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波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建议》(第051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高起点全方位规划引领
近年来,达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围绕市委“一区一枢纽一中心”总体部署,聚焦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相继出台《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规划》《达州市“十四五”口岸物流发展规划》《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23-2030年)》,统筹推进枢纽、通道、平台、产业、项目工作,全方位、高水平、多层级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二、加强体系建设政策支持
达州是国家布局的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省委明确支持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达州市推进口岸物流突破发展十条意见》《达州市快递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方案》等政策文件,每年安排物流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体系建设。2023年,安排40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物流企业设备更新和主体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共有426家,新增73家,同比增长20.68%;3A级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其中3A级企业26家,4A级企业4家,在四川省排名第2,仅次于成都。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班列开行,促进了大宗货物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较传统公路运输成本降低了30%;每年予以386万元财政补贴,用于运营达州市电子信息产品物流专线,使达州电子产业物流成本降低35%以上。
三、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达州市“十四五”口岸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冷链物流服务模式,构建冷链物流与商贸流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市紧扣达州本地及周边区域冷链物流供需形势,聚焦服务农产品冷链和城市消费市场冷链两大功能,加快推动秦巴物流园区、复兴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万源市物流中心、开江县物流中心等物流节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两园两心”冷链物流节点布局,打造农产品“产供存运销”全流程冷链。6月12日,达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纳入2024年建设名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将促进冷链物流资源优化整合,显著带动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四、多措并举发展农村物流
一是积极构建“一核、五园区、六中心、多网点”物流节点体系,依据各县(市、区)区域内产业特性,持续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强化物流节点间的衔接,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市、县、乡、村四级配送节点网络。建立了“交商邮供”合作机制,积极整合村级邮政、电商、快递站(网)点,实行“多网合一”共同配送。
二是开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北部湾“冷链+普货” 班列,打通了达州农产品到东盟国家的物流通道,力争将达州打造成东盟农产品供货基地。三是推动“达菜入舟、舟鲜入达”产业协作。根据“达菜入舟、舟鲜入达”物流运输需求,及时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制定落实物流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公路、航空、货代物流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提供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货物装卸等全流程物流运输服务,延长物流服务产业链条,切实解决物流运输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达州多个乡镇与舟山市超市、食堂等建立了供销合作机制。四是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秦巴商品交易会等方式,提高达州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打造高效互联信息平台
为进一步整合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运运输、海关监管、网络货运、物流园区、物流企业、货运场站等物流信息资源,我市开发建设了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云平台(达州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一期),目前,该项目已于5月下旬通过初验,近期将上线试运行。项目建成后可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信息流转业务协同,打通各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物流枢纽与公路、铁路、水路、港口等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各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输转换效率。下步,将加大部门之间协调力度,建立与重庆、成都、舟山、万州等多地多式联运数据协同工作机制,实现物流节点综合信息互联互通。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商务工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