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促进主城区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依据《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和《达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主城区普通中小学现状
我市主城区现有人口78万人,学龄人口13.22万人(3—5周岁2.34万人、6—11周岁5.12万人、12—14周岁2.82万人、15—17周岁2.94万人),现有普通中小学52所(小学28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9所),教学班1739个,在校学生11.07万人,教职工5377人,校园面积97.3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61.26万平方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校舍严重不足。按省颁标准最低限测算,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校园面积差117.4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差16.66万平方米。
2.学位严重不足。按照主城区普通中小学现有教育资源测算,可容纳学生8.51万人,实际容纳学生11.07万人,超2.56万人(小学1.50万人、初中0.63万人、普通高中0.43万人)。
3.教师配备不足。按照我市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小学1:24.06、初中1:18.86、高中1:15.70)测算,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职工差535名(小学185名,初中31名,普通高中319名)。
4.大班额、超大班额问题突出。主城区普通中小学现有大班额1404个,占普通中小学教学班的80.74%。其中:小学大班额700个,占小学教学班的81.40%,80人以上的大班额209个,占小学教学班的24.30%;初中大班额363个,占初中教学班的76.42%,80人以上的大班额25个,占初中教学班的5.26%;普通高中大班额341个,占普通高中教学班的84.41%,80人以上的大班额30个,占普通高中教学班的7.43%。
二、总体思路
(一)规划目标
依据主城区普通中小学现状,统筹考虑主城区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制定近期和远期的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努力扩大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切实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二)规划原则
全域统筹原则,就近入学原则,规模适度原则,近远期结合原则,均衡发展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达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四)规划范围
西至通川区马房坝—金山片区、莲花湖片区、马踏洞片区,南至达川区南外中心组团、三里坪片区、杨柳垭工业配套园区、翠屏山片区,达州经开区斌郎乡,北至通川区张家坝片区、北外肖公庙至徐家坝片区(详见《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上述规划范围图示区域)。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三、未来我市主城区学龄人口状况
(一)主城区人口预测
《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提出,2015年我市主城区人口预计达到100万人,2020年预计达到130万人。
(二)学龄人口预测
2015年,主城区学龄人口预计达到15.87万人(3—5周岁3.25万人,6—11周岁6.09万人,12—14周岁3.18万人,15—17周岁3.35万人),2020年,主城区学龄人口预计达到18.76万人(3—5周岁4.06万人,6—11周岁7.37万人,12—14周岁3.47万人,15—17周岁3.86万人)。
(三)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预测
1.2015年,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预计达到13.55万人(小学6.74万人、初中3.43万人、普通高中3.38万人),比2012年增加2.48万人(小学1.37万人、初中0.43万人、普通高中0.68万人),需新增学位5.04万个(小学2.87万个、初中1.05万个、普通高中1.12万个)。
2.2020年,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预计达到15.55万人(小学7.86万人、初中3.85万人、普通高中3.84万人),比2012年增加4.48万人(小学2.49万人、初中0.85万人、普通高中1.14万人),需新增学位7.04万个(小学3.99万个、初中1.48万个、普通高中1.57万个)。
四、布局规划
(一)总体规划
1.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规划
2020年前,主城区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44所,其中:新建39所(小学25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6所),改扩建5所(小学4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1693亩,规划建筑面积50.8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42亿元,新增教学班1497个,新增学位70653个(小学37993个、初中18360个、普通高中14300个)。
(1)南城区。2020年前,规划新建普通中小学校8所(小学4所、初中2所、普通高中2所),征地434亩,规划建筑面积15.1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47亿元,新增教学班320个,新增学位15340个(小学5940个、初中6900个、普通高中2500个)。
(2)西城区。2020年前,规划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23所,其中:新建20所(小学14所、初中3所、普通高中3所),改扩建3所(小学2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800亩,规划建筑面积23.5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2.91亿元,新增教学班783个,新增学位36800个(小学21440个、初中7560个、普通高中7800个)。
(3)老城区。2020年前,改扩建小学2所,征地9亩,规划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37亿元,新增教学班51个,新增学位2303个。
(4)北城区。2020年前,规划新建普通中小学校4所(小学2所、初中2所),征地137亩,规划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85亿元,新增教学班96个,新增学位4530个(小学2430个、初中2100个)。
(5)达州经开区。2020年前,规划新建普通中小学校7所(小学5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313亩,规划建筑面积8.48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82亿元,新增教学班247个,新增学位11680个(小学5880个、初中1800个、普通高中4000个)。
2.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一是将通川区第一小学老校区与通川区第五小学合并,组建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新增教学班40个,新增学位1800个,已于2013年9月招生。二是通川区第八中学空置教室20间,增加教职工65人,拟于2014年秋季招生,新增教学班20个,新增学位1000个。三是将入驻西南职业教育园区的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原主校区、达州中医学校原校区、达州市技工学校原校区用于举办普通中小学,增加学位6000个。
(二)分阶段规划
1.近期规划(2013—2015年)
主城区规划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10所(公办9所、民办1所),其中:新建8所(小学5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2所),改扩建小学2所,征地376亩,规划建筑面积15.8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18亿元,新增教学班371个,新增学位17463个(小学9863个、初中5100个、普通高中2500个)。
(1)南城区。在杨柳垭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初中1所,在三里坪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普通高中2所,征地279亩,规划建筑面积12.6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48亿元,新增教学班224个,新增学位10840个(小学3240个、初中5100个、普通高中2500个)。
(2)西城区。在马房坝—金山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在莲花湖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征地59亩,规划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90亿元,新增教学班66个,新增学位2970个。
