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示范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2-03-05 00:00:00 字体: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总  则



  一、依据

  本规划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意见》制定。

  二、性质

  本规划属于《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总体规划》中《产业重建规划》之子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时间

  规划时间为2012年1月—10月。

  四、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是全市7个县、市、区,主要涉及渠江、巴河达州段、州河上游万源段三大流域范围。




  第一章  重建基础



  第一节  旅游受灾概况



  近年来,渠江流域、汉江流域达州段,连续遭受洪涝、地质灾害的侵袭,给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2011年“918”特大洪涝灾害给达县、渠县、万源等地造成极大的损失,使沿流域地的旅游业和旅游资源蒙受较大损失。渠县受灾特别严重,仅恢复重建点达64个,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有文崇、报恩和李渡等。渠江沿岸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城坝遗址也遭受灾害。达县巴河沿岸11个乡镇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江陵、道让、虎让、洛车、桥湾、石梯6个乡镇受灾严重,仅洛车乡受灾人口达921户3200人,道路损毁32公里。巴河流域的田园风光不胜从前。万源八台、旧院、大竹也遭受严重损失,“大巴山第一漂”龙潭河、“汉江第一漂”大竹河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需要进行河道清淤,漂流码头及附属设施受损。



  第二节  旅游发展条件



  依据我市自然、人文等各类资源状况和分布,前期遭洪涝灾害的巴河、渠江、龙潭河、大竹河流域,具有发展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渠江: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三汇古镇是巴河、州河、渠江的汇合处,有“三江六码头”之称,水运发达,保留有古建筑,其民俗文化三汇彩亭独具特色。从三汇沿河经汇南到土溪,有賨人国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坝遗址。渠江流域附近还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賨人谷。结合渠县报恩、文崇、李渡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古色、绿色结合的渠江流域,蕴含着迷人的乡村气息和独特的賨人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巴河:河谷开阔,植被良好,特别是从重灾乡镇江陵到石梯,长约55km,保留了秀美朴实的河道田园风光,有急流险滩、沙滩、砾石滩、草滩、河心滩、成群白鹭、巴河鱼、渔船、牧童、小镇,和谐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受灾后,巴河沿岸的江陵、道让、虎让、洛车、桥湾和石梯六乡正在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建设,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巴河流域附近还有因“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而著称的石桥古镇。红绿结合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三、州河万源段:境内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有“大巴山第一漂”之称的八台山—龙潭河,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是“迎接四川第一缕阳光”的所在地。一山一水,动静相宜,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还有“汉江第一漂”之称的大竹河,是中国倒流最长的内陆河。其附近有国家自然保护区花萼山、“大自然的生物基因宝库”,开展徒步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契机,依托灾区生态风光、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三大资源,以坚持政府主导、产业融合推进旅游发展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延伸旅游产业链,促使旅游业成为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先导产业,把灾区建成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民生优先。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高度重视旅游业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从保障民生出发,利用旅游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二、加强保护,科学开发。树立文物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汉文化和賨人文化,保护渠江、巴河达州段、州河万源段等生态资源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精心规划,科学有序开发。

  三、项目带动,形象拉动。以项目为核心,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投资吸引力明显的项目,重点开发,打造精品,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辐射效应,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全力打造“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的新旅游形象,促使旅游业成为灾区产业重建的先导产业。

  四、资源整合,线路统筹。尊重自然和历史,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地域文化资源分布,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古镇旅游等资源,加强整合,并依托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特色鲜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

  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灾区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创建方式、优先旅游区以及旅游线路和建设时序,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第三节  创建目标



  通过努力,将灾区建成地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旅游市场繁荣、旅游功能完善、接待服务齐备的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成为达州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一、经济目标。促进旅游业成为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先导产业,推动灾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2年底,创建5个乡村旅游示范乡和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6家乡村酒店和10个星级农家乐,经营旅游的农户实现旅游收入占其全年收入的30%以上。

  二、社会目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灾区集中,推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

  三、生态目标。通过发展绿色旅游业,加固整治、科学开发渠江、巴河达州段、州河万源段等自然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使旅游业成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友好产业,构建绿色家园。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三大旅游产业集中带



