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发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以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大力建设和改造乡镇商贸中心的建议》(第201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相关工作,出台了《达州市2021年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达市农办〔2021〕8号),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牵头领导的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农民增收市级相关部门分解目标任务、各县(市、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形成市领导高位推动、市级相关部门合力攻坚、县区勇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
做强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苎麻产业是真正能促农增收、富农强农的支柱产业,要毫不动摇、锲而不舍的坚持市委市政府发展苎麻的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出台《培育扶持苎麻基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补办法》,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苎麻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仓储、烘干、冷链、机械打剥等领域。印发《2022年全市苎麻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精心谋划、严格分工,保障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实行产业专班+专班办公室,以及周汇报、月调度运行模式高效推动工作。今年新发展苎麻2万亩,省级龙头企业玉竹麻业已完成退城入园、全面复工复产,启动达川区双庙镇苎麻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大竹县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园区等工作,将推动苎麻产业稳步、健康、飞速发展。
(三)拓宽销售渠道,稳定增收。持续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目前,市供销社下属公司建有“巴山食荟”线上平台,四川九千集科技公司、四川农乐荟食品公司等30家公司,且均建有农产品电商平台。部分企业通过自建网销平台或入驻其他网销平台,如渠县的德康生猪养殖公司、大竹县的东柳醪糟公司等自建了销售平台,同时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部分企业、基地与叮咚买菜、美菜网、每日生鲜等达成战合作,带动农产品“上线”,常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真正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助农增收。
(四)聚焦脱贫对象,产业帮扶。聚焦重点帮扶村、县域内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排名靠后的村和无稳定主导产业带动的村,因地制宜编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重点支持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低收入人口就业较多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补齐帮扶产业初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短板。推动脱贫人口发展到户产业,衔接资金优先支持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户发展到户产业,鼓励各县(市、区)探索实施发展种养殖业奖补政策。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用好重点帮扶村“产业帮扶”数据库,促进联农带农机制发挥作用。推广用好“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农产品销售。
(五)用活就业措施,脱贫增收。延续跨省务工交通补贴、有组织化输出激励、就业基地奖补等支持措施,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手段,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解决帮扶车间订单不足问题。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保持岗位规模总体稳定,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升。通过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等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户就业,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脱贫劳动力返乡创业,提高就地就近就业比重,有劳动力脱贫家庭至少1人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劳动力多的脱贫家庭,努力实现更多人就业。
二、加快市场建设,完善流通体系
(一)组织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申报工作。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2022-2025)的通知》(财办建〔2022〕18号)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分年度对开展县域商业建设的县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我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根据要求开展申报工作,积极向省商务厅汇报相关工作。一是指导申报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对县域商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并在商务部县域商业摸底系统中按时完成录入。二是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照申报指南和《县域商业建设指南》,编制申报方案。三是对照《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2022-2025)的通知》做好项目储备工作,聚焦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方向,储备一批真实高、带动示范作用强、近期可实现有效投资且未获得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优质项目。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四川省商务厅官网公示拟推荐名单,我市通川区、渠县、大竹县进入推荐名单。
(二)做好农商互联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我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2019年、2020年分别向上争取4个、9个农商互联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2022年组织各县(市、区)商务部门积极开展农产品供应链市场主体、冷链物流设施基本情况摸底和农商互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评审中,确定后将联合各县(市、区)对各项目进行建设指导,尽早建成,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明显提高,产销对接更加顺畅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将有效解决补齐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和“末端一公里”的短板,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三)建立健全三级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体系。自2014年,我市7个县(市、区)全部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中宣汉、万源、大竹获得二次支持县。各县(市、区)积极引进菜鸟物流、淘宝电商等社会资源,整合邮政、金融、电信、供销、商贸主体网点,参与建设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站点服务,拓展乡村服务站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已打造6个电商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241个,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
(一)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一是标准建设,统一部署。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针对农村食品销售门店(超市)在食品安全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达州市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农村食品销售门店规范化建设做出统一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标准要求。组织从经营资质、环境条件、人员管理、进货查验、标签标识、储存控制等6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考评细则,制作了《达州市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现场审核表》,让各经营店按照细则组织落实。二是示范引领,打造试点门店。按照全市的统一标准,每个县(市、区)首批分别选择一个乡镇的5家食品销售门店开展试点,对门店从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店内货物摆放、进货台账建立完善、如何进货查验、以及特殊食品专区专柜如何结合实际落实等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指导经营主体开展规范,全市共建设首批示范店38家。三是以城带乡,引领示范。积极借助商务部实施的“千乡万村工程”连锁经营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达州市世纪隆超市有限公司参与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发展世纪隆集市、世纪隆连锁店等方式,带动农村食品销售门店规范化建设。四是宣传引导,形成氛围。在乡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发送食品安全操作传单、树立示范样板,让经营者知道规范经营的好处,让消费者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五是加强督查,推进落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对各县(市、区)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检查,对各示范门店在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整改,确保建设成效。
(二)大力整治假冒伪劣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有效解决农村食品假冒伪劣问题,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维护农村消费者饮食安全,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精心组织,部署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2021年,我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210人次,检查食品经营主体6800余个次,检查各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2200余个次,检查学校食堂210余家次,整治重点区域180余处,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310余件,举办食品生产经营者培训40余次,开展行动指导、行政约谈20余次,开展宣传活动75次,推送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宣传信息2630余次,查处违法案件数706件,处罚没款573.87万元,移交公安机关立案3件。
(三)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律意识,依托12315消费维权平台扩大投诉举报渠道,引导群众积极监督举报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规范卤制品、肉类半成品等散装食品“三防”设施及温控设施设置,防范和制止假冒伪劣食品生产和流通,扶持质量好、信誉高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市场。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商务工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