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东部的开江县,是秦巴山区省定贫困县之一。“十三五”以来,开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扑下身子抓落实,坚决打赢攻坚战。
开江县从“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入手,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大马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8月,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者们顶烈日、冒严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马力推进,让搬迁对象早日搬进新居,早日走上致富路。2018年底,开江县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386户9988人被搬迁安置,创造了“开江速度”,为全县2018年顺利“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三个难题”
确保“搬得出”
县、乡(镇)、村(社区)着眼“第一粒扣子”,运用“三公示三审核”制度,层层筛选,逐级审核,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破解了“对象识别难”的问题;采用统规自建建设模式,“透明式”管理,让搬迁对象充分参与,亲力亲为,管质量、管进度,破解了“工程建设难”问题;落实全过程搬家服务,村支两委履职尽责,村、社干部包搬迁、包入住、包拆旧、包复垦的方式,破解了“搬迁入住难”问题。在设计上由县上组织统一设计,充分考虑特色性、舒适性,保证一个风貌,形成一个亮点;在施工上由搬迁户自行确定施工队伍,乡(镇)、村统筹协调,实现了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同时,采用超常规手段,抢晴天、战雨天,抢抓时机、抢抓进度,确保群众按时搬进新房。
做到“三个到位”
确保“住得进”
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位,提供“一站式”服务;公共服务保障到位,优化上学、就医、办事;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做到党员干部包保到位。乡(镇)、村(社区)党组织把易地扶贫搬迁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建设带动搬迁社区建设。安置点集中配套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农民夜校、农机培训、文化室、卫生室、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划片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就近入学,减轻搬迁家庭经济负担。各级帮扶干部一包到底,包动态、包稳定、包就业、包满意度提升,解决群众困难,切实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生产生活硬件设施的应有尽有,解决了安置群众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坚实保障。
稳定“三个收入”
确保“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头戏,就是让群众能致富。开江县采取“保姆式”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有工资性收入;狠抓产业扶贫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有经营性收入;强化经营管理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有财产性收入。精准找岗、引岗、送岗、稳岗到户到人,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站,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在每个安置点建设了一个以上就业扶贫车间,通过组织开展网络创业、种植、养殖等培训,引导搬迁劳动力学习电商、淘宝等知识,为居家创业奠定基础,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十三五”以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建成产业道路270公里,建成以“果林+、稻田+”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20余个,带动了4000余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人均增加纯收入1285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群众挪出穷窝,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精准扶贫的落脚点和着力点。通过对群众进行感恩教育,知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发奋图强的行为自觉。开江县广大干部群众心手相牵,甘苦与共,同大家一道践诺初心,实现梦想,迎接又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谱写属于新时代发奋图强的壮丽诗篇。(陈远明 唐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