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退役军人,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有很多退役军人回乡创业,是为了第二次追梦,可达州万源市退役军人郭荣建是在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兑现一个承诺,为了三十多年前那位战友的嘱托。
血泪诠释战友情。郭荣建,万源市河口镇环树林村的一位退役军人。1987年,郭荣建所在连队被派到前线。一天夜幕降临时,一发炮弹落到郭荣建所在的战壕边缘。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位战友奋不顾身地扑到郭荣建身上,郭荣建毫发无损,那位战友却不幸中弹。战友在牺牲前,对郭荣建说道:“好兄弟,我不行了……你知道我爱喝酒,在我走后,能不能在逢年过节时给我弄点高粱酒?”“好兄弟,先别说那些。坚持住,我一定要把你背回营地。”抱着血肉模糊的战友,郭荣建含泪地哭喊着。然而,战友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位战友来自辽宁阜新,他的家乡盛产高粱,所以特别喜欢喝高粱酒。郭荣建说:“每次他回家探亲,都会带来家乡的小作坊高粱酒,那酒醇香柔和,甜甜的香气如自然之风,轻轻略过味蕾,带走军旅的疲惫,留下深深的享受和友谊。”
一诺千金一辈子“这个承诺是我一辈子的事情!”郭荣建坚定地说。退役后,郭荣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酒厂。他念念不忘战友的嘱托,为了纪念生死与共的战友,1993年他开始在万源市河口镇开办酒厂。军旅生涯炼就了郭荣建吃苦耐劳的过硬素质及其待人以诚、品性宽厚的古道热肠,但是当时家乡的条件极其艰难,没有电和煤,也没有自来水,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火,每班每天都要安排一人从河里挑水到车间作生产用水,要挑20至30担,登上80余步的石梯台阶,可想而知,当时的生产环境是何等的艰辛。郭荣建为了“这个嘱托”苦苦挣扎了四年。然而,由于资金薄弱,又缺乏技术和经验,1997年2月他的酒厂倒闭了,并欠下十多万元债务。此时,铁汉子心中只能窖藏一腔泪水和无奈。
沿海务工再逆袭“是战友替我牺牲的。”郭荣建哽咽道,“我答应他的事,一定要做到。”不管再艰难,总要找到一条出路,才能完成战友的心愿。1997年下半年,郭荣建毅然决定到沿海打工。这时,郭荣建年纪已经偏大了。对于工作,他已经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人要,就得努力干。家里人还等着钱吃饭,工作没得挑,工头分配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吃住都在工地,就算每天累得“骨头散架”,只要还有口气,郭荣建都要咬牙坚持。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二十多年的省吃俭用,郭荣建不仅偿还了家乡的债务,还积累下来十多万元现金。一有钱,他就急急忙忙跑回家乡,只为兑现那个承诺。
矢志不渝办酒厂。2021年3月,郭荣建告别打工生涯回到村里,又重新开始筹建酒厂,这次他利用自己家里的住房做厂房,尽量控制资金的投入。但是,他的妻子不太理解:“老郭,你辛辛苦苦20多年才还清债务,现在好歹有一些积蓄,你就不要折腾了。况且你今年58岁了,你的战友已经‘走了’三十多年,我们已经努力去做了,你就忘了这件事吧。”郭荣建含泪劝说妻子:“我这一辈子都听你的,唯独办酒厂这件事我不能听你的。不要说58岁,我只要还有一口气,我都要把酒厂办下去,因为我这条命是战友给我换回来的。”妻子勥不过他,只能顺从他的意愿。村里的邻居也不理解:郭荣建要酿高粱酒?万源是一个盛产玉米的地方,很少人种植高粱,而且玉米的价格在当地1斤只需要1元多钱,高粱要从东北购买,运送到村子里已经达到2.5元了,哪有这样做生意的?郭建荣淡淡地说道:“你们不懂”,然后一头扎进他的酒作坊里。2024年10月,他的高粱酒坊终于挂牌成立了,年产量超过一万斤。万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入户调查,通过摸排的方式,更加深入了解到真实情况。首先,向郭荣建详细解读国家及地方针对退役军人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创业贷款等。其次,通过发放政策手册、举办政策宣讲会等形式,确保郭荣建充分了解并有效利用这些政策资源。该局还协调相关部门或机构,为郭荣建提供宣传、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对接服务。引入行业专家或顾问团队,为郭荣建的酒坊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以讲好郭荣建故事为切入点,融合军人情怀,引发退役军人对峥嵘岁月的感怀,以此打响退役军人创业品牌。“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这不仅仅是一首歌的歌词,也是发生在达州万源市偏远山村的一名退役军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