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特色街区建设的建议》(第500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特色街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通过科学规划布特色街区、夜市街区,开展夜市文化活动、完善街区配套设施等举措,加快街区改造升级,增强街区消费活力,大力发展街区带动作用,满足市民和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街区经济文化内涵。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情况。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加强了现代服务业空间保障,在编的《达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在中心城区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1155.79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8.48%。规划提出不断挖掘达州独有的人文地域特色,打造生态宜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6类文化步径,积极打造各条路径所串联的文化资源点,完善步径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系统设计城市家具及城市标志系统。同时规划还提出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改造老旧街区逐步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打造现代综合商务片区。
特色街区发展情况。坚持市县联动、项目化推进,打造特色街区。目前,我市有大北街商业步行街、柴市步行街达人街、阳光耍都餐饮服务示范街、升华广场商业圈、紫天大世界、新天地等系列特色街区,全省试点示范步行街共两条,分别为通川区大小北街、渠县紫天大世界。
二、开展情况
(一)科学编制规划
商务局积极按照《四川省高品质示范步行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重点奇特开展街区打造、改造工作。通过三年建设引领,全市步行街品质进一步提升,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美丽舒适、富有特色、便利安全的街区风貌和步行环境;街区业态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商业、文化、旅游、体验等元素更加融合;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信息管理基本实现。步行街客流量、营业收入明显增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自规局一是完成《塔沱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塔沱湿地公园万家河出口段处规划一条滨水风貌商业街,规划商业用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约2.1万平方米,该宗商业土地同碧桂园珑樾湾住宅用地一并由碧桂园于2019年取得,下步将实施打造;二是完成《达州市达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达钢临河规划以钢铁工业遗迹为特色的滨河公园和滨水商业街区,规划商业用地约9.2万㎡,建筑规模约13.7万㎡;三是在莲花湖湿地公园东侧规划了一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风情小镇,其方案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其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建筑面积约8.9万㎡,停车泊位1041个,该宗土地由达州市宏义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企业将根据市场适时启动建设;四是在西南职教园区滨河区域规划重点面向职业教育群体集商业、休闲、美食、社交、创意等为特色的艺术街区,在特色街区规划研究过程中,重点对街区业态内容、绿地广场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城市家具、配套设施展开了研究。
理顺体制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积极研究出台达州市街区管理办法,促进特色街区的规范管理。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旅局制定并印发了《达州市“十园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了“立足一轴,依托两址,突出两翼,激活两道”的“1222”空间发展布局,“一轴”即以达川市主城区巴文化综合展示利用为轴心,推进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制定《达州主城区文化景观节点提开工程指导性概念设计》,对主城区的主要广场、城市公园、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进行了统筹规划,将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统筹融入到各类景观之中,实现文化元素与城区规划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文化品味,是升城市魅力。完成风凰山巴人文化广场、莲花湖巴山大剧院广场“巴风虎舞”“舞动巴山”等一批城场地标文化景观打造和提升工程,充分融入达州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彰显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城市街区的“金边银角”,创新开辟文化展示“飞地”,打造达州大小北街主题街区、蒲草田文创园等一批重要城市节点的文创景观,推进主城区重要文化场馆布局建设,高水平建成三里坪“后照”馆、巴人历史文化馆和巴文化主题街区“两馆一街区”,打造达城标志性人文名片。
(三)完善配套设施
整治街容街貌,加强道路保洁,增加环卫设施,设置明显的导引标识系统,增加各种人性化、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休闲空间,体现人文关怀,合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四)加强营销宣传
积极引进全球首店、中国(内地)首店、西南首店、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等。综合型步行街应注重提高业态丰富度、创新性和引领性,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开设旗舰店,新品牌开设首店。二是通过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强对特色街区的带动作用,把握各种节假日打造沉浸式体验街区,提高街区知名度。
三、下一步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街区联动工作机制,月度信息交流、不定期督促、指导的工作制度。形成“市(州)负责推进、县(区、市)具体落实、街区日常管理、商户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政策保障。鼓励各地从从财政、金融、规划、用地等方面加大对高品质步行街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步行街建设,对步行街商户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给予优惠等。优先安排步行街建设用地供应,鼓励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三)优化营商环境。在适当条件下,放宽步行街户外促销、外摆经营、招牌设置、户外广告设置等限制。鼓励探索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促进商居和谐、共享互助。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商务工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