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第237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两地党政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发挥作用,探索决策绿色通道机制”建议的推进情况
(一)构建万达开统筹发展共谋共商机制。(1)在川渝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机制下,万达开三地构建并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分管领导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推动发展大计共谋共商、重大事项合作共建。截止目前,已召开万达开党政联席会议2次、分管领导协调会议6次,第3次党政联席会议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因疫情延期召开。自今年4月起,实行万达开联合办公室在万州区集中办公制度,我市已选派2名工作人员至万州集中办公,并划拨工作经费20万元。(2)共同加强顶层设计。共同编制完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送审稿)》,已通过川渝两省市政府审核并上报国务院,待国家层面正式批复。(3)共同谋划实施合作共建年度重点任务。2021年三地共同谋划合作共建重点任务43项,并持续推进;今年共同谋划合作共建重点任务22项,待提交万达开第3次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印发实施。推动共建数据标准统一的合作项目储备库,我市已纳入省“双圈”办项目储备库项目200个,总投资2629.2亿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我市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64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2亿元,正在有序推进。
(二)高位推进万达开示范区创建工作。(1)组建专门议事协调机构。2020年7月,成立了达州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任双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和12个专项工作组,切实加强万达开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推动落实。今年4月,根据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变动和工作需要,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及12个专项工作组成员。截止目前,已召开领导小组会议3次。(2)市委多次研究部署创建工作。今年以来,五届市委第32次、34次、38次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川渝两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听取万达开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创建工作。
二、关于“实施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发展辐射策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议的推进情况
(一)做大做强城市能级。抢抓四川省委定位达州建设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机遇,着力推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等要素承载能力、区域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努力争取,开江经开区扩区更名为达州东部经开区、方大集团达钢搬迁升级项目成功获批,同时达州东部经开区于今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规划面积约453平方公里,人口约25.5万人。目前,达州高新区争创国高、达州东部经开区争创国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有力有效推进;方大集团达钢搬迁升级项目加快实施,进展顺利。
(二)推动交通互联互通。聚焦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万州、开州协同共建,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路网,万达开地区与成都、重庆主城间1小时“铁三角”格局加快形成。成达万高铁加快建设,截止今年6月底其控制性工程华蓥山隧道累计掘进3446米,超进度预期;渝西高铁可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估获批,计划年底前全线开工建设;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达州金垭机场于今年5月19日正式通航。开梁高速项目建设、达万直达高速前期工作和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齐头并进,区域互联互通格局日益构建,物理隔离消除在即。
(三)共建对外开放支点。聚焦建设达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共建万达开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顺利实施,万州、达州等川渝六方投资共建共营的万州新田港二期项目有效推进,秦巴(达州)国际“无水港”加快建设,秦巴物流园区铁路专线获接轨批复,公用型保税仓建成投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主体完工。对外贸易不断拓展,“铁江联运一单制”试点取得成效,“中欧”班列达州专列加密开行,四川东出铁水联运班列今年1-6月开行274列,货重约40万吨,货值超4亿元。
三、关于“引导推动双地间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议的推进情况
(一)推动共建产业合作平台。通过共同努力争取,达州东部经开区开江园区与开州浦里新区成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川渝合作共建示范园区,共同研制产业引导目录和产业地图,调整优化园区功能和重点产业布局,共同探索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存量不变、增量合理分享机制。现已共同组建“开 f 开制造业发展联盟”,召开产业联盟发展大会2次,将具备合作关系的30余家企业纳入了“开 f 开产业合作名录库”,将开江廷江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一期2个项目作为与开州互相持股项目,将标准厂房三期、开江任市农产品加工园作为资金互投项目。
(二)推动共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培育壮大三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3大产业集群,共同编制完成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等6大功能载体建设暨产业合作方案,拓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聚力推进天然气锂钾等优势资源价值转化,打造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培育壮大化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成渝“双核”辐射带动,发挥万州汽车产业和长安跨越龙头企业优势,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三地生物资源和中药材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炬丰汽车配件与长安跨越车辆、胜发科技与德凯实业、天致药业等20余家企业已建立产业上下游关系;万州九龙万博与方大达钢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互访机制,达州川环科技、开州信辉联科技为长安跨越提供汽车零部件约150万件,年产值近2亿元。
(三)推动共引重大产业项目。聚焦三地产业发展定位,共同谋划编制主导产业协同发展重大项目,组织开展联合对外招引、项目推介、产品展销等活动,合力引进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地入驻万达开,消除零和搏弈和恶性竞争。目前,开江与开州联合组建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招商组4个,共同组织召开重点产业推介会议1次,前往沿海、江浙等地开展联合招商引资活动5次,共同引进落地产业项目3个。
(四)推动共同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开通“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印发实施《万达开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项目区内“零跑路”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动“跨省通办”事项落地落实,2021年“川渝通办”事项210项、万达开高频事项184项、达州市“川渝通办”事项196项通过线上线下办理完毕,2022年“川渝通办”事项101项正在实施。目前,我市发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招引成效显著,正凯、赣锋锂业、蜂巢能源、万达集团、益海嘉里等20余家重点企业已相继落地达州,开启达州高质量发展“换道加速”新征程。
四、关于“共同打造可识别、行久远,体现蜀风巴韵的区域整体城市形象”建议的推进情况
(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020年川渝陕3市3区8县联合组建“大三峡 f 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发展理念,联合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共塑“大巴山 f 大三峡”文旅品牌,推动大三峡 f 大巴山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共同编制完成《“大三峡 f 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大三峡 f 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共同推出的高峡平湖、生态康养、巴文化、三国两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6大主题旅游线路、80个旅游经典景区按计划协同打造。其中,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带等4个项目正加快推进建设,总投资203.57亿元。
(二)共同培育多彩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交流合作,推动三峡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活动互访、人才互用。已共同举办“成渝地、巴蜀情”万达开及渝东北地区文化馆联盟文旅联谊会、“书香迎国庆、共抒爱国情”万达开共读一本书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互派节目、演员、藏品、作品等参加当地举办的重大节庆活动。共同打造红廉文化,万达开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示范培训班、首届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清廉建设研讨会先后在达州市和达州市大竹县成功举办。共同探索建立万达开红色廉洁文化共享库,已编制完成“万达开红廉地图”,共同宣传推介红廉文化打卡地。
(三)开展便捷生活行动。共同实施6大便捷生活行动。交通方面,达州“一卡通”实现全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29个城市轨道交通及轮渡等跨区域刷卡消费,“达州通”实体卡实现与重庆市内公交、轻轨和万州、开州等部分区县公交的互联互通;与开州、梁平等毗邻区县开行川渝城际公交(农客)线路8条,投入车辆15台。户口迁移方面,实行川渝户籍业务网上通办,实现两地户口迁移“只跑一次”。就业社保方面,联合开展万达开创业创新大赛、四川达州-重庆渝北劳务协作会、跨区域公共招聘等活动,组织企业发布就业岗位约3.5万个,促进跨区域转移就业1.3万人。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会保险协同认证。教育方面,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协同落实,所有公办学校对随迁子女开放。医疗卫生方面,推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并在三地37家医院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住房保障方面,实现三地房地产信息开放共享、城镇常住人口公租房互保、公积金互认互贷。
(四)强化一体对外宣传。共同设立和运行万达开微信公众号,共同设计万达开徽标LOGO,共同宣传展示万达开鲜明形象。成功举办2022年“万达开”博物馆讲解员研修班、“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万达开首届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并组织参加2022年重庆都市文化旅游消费节等重大活动,三地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最后,真诚感谢你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