  按照灾区的资源特点、分布和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要求,将灾区重点划分为三个旅游产业集中发展带:渠县乡村旅游与賨人文化休闲度假产业集中带;达县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中带;万源大巴山生态与红色旅游产业集中带。三大旅游产业集中带是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市域旅游产业布局的三大区域。

  第二节  三个旅游经济区



  在三个产业带中,结合各区域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形成三大不同主题的旅游经济区。

  一、宕渠风情旅游区

  针对渠江,依托国家AAA级旅游区賨人谷,以渠江沿岸新农村建设综合体报恩乡、文崇乡、李渡乡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賨人文化游,构建宕渠风情旅游区。

  二、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区

  针对巴河达州段,依托红色石桥古镇,以巴河沿岸重要节点达县江陵镇、洛车乡、石梯镇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构建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区。

  三、大巴山生态与红色旅游区

  针对州河万源段,依托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以国家AAA级旅游区八台山—龙潭河和大竹河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构建大巴山生态与红色旅游区。



  第三节  三条精品线路



  依托三大旅游区,通过资源整合、线路统筹等系统打造,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较成熟的精品旅游线路。

  一、宕渠风情旅游线

  此环线线路构成主要为达州市—渠县报恩—文崇—三汇古镇—賨人谷—李渡—达州市。此环线是沿重灾区渠江而设计的以“回归乡村、领略古镇风情、探究賨人文化”为特色的环线。

  二、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线

  此环线线路构成主要为达州市—达县江陵—洛车—石桥—石梯—达州市。此环线是沿重灾区巴河达州段而设计的以“回归乡村、水上观光、感悟红军精神”为特色的环线。

  三、大巴山生态与红色旅游线

  此线路构成主要为达州市—万源八台山—龙潭河—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大竹河—达州市。此环线是以“领略巴山风光、体验漂流情趣、感悟红军精神”为特色的环线。



  第四章  项目开发



  第一节  重灾县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以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为核心,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旅游发展与重灾区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建设和渠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游发展促进灾区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达县洛车乡

  (一)概况

  洛车乡位于达县县城以西71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东与虎让乡隔河相望,南与桥湾乡、石桥镇接壤,北与道让乡相邻,具有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是规划方案中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曾是传统的河洛文化的重要辐射地,其辖内巴河两岸自然风光别致,又有漏米溪、鲁班桥、万年仓等动人的传说,还有巴河鱼、仙女山清脆李、仙女山黄花、张家村生姜等土特农副产品和巴河蒸鱼、水煮鱼、干煸巴河小虾、干煸黄鲴头等美食小吃,具有发展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洛车乡的自然资源,将其作为最原始的吸引点,结合区域内良好的山水条件,引入河洛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主题,通过特色农业景观、河洛文化景观节点、新农村综合体、水上休闲运动项目的建设等,将其打造成为“河洛文化风情小镇”及“景观农业观光体验区”。其旅游布局和产品需县、乡政府进行专业规划。

  (三)建设重点

  1.建设河洛文化风情小镇。在洛车老场镇建设面积1200㎡的河洛广场,在巴河沿岸处修建旅游码头(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共两个码头,改造老场镇,增加旅游功能,借助景观雕塑等多种形式展现河洛文化,在老场镇建设体现河洛文化的巴洛客栈。

  2.发展洛车乡马家场镇综合体乡村旅游。将马家场镇综合体与新场镇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突出旅游功能,重点打造马家营新村,规划发展3—5家农家乐,建设乡村酒店。  

  3.开发水上运动休闲项目。利用新场镇前面宽阔的水域,设计以水上摩托、水上攀岩、水上垂钓等项目为主的水上运动休闲项目,增加水上画舫(或游轮),打造成为一个以戏水为主题的中型水上乐园。

  4.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观光型水果种植业和游猎型特种养殖业。重点在高顶子村、莲花寺村发展2000亩清脆李种植,在虎盘山村、关山村发展1500亩柑橘种植,结合马家营新村,打造农业新品产业园项目。在周家塝建设狩猎场,将其与特种养殖相结合,在旅游旺季狩猎、旅游淡季养殖,形成“养殖—狩猎场—狩猎服务—餐饮”产业链,具体建设入口服务区、养殖区和狩猎区。

