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鼓励孩子多发声,就算只能说几个字也要表扬他。”3月16日,在万源市白羊乡胡家营村,脑瘫患儿小煜和母亲在家中接受了白羊小学老师的送课上门服务。老师们一边与孩子互动,一边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孩子12岁了,可以自己吃饭,其他什么都不会。”据小煜母亲介绍,为让孩子接受教育,老师们经常来家里上课,每次都会待上两三个小时。
这是白羊小学在“控辍保学”工作方面想出的一个苦招。
“控辍保学”就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力助推教育扶贫工作。可万源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却一桩接着一桩。
“在掌握辍学人数、摸清辍学原因方面,就需做足各方面的功课。”万源市教育局局长李晓旭说,该市76所学校首先全力做好学生入学登记工作,然后,再与村、社区联合开展入户走访,挨家挨户调查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并与学校的学生登记情况进行一一比对。针对外地上学的学生,则与家长取得联系,核实少年儿童入学情况。
经过调研和走访,得知少年儿童辍学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因孩子残障而辍学;因家长不重视教育而辍学;因学生产生厌学思想而辍学等。
针对这些情况,万源市要求各校要想方设法“控辍保学”,不能落下一个适龄少年儿童,要让他们都享受到教育的阳光。
“得知小煜的这种情况后,我们曾一度陷入了迷茫。”白羊小学校长杨刚感慨地告诉记者,小煜家庭贫困,父亲在外地务工,母亲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还要照看其弟弟妹妹,无法将他送到城里的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天天到校上课也无法实现。
这种情况下,白羊小学只得安排老师到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培训,再安排老师轮流到孩子家中上课。如今,小煜的生活还不能自理,但是看到老师到来,小煜的脸上也时常露出微笑。对此,小煜的母亲很是感激。
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厌学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对于此种情况,万源市通过开设法律讲堂、召开家长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家长知法、守法。同时,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困难,学校、村组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去加以解决。
家住白果乡双叉河村的凡桂香两姐妹去年辍学了。原来,凡桂香的父母离异后,其父亲认为女孩子没必要上学,便让两姐妹辍学在家。
得知情况后,白果小学组织老师深入凡桂香家中,向其父亲详细讲解了当前政策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双叉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强更是愿意自掏腰包为两姐妹交学杂费,如此一来,凡桂香的父亲最终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
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是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另一个举措,为此,万源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切实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及贫困生资助等各项工作,保障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截至目前,万源市共发放各类助学补助733.162万元,受益学生达2111人。
此外,万源市许多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动员广大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大大助推了“控辍保学”工作取得实效。
就读于蜂桶乡让水村小学的刘国翠,去年国庆期间,突发胸腔积液、肺结核、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刘国翠家债台高筑,无力继续接受治疗。随后,蜂桶学校全体教师发起了爱心募捐活动,并利用网络平台发动370多名爱心人士及达州市点滴微公益等通过众筹平台,成功为刘国翠筹到善款近4万余元,让刘国翠得以继续治疗。目前,刘国翠已完全康复,并重返校园读书。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慈善总会、深圳“狮子会”等也一直致力于万源市的捐资助学活动,资助总金额达317.862万元。万源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也纷纷感恩助学,建立了井溪学校教育教学奖励促进会、丝罗乡长青教育助学基金会等……
如今,在各部门、各学校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多方助力下,万源市“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教育脱贫的步伐迈得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