(3)老城区。改扩建通川区第四小学、通川区第二小学,征地9亩,规划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37亿元,新增教学班51个,新增学位2303个。
(4)达州经开区。在长田坝片区新建小学1所,征地29亩,规划建筑面积0.6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43亿元,新增教学班30个,新增学位1350个。
2.远期规划(2016—2020年)
主城区规划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34所,其中:新建31所(小学20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4所),改扩建3所(小学2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1317亩,规划建筑面积34.9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0.24亿元,新增教学班1126个,新增学位53190个(小学28130个、初中13260个、普通高中11800个)。
(1)南城区。在三里坪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在翠屏山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初中1所,征地155亩,规划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99亿元,新增教学班96个,新增学位4500个(小学2700个、初中1800个)。
(2)西城区。一是改扩建通川区实验小学、通川区金山小学、通川区铁路中学,征地49亩,规划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95亿元,新增教学班81个,新增学位3770个(小学2810个、初中960个)。二是在马房坝—金山片区规划新建小学3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在莲花湖片区规划新建小学4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在马踏洞片区规划新建小学5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692亩,规划建筑面积20.0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1.06亿元,新增教学班636个,新增学位30060个(小学15660个、初中6600个、普通高中7800个)。
(3)北城区。在张家坝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初中1所,在徐家坝片区规划新建小学1所、初中1所,征地137亩,规划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85亿元,新增教学班96个,新增学位4530个(小学2430个、初中2100个)。
(4)达州经开区。规划新建普通中小学6所(小学4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征地284亩,规划建筑面积7.7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39亿元,新增教学班217个,新增学位10330个(小学4530个、初中1800个、普通高中4000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达州市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副组长,联系教育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通川区政府、达川区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明确工作职责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单位,通川区政府、达川区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作为本规划在各自行政辖区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投资主体,要围绕本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实行工作预决算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时间节点,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层层抓好落实。
(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1.积极争取资金。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向中央、省争取项目和资金。
2.加大财政投入。一是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建设资金投入实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通川区政府、达川区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是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建设资金的投资主体,要加大经费投入,将主城区新建及改扩建普通中小学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市政府设立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新建及改扩建学校奖补专项资金。对市政府确定的与达川区政府投资共建的学校,市政府按投资总额的28%给予“以奖代补”;对市政府确定的与通川区政府投资共建的学校,市政府按38%给予“以奖代补”;对市政府确定的与达州经开区管委会投资共建的学校,市政府按投资总额的38%给予“以奖代补”。
3.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依法独立投资办学、多种形式合资办学。对社会力量办学在征地、基建、税收、信贷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四)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1.建立教师补充机制。2015年前,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新增教职工0.14万人;2020年前,新增教职工0.24万人。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着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健全培育教育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激励机制。
3.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将教育集团学校教师按10%的比例,统筹安排交流到教育集团内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任教。同时,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选拔一批教师、中层干部到名校任教和挂职锻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延伸,提升其办学水平。
(五)均衡配置学生资源
1.认真做好生源预测。根据学校招生能力以及适龄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学校的招生范围和区域,监控学校班额变化情况。
2.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3.严格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严格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转学行为,缓解主城区就学压力。
4.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不得擅自扩大择校生比例。
(六)建立优质名校教育集团发展机制
1.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发展。组建以名校为龙头的优质名校教育集团,对集团内学校统一调配管理,通过直办、领办、合办以及“捆绑发展”、“链条发展”、“梯度发展”等多种模式,实现优质教育的辐射和扩张。
2.推动名校进新区,促进新区发展。依托名校在达川区杨柳垭片区、三里坪片区,通川区西外马房坝—金山片区、莲花湖片区、马踏洞片区,北外肖公庙至徐家坝片区、张家坝片区,达州经开区等建设普通中小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七)支持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把民办教育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在升学、转学、考试、评先选优、职称评审、教育助学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建立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优质、特色发展。
(八)加强监督检查
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对本规划实施工作进行督查,并将本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对通川区政府、达川区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