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质量状况
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8年有所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呈现好转趋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区域声环境质量略有下滑,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日均值达标率为91.3%(实况),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2018年实况为88.4%)。市城区及各县(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2.5%~97.0%,其中,宣汉县94.5%,万源市97.0%,开江县93.7%,渠县91.5%,大竹县88.8%,市城区82.5%。全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10、PM2.5和O3。市城区SO2、CO、O3年评价结果达标,NO2、PM10、PM2.5年评价结果超标;各县(市)SO2、NO2、PM10、CO、O3年评价结果均达标;PM2.5年评价结果除大竹县超标外,其余各县(市)均达标。
2019年全市降水均未出现酸雨,与上年降水环境质量持平,均为非酸雨区。全市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氯离子,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铵离子,与上年基本一致。硫酸根与氯离子的当量浓度比为2.9:1,与上年(3.36:1)相比有所下降。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9年全市区域水质状况评价为良好(以年均值进行评价,粪大肠菌群不参与水质总体评价)。15条河流28个监测断面中,I~III类断面24个,达标率为85.7%;超标断面中,IV类断面2个,占7.1%;V类断面1个,占3.6%;劣V类断面1个,占3.6%。河流水质超标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年均值超标的断面为东柳河墩子河、平滩河牛角滩、袁驿河速建桥和石桥河凌家桥。
(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
2019年全市城市水源地全年取水总量10090.91万吨(地表水源),水质达标率(按主要指标,不含参考指标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下同)为100%。各季度、各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保持在2018年的水平。地下水源中,万源市地下水源取水总量69.3万吨,银洞子1号、银洞子2号、观音峡水源地上下半年水质均达标。
2019年监测省控乡镇水源地265个,达标237个,占89.4%。全年取水量4674.69万吨,达标水量4496.79万吨,水质达标率(达标水量占取水量比例)为96.2%。其中,地表水源、地下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6.3%、94.5%。宣汉县、万源市100%,达川区99.4%,大竹县98.4%,渠县95.7%,通川区83%,开江县65.1%、经开区25.5%。
(四)城市声环境质量
2019年,我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1分贝,较2018年(54.9分贝)升高0.2分贝,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由二级较好下降为三级一般,区域声环境总体质量相比上年略有下滑。全市城市道路交通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较2018年(70.7分贝)下降1.1分贝,噪声强度等级由三级一般好转为二级较好,道路交通声环境总体质量呈现好转;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点次达标率昼间为81.7%,夜间为70.8%,总体达标率较上年有所上升。
二、生态环境工作
2019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01天,达标率82.5%,超目标任务0.1%;PM2.5浓度46μg/m3,同比上升7.0%(实况);PM10浓度73μg/m3,同比上升7.4%(实况);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中向好,4个国家考核断面(团堡岭、车家河、舵石盘、大蹬沟)地表水水质均值达标比例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2%;扎实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实施固废分类管控,率先在全省出台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意见,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整体持续稳定;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环保问题整改取得新进展。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严格实行“责任制+清单制+提醒制+销号制”工作机制,开设《阳光问廉》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环保责任面对面》栏目,曝光典型案例,强力推进环保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386件,已完成整改383件,完成率99.2%;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39项整改任务151条整改措施,已完成28项122条整改措施;省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493个,已完成整改479个,完成率97.2%,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信访件154件,已完成整改140件,完成率90.9%,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共9项整改任务40条整改措施,已完成3项整改任务27条整改措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自查9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2019年9月开展的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专项督察交办的92个信访件,已全部办结,整改工作有序推进。
(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新提升。一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新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新建管网150公里;大力实施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攻坚”方案,全市307个乡镇,已累计建成75座乡镇污水设施可覆盖80个乡镇。二是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持续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1%。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2019年新建长江经济带、省控、市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共计17个,新建市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和主城区空气监测微站35个;采购1台移动式机动车尾气检测设备,购置环境监控无人飞机3台,引入遥感、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对主城区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市本级罗江口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增加7个声光警示驱离功能视频监控点,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全天候无死角进行监控。四是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再增强。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78件,罚款2585万元,案件查处数量居全省第二,行政处罚金额居全省第四,配套办法使用居全省第一。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和大竹生态环境局已提名推荐到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环境执法先进单位。
(三)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成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达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九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系统部署。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将中心城区划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落实1名市局领导,实施“网格化”监管,带头开展夜间巡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城区、园区的工矿企业,依法严格监管,对肆意违规排放的及时查处、从严处罚,严格控制超标排放,全市共抽测柴油车、柴油货车共计23000余辆。特别是自9月中下旬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推进PM2.5源解析,达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强势挤进全国未达标城市前40名,其中10月份当月指标排名位居全国第13位。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继续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总抓手,统筹抓好小流域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安全饮用水源和自然保护区“四项整治”。重点强化明月江、任市河、铜钵河、东柳河、洞耳河、双龙河等中小流域治理,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有力促进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确保了国省考核断面、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三是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万家河黑臭水体治理,继续补上市政排水管网不配套、部分老城区雨污未分流等历史欠账,开展好河道排污口、企业污水偷排直排、固体废弃物处置不规范等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县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966个入河排污口排查复核工作。四是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持续巩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立、治”和不达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五是打好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以农村垃圾、厕所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大竹县、达川区等地103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六是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好分散企业的整治方案和引导政策。对通过整改仍无法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对能够通过整改实现达标的企业,加快整改并完善相关手续;对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引导其向园区或集聚区集中。七是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大力实施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三年推进方案”,加快推进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确保污水处理率达85%。加快宣汉县与开江县片区、渠县与大竹县片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进度。八是打好渠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大力开展重点流域(区域)规划环评,强力推进园区跟踪环评;扎实做好渠江沿江生态廊道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渠江流域内重点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及水质良好流域生态保护,切实维护渠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
(四)体制机制运行取得新活力。全市已经印发市级生态环境部门“三定”方案,7个县(市、区)、达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均已挂牌,正在调整印制市、县“三定”方案。本次全市机构改革中,市委编委给市生态环境局新增11个行政编制,划转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排污口设置管理、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4项职责,新增职能“建立健全全市生态环境基本制度、统筹协调全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指导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14项,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注重宣传引导,严格贯彻落实。目前,全市生态环境监察和监测改革工作正在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顺利推进,2020年按新体制运行的目标可望实现。
(五)环保铁军锻造取得新形象。一是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等理论学习推向深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一年来,党组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15次。二是着力推进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和党规党纪宣传教育,组织学习各种典型案件通报、警示教育片和读本,组织70名党员干部参观张爱萍故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50余名党员干部到达州市看守所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等活动,聘请20名政风行风监督员,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三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学习强国”平台、“达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和载体,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持续抓好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并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