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质量状况
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6年有所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区域和道路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日均值达标率为86.7%,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各县(市)及市城区达标率为83.6%~91.8%,其中,宣汉县91.8%,开江县88.4%,万源市88.2%,大竹县84.5%,渠县83.7%,市城区83.6%。全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其次为O3。各县(市、区)SO2、NO2、CO和O3年均浓度评价结果均达标;宣汉县和开江县PM10年均浓度达标;宣汉县PM2.5年均浓度均达标。
2017年全市降水均未出现酸雨,与上年降水环境质量持平,均为非酸雨区。全市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氯化物、硝酸根,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与上年一致。硫酸根与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与上年没有根本变化。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7年全市区域水质状况评价为良好(以年均值进行评价,粪大肠菌群不参与水质总体评价)。28个监测断面中,I~III类断面23个,达标率为82.1%(上年达标率为82.0%);超标断面中,IV类断面3个,占10.7%;V类断面2个,占7.1%;劣V类断面0个。河流水质超标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和生化需氧量。年均值超标的断面为东柳河墩子河,铜钵河上河坝,平滩河牛角滩,袁驿河速建桥和石桥河凌家桥。
(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
2017年全市地表水源地全年取水总量8776万吨(地表水源),水质达标率(按主要指标,不含参考指标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下同)为100%。各季度、各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保持在2016年的水平。地下水源(市控)中,万源市地下水源取水总量259万吨,银洞子1号、银洞子2号、观音峡水源地水质各季度均达标。
2017年监测省控乡镇水源地232个,达标210个,占90.5%。全年取水量5981.55万吨,达标水量5788.17万吨,水质达标率(达标水量占取水量比例)为96.8%。其中,地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7%,地下水源水质达标率为88.8%。宣汉县、经开区省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通川区99.6%,大竹县98.8%,开江县、万源市96.5%,达川区95.5%,渠县92.6%。
(四)城市声环境质量
2017年,我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8分贝,声环境质量维持上年“较好”水平;城市道路交通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70.0分贝,道路声环境质量“较好”,噪声强度等级与上年相同,仍为二级;城市各功能区昼间达标率79.2%,夜间73.3%,昼夜达标率较上年均升高2.5个百分点,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较2016年无明显变化。
二、主要环保工作
2017年,全市环保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135”环境治理战略部署,攻坚克难、奋勇实干,牵头完成了迎接中央环保督察的各项任务,开启了环境问题整治攻坚的崭新局面,保持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良好势头。
(一)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
全市环保系统强力推动“百日攻坚”、“年度攻坚”和“环保综合执法督察”三大攻坚行动,达钢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火车东站货场成功搬迁,主城区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全面完成,主城区环卫市场清扫保洁、建筑施工扬尘和黑臭水体等治理成效明显,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首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度落实,全年整改率达88%。2017年,市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83.8%,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浓度为76.5μg/m3,同比下降8.9%,PM2.5平均浓度为49.7μg/m3,同比下降9.6%;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中向好,4个国家考核断面(团堡岭、车家河、舵石盘、大蹬沟)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上半年为93.1%、下半年为94.6%;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各项主要环境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牵头完成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各项任务
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积极报请党委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起草了《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行动2017年实施方案》《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三年攻坚方案(2017—2019年)》《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为党委政府当好了“参谋助手”,发挥了环保部门“侦查员、通讯员、监督员”的相应作用,营造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浓厚氛围,开创了环境保护“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崭新局面,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386件群众信访投诉问题全部按时按质办结上报。
(三)“三大战役”成效明显
各级环保部门牵头落实“大气十条”,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促进企业进行脱硫脱硝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大力推广秸秆资源肥料化、燃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有效减少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导致的雾霾污染,关闭小煤矿16家,削减煤炭落后产能150万吨,淘汰燃煤锅炉213台、135.4蒸吨,拆除航达钢铁公司两套中频炉、金鸿实业公司两套中频炉,达州的天空更蓝了。牵头落实“水十条”,推进《达州市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加速建立“河长制”,全面实行“一河一策”,推进重点小流域、城市黑臭水体等综合整治,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清理行动,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户)1318家,达州的水更绿了。牵头落实“土十条”,出台《达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大气、水环境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健全危废协调管理机制,实施固(危)废分类管控,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达州的环境更加宜居了。
(四)服务发展、执法监管、生态改革、党的建设亮点纷呈
全年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84个,市本级审批建设项目55个;清理完成环保“两违”项目2559个,整顿完成2555个,完成率99.84%。立案调查环境违法行为578件,下达处罚决定书523件,处罚款3172.08万元。全市排污费征收入库6602.32万元,同比增加3241.71万元,增长96%,其中市本级征收入库2283.44万元,同比增加1749.28万元,增长327.48%。完成花萼山自然保护规划调整,开展蜂桶山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按周调度全市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整改进度。落实《达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达州市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等7个专项改革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加强班子队伍建设,顺利完成局机关党委集中换届、补齐配强局总工程师1名、提拔重用正科级干部1名、轮岗交流正科级干部3名、锻炼挂职副科级干部3名、引进环保相关专业研究生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