  二、达县江陵镇

  (一)概况

  位于达县西北,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区的最北端,汉中古道的重要节点,水路、陆路的交接点,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开发旅游的基础,潜力巨大。从自然资源看,江陵镇地处巴河沿岸,辖区内河流众多,江水回流,凤凰展翅,仙女含羞。从人文资源看,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正月舞火龙,五月赛龙舟,折子川戏、狮子、车灯、唢呐、乐队、腰鼓队民间文化活动相传至今。此外,江陵还有红三十军政治部遗址。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江陵镇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融入码头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码头文化风情小镇。

  (三)建设重点

  建设江陵码头、码头广场、滨水休闲街,进行场镇改造,完善红三十军政治部遗址及游客咨询点、停车场、星级旅游厕所、导览导示系统等配套设施。建立梨树基地,发展柑橘园、蔬菜园和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观光项目。

  三、达县石梯镇

  (一)概况

  位于达县西部,202省道、达—渠公路和达巴铁路过境,巴河常年通航,是地处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区的次入口,是达州城区至石桥古镇的必经之路,自然景观奇特,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从自然景观看,有300余米宽的巴河水域风光、飘荡的渔船,两岸山峦秀美,还有石人坝、打鼓寨、“九沟十岭十八坡”等奇特地貌景观。从人文资源看,有“立石子”凄婉而动人的传说、一年一度盛大的消水沟巴人祖神庙祭祖活动、石梯龙舟文化节、体现古镇特色的石梯石板老街和地域特色的石梯蒸鱼、凉粉等。从历史文化看,有特色民俗仪式—课会和天台寺、三官庙、观音阁、龙头寨等遗迹。

  (二)旅游发展方向

  通过对巴河沿岸旅游资源的挖掘梳理:对特色旅游活动项目——巴河龙舟文化艺术节的策划以及重要载体的打造;对古巴人传统习俗——巴人课会重大祭祀活动项目的运作以及重要载体的打造;对石梯石板老街、特色美食、旅游购物、设施配套等的提升,将其打造成石梯龙舟文化风情古镇,将其建设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

  (三)建设重点

  在消水沟原址恢复巴人祖神庙,在石梯被冲毁古街段及河滩地带建设巴河龙舟文化园,提升石梯石板老街,在巴河石梯段进行节点打造和景观绿化,在巴河两岸荒坡及复耕土地建立石梯油桃柑桔示范基地,改造石梯场镇,在石梯镇愉活村建设达县博渊水产科技产业园。

  四、渠县报恩乡

  (一)概况

  报恩乡位于渠县最北端,距县城65公里,方圆51.8平方公里,北与达县石梯镇接壤,望石公路横贯全乡21公里,巴河通全乡21公里里程。主要是蔬菜、果圃、页岩砖厂、烟业于一体的四大基地,同时又是渠县万亩药材基地乡。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三)建设重点

  结合药材基地,开发特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游步道等旅游设施。结合综合体建设,兴办乡村酒店、文化体育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农家乐,建设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污水处理站。

  五、渠县文崇乡

  (一)概况

  渠县文崇乡位于渠县最北端,东与达县九岭乡接壤,南与达县龙会乡毗邻,西南和两边与渠县黎乐乡、丰乐乡、金竹乡隔河相望,东北和北面与渠县共和乡、报恩乡接界,幅员面积31平方公里。全乡现有耕地面积9923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谭坝村综合体建设,以桃花种植、柑橘和巴山脆李为核心形成花果产业链、林下养殖经济、旅游观光产业链。

  (三)建设重点

  结合种植基地,开发特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游步道等旅游设施。结合结合综合体建设,兴办乡村酒店、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及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农家乐,建设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

  六、渠县李渡乡

  (一)概况

  李渡乡位于渠县南部,渠江西岸,距县城7.5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渠(县)望(溪)公路过境,渠江常年通航。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甘蔗、花生、油菜籽。养殖业以生猪、家禽、淡水鱼为主。境内有清建天主堂、白龙寺等古建筑。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三)建设重点

  按《柚香人家总体规划》,落实好“一条轴一条溪、两大组团两池塘水、三个山头三片林”的总体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红心琯溪蜜柚、日本甜柿和蔬菜产业,建设游步道等旅游设施。结合结合综合体建设,兴办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文化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

