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寒风刺骨。走进宣汉县普光经济开发区柳池工业园、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却让人倍感振奋,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工业园区正以其强大的磁吸力,整合信息、人才、资金,以其巨大的集聚效应,成为宣汉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释放集聚效应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宣汉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记者走进宣汉商贸物流园区,只看见北城大道如一条崭新的玉带贯穿其间,一栋栋房屋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商贸物流园自开工以来,施工方抢晴天、战雨天,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宣汉商贸物流园的快速建设只是该县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开工、促进度、保投产。全面推行“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指挥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成立巴山大峡谷等重大项目指挥部13个,由县四大班子成员担任项目指挥长,亲自挂帅指挥。将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充实到项目建设一线,任督查组长或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专职负责项目推动落实。特别是在推动普光经济开发区建设上,实施对外一块牌子,对内三个公司、三套班子的管理模式,着力构建“一区三园”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明确各园区领导机制、功能定位,有力推动工业项目分类实施、快速落地。2016年以来,该县召开的项目办公会、专题会达30余次,有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制定了严格项目责任目标考评,将项目工作考核结果与班子、干部的年度考核挂钩,逗硬落实问责办法,对推进项目不力、进度缓慢的8名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形成强大震慑,倒逼项目工作高效落实。
突出招商之魂
签约项目落地有声
2016年12月26日,宣汉县在深圳市举行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成功签约了五个重大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41.8亿元,这是宣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加快项目建设,宣汉县将长期坚持把争取外力支持、加大招商力度作为抓好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
宣汉县紧盯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项目投向,抢抓国家、省编制“十三五”规划等机遇,成功争取全省唯一一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完善重大项目争取工作机制,实行“一月一汇总一通报一督办”,明确任务和时限,提高争取成功率。2016年以来,该县积极调整充实巴山大峡谷等9个产业项目招商小分队,牢牢扭住成渝、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延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100余次,建立目标企业50余个;充分利用智力支乡联络会、乡友恳谈会等平台,广交朋友、真情招商,主动帮助客商算好投资账、成本账和发展账,吸引一大批优质项目加速向宣汉集聚。2016年以来,新签约不溶性硫磺、氯化钾及卤水综合利用等3000万元以上项目3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5个。积极开展“院县”、“政企院”合作,加大高新科技产业项目培育力度,加大高新科技产业项目培育力度,先后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7所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川东分院、宣汉食用菌研究所”等创新推广项目12个,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要素保障
集聚发展强大动能
积极营造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以一流的环境吸引客商、引进项目、保障建设。
充分对接中央和省、市投资重点,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重点项目规划、储备和申报,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城乡建设发展公司、中普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扩大银政企合作,多渠道融资,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同时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土地整理和“双挂钩”工作,盘活土地存量;加强“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大力争取工业用气用电指标和价格优惠,增强比较优势。
项目长时间搁置,效益也会跟着流失。因此,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精简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园地共管”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等制度,确保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强力整治“吃拿卡要”现象,推进公、检、法、司进驻园区,坚决打击聚众阻工、强行揽工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优化项目投资软环境。
如今,行走在宣汉,你可处处感受到一个个大项目、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在宣汉城乡大地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