达川区百节镇肖家村5组村民肖贤琼说道:“今年我还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发展乌梅产业技术培训会,学到了很多知识,对发展乌梅产业更有信心了!”
百节镇肖家村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与乌梅产业发展相结合,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种植乌梅3000亩,同时发展林下养鸡、养鸭、养牛,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河市镇成都村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占地1000亩的玫瑰基地发展近郊乡村旅游,成立玫瑰小镇旅游合作社,发展千亩玫瑰园1家,三星级森林酒店1家,民宿3家,百亩水果采摘园1家,帮助搬迁群众通过旅游增加收入;赵家镇林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方面,村集体以合作社的名义将聚居点周边土地统一流转200亩,由村集体合作社建集体果园统一种植桃树、柑桔,然后反租群众;流转土地160亩,返租群众统一种植优质川凤大米;另一方面,搬迁户原居住点承包地又流转出去,搬迁户获取土地收益。
此外,达川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广运用“双靠近、三融合”经验模式,培育壮大了丽天牧业、天王集团、四川友腾等龙头企业,推动了九岭青花椒、安仁柚子、百节乌梅、麻柳生猪养殖等基地建设。同时,强化与搬迁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双受益,带动搬迁户增收。
易地扶贫安置点还主动向产业基地靠近,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安置点。同时,在安置点周边,有意识建设产业基地,实现双促进。万家镇在双桥村集中安置点附近引进业主建设“中华银杏谷”景区,有效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实现就近增收。马家镇肖家村集中安置点多次优化选址地点,将群众搬迁到乌梅山产业园区,使搬迁群众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增收更有保障。
截至目前,达川区新培育发展优质水稻40万亩、乌梅10万亩、青花椒20万亩、安仁柚5万亩、生猪100万头、蔬菜20万亩等特色骨干产业,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增收,基本实现了“稳得住,能增收”的目标。(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