  渠县报恩、文崇、李渡三乡的旅游的产业定位、产品和市场定位,需县、乡政府请旅游设计单位作进一步的专业策划、规划。

  七、万源八台乡

  (一)概况

  八台乡位于万源市东南部,地处八台山下,距离市中心30公里,交通便利,万成、八旧公路横贯全乡,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地下藏有大量石灰石、石膏矿资源,地面有300余种中药材,10多种果木,是薯类、错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的发展基地,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现代农业生猪养殖小区1个。境内有八台山国家地质公园。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八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结合茶叶、中药材等基地,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与农业观光旅游。

  (三)建设重点

  在天池坝村改扩建33公里至八台山顶游览公路,新建堰塘乡场镇至罗仙垭旅游景区环线公路和城万快速通道柏树坪至天池坝专用旅游公路,建设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居民集中安置区(443户)和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旅游厕所等;在田坝村建设村民集中安置区、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和旅游厕所。

  依托广东元邦公司所开发的八台山—龙潭河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旅游项目为龙头,按照“旅游产品、旅游通道、旅游场镇”三个重点,配套完善相关旅游要素和功能,打造成达州市的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的旅游产品。创建成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

  八、万源旧院镇

  (一)概况

  旧院镇位于万源市东南部,距市城43公里,龙潭河风景区9公里。东接蜂桶,南接井溪,西抵白羊,北邻八台,是旧院全片区7个乡镇的政治、文化、交通、经济中心,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旧院镇为省级试点小城镇,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境内有国家AAA级旅游区龙潭河和“世界稀有、中国少有、万源独有”的旧院黑鸡。还有二星级天封苑度假山庄。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国家AAA旅游区龙潭河风景区,利用旧院黑鸡,发展生态与农业观光旅游,把旧院镇建设成为生态旅游重镇。

  (三)建设重点

  进行龙潭河河道清淤5公里和堤防生态治理6公里以及环境综合治理30000平方米;在石桥村建设村民集中安置区、村民活动中心、垃圾填埋场、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

  九、万源大竹镇

  (一)概况

  大竹镇位于川陕鄂渝结合部,万源市东北部,距市政府驻地57公里。北靠庙子乡,南邻庙坡乡,东连后裕乡,西抵临河乡。是国家重要扶贫的秦巴山区重点扶贫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最大的河流大竹河(亦称任河)是中国内陆最长的倒流河,有“汉江第一漂”之称。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大竹河风景区,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秦巴农家风情,发展生态与农业观光旅游。

  (三)建设重点

  在仙鹤坝村改扩建环白杨湖公路,新建白杨湖至陕西麻柳旅游公路,建设村民集中安置区、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和旅游厕所等。

  十、万源铁矿乡

  (一)概况

  铁矿乡位于万源市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是达陕高速公路进入万源的第一个出口,也是万源2012年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

  (二)旅游发展方向

  依托高速公路出口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旧院黑鸡产业发展,努力建设灾后重建乡村旅游示范区。

  (三)建设重点

  建设村民集中安置区、停车场、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和旅游厕所等。

  万源市的八台、旧院、大竹和铁矿等乡(镇)旅游产业布局、产品定位和项目开发需万源市及所属乡(镇)聘请旅游设计单位进行专业策划、规划。



  第二节  全市景区恢复重建项目



  一、渠县賨人谷

  目前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已重新编制修建性详规,力争通过1—2年建设,将景区打造成具有巴渠自然山水风光、体验古代巴人文化的旅游精品景区。该景区二期工程已完成景区大门、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四星级宾馆建设。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加快先秦时期宕渠土著人岩居洞群开发,老龙洞、神龙洞、通天洞等溶洞游览和灯光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大坡岭森林度假休憩设施建设和桂花岭50公顷桂花园建设。三是规范农民新村旅游接待服务等。四是完善导示系统与垃圾回收系统。五是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完善旅游信息网站服务功能。

  二、达县真佛山

  真佛山旅游区幅员面积达37平方公里,包括真佛山古庙群、玉佛寺、凌云寨、胭脂湖、莲花庵、三仙石、海螺洞和云华山等景点。虽然现已成为达州首个AAAA级旅游区,但经营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尚未真正带来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需要启动上档升级工程。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完善已经开发的以真佛山建筑群为主的德化寺景区及玉佛寺景区,真正形成前山宗教朝拜、宗教文化体验,后山宗教养生、名山胜地休闲度假产品。二是继续开发凌云寨、胭脂湖、莲花庵、三仙石、海螺洞等其他景观,建设游步道、游客休息设施、接待设施、旅游厕所,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三是适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根据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要素,形成宗教养生、避暑养老、康复疗养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四是完善福善镇综合服务区功能、商业业态。五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并采取委托销售、按比例奖励的方式组织客源(即委托旅行社组织游客前往景区,每年累计消费达到一定数额后,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

  三、万源八台山—龙潭河

  目前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已是国家AAA级旅游区,是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为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景区建设,已成功招商并做规划。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建设景区大门及旅游综合服务区,开辟约5万平方米的地,建设比例达45%的生态停车场,修建一个能容3000人的休闲广场,完善游客接待功能;二是整治景区大门入口处外部环境。

  四、大竹县五峰山—百岛湖

  该项目聘请英国、日本著名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旅游规划,主要新建室内室外温泉泡池、高档接待宾馆和五峰山竹文化博物馆及其他公共和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4亿元。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温泉度假项目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国家旅游度假区标准、《温泉企业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LB/T016—2011)进行开发建设。二是五峰山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国家旅游度假区标准、国家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景区》(LB/T015—2011)建设。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四是尽快组建旅游区管理机构,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规范服务标准。

  五、通川区凤凰山和莲花湖

  凤凰山景区地处城郊,是达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近年来,市、区政府已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逐步完善景区的基础及配套设施,成为达州中心城区标志性主题景区。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启动景区主、次入口环境改造,修建景区大门、游客中心、3星级旅游厕所。二是断岩治理,排除危岩隐患。三是部分观景设施提升,王家山乡村旅游接待点建筑风貌整治。四是景区水电、燃料、垃圾处理等基础工程,以及与神剑园连接通道的建设工程。五是旅游休闲接待设施包括4星级接待中心建设以及接待服务质量提升。六是实施凤凰山退耕造林工程,为打造城市森林公园创造条件。

  莲花湖景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然生态、突出特色、高标准统一规划、大力度整合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快速高效建好基地”的原则,把基地建设成为融“演、展、博、销、游”为一体的全国新农村创意产业观光园,建成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

  六、宣汉杨家河

  杨家河亲水生态走廊旅游区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西南部,君塘镇州河河畔杨家河。区内州河水面平静宽阔,山丘连绵起伏、植被茂密。更有古朴幽静、历史悠久的火峰古寺,地势险要的清明古寨,以及竹林丛与川东传统古民居院落相组合的特色村落景观,目前正在进行洋烈新农村综合打造。省旅游局已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调研洋烈新村,修改完善规划,将该区逐步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或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打造洋烈风情小镇,形成有综合接待能力的点;二是利用河水形成的尾水打造一个湿地公园;三是修建多条亲水栈道,完善健身、休闲功能;四是新建一条自行车骑游道;五是引进生态环保项目,打造水上游乐园;六是建设一个星级乡村度假酒店等。

  七、开江金山寺和飞云温泉

  金山寺目前是川东北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知名度较高的宗教文化旅游区,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新建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总投资约4000万元,创建成为了国家AAA级旅游区。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维护寺庙古建筑群和宝泉塔,新建佛教文化广场、禅茶园、斋饭堂。二是在寺院旁培育500亩荷花园和枫林景观带。三是修缮至宝泉塔的旅游通道和景点步行道。四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按照景区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护好古木名树,提升游客满意度。五是整合寺前乡村旅游带,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飞云温泉日出水量1032m3,水温达47—52℃,是川东知名度最大的天然优质温泉之一。温泉旅游开发区现占地100余亩,正在扩建,包括修建5星级温泉酒店,与飞云温泉相连的东山植物园规划面积1500亩已开始建设。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按照国家星级标准和温泉服务质量规范,完善星级温泉酒店硬件设施与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二是新建、改造室外温泉游泳池、温泉疗养保健中心及餐饮、住宿等设施,提档升级,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三是增加康体娱乐设施,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四是扩大旅游区范围及规模,与东山植物园、宝石湖配套开发,将湖光山色、水上休闲娱乐与温泉保健度假结合起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项目,增强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一、旅游交通

  (一)外部交通系统

  与周边省市联合,提高达州至陕西、重庆和巴中、南充、广安等相邻地区的公路等级,形成快速旅游通道,为外地游客进入达州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交通条件。

  (二)区域内交通系统

  重点整治渠江、巴河达州段,保护水土植被和生态环境,以达县洛车乡和渠县三汇古镇为节点,分别构建巴河和渠江旅游水上观光带,增加一批节能、环保、舒适、多功能的旅游船舶;进行龙潭河、大竹河环境整治,重建漂流码头及附属设施,开展河道清淤,为漂流创造安全环境。二是改善洛车—石桥、报恩—文崇、八台—旧院的公路状况。

一是 

(三)景区内交通系统

  改善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万源八台山—龙潭河、大竹河等景区的内部交通状况,串连丰富多样的景观和村落,构建快速、通畅的游览环线线路,同时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防止道路建设对景观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一)旅游导引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尽快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的设计、规范与配置工作,重点在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万源八台、旧院、大竹等地的醒目位置,设置美观、科学和规范的标识系统,有条件的,设旅游咨询服务点,建立完善的包括书籍、杂志、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导游解说词等在内的公共信息资料库,为游客提供导引。

  (二)旅游厕所

  在宕渠风情旅游线、巴河流域水上观光旅游线和大巴山生态与红色旅游线三大环线中的主要交通节点建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旅游厕所。在作为旅游集散地的达州、渠县、万源城区建星级旅游厕所,在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万源八台山—龙潭河、大竹河等地建设相应档次的旅游厕所,供游客使用,并作为灾后重建达州旅游业的示范和形象工程。

  三、旅游住宿

  按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发展思路,在作为旅游集散地的达州、渠县、万源三大城区建立高星级酒店,在渠县賨人谷、万源八台山—龙潭河等旅游景区建立较高星级的主题酒店,在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和万源大竹等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休闲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旅馆,从而构建灾区旅游饭店体系,逐步形成商务会展型、度假休闲型、旅游观光型、大众经济型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灾区达州旅游饭店建设表

位  置名  称数  量级    别
巴河沿岸休闲农家乐、乡村酒店、

  家庭旅馆、水上人家
多处2家星级乡村酒店、3家星级农家乐
渠江沿岸休闲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旅馆、水上人家多处2家星级乡村酒店、3家星级农家乐
八台山

  龙潭河
天池坝酒店、休闲农家乐、乡村酒店多处1家星级饭店、1家星级乡村酒店、3家星级农家乐
大竹河休闲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旅馆、水上人家多处1家星级乡村酒店、2家星级农家乐



  四、旅游餐饮

  充分挖掘和培育灾区独特的餐饮文化,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餐饮品牌店,如打造宕渠特色餐饮、达县巴河鱼、万源旧院黑鸡、富硒特色产品等文化餐饮品牌,以及挖掘乡村特色小吃,丰富地方特色小吃,培育达州特色餐饮系列,特别扶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家级、省级餐饮品牌,树立“吃在达州”的品牌形象。

  五、旅游商品开发

  要坚持“政府引导、科研指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和科研指导,引导、支持和壮大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按照地方特色、针对性、经济性、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和便于携带的原则,开发一批乡村绿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并在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和八台山—龙潭河、大竹河等地设立灾区旅游商品购物点,拓宽农户致富途径,增加农户收入。



  第五章  宣传促销



  坚持“稳近拓远,固老培新,清晰形象,贴近公众”的市场开发与促销思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促销体系,面向重庆、秦巴地区和川东地区等目标旅游客源市场,树立达州“四川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的新的整体形象。

  第一节  强化整体形象宣传



  实施旅游形象整体营销,从举办旅游节会活动到参加各类旅游活动,从利用传统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到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扩大宣传效果和影响力,从通过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宣传到广泛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对灾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进行宣传,塑造达州“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的新的旅游整体形象品牌。



  第二节  坚持旅游节会宣传



  坚持“以节兴旅、以会促旅”的工作思路,在灾区举办各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节会活动,重点举办乡村旅游节、魅力宕渠特色文化旅游节、生态旅游节,既促进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和万源八台山—龙潭河、大竹河等受灾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又引导旅游消费,繁荣旅游市场,树立达州“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形象,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三节  突出信息化宣传



  根据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构建灾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工商、卫生、气象、体育、通讯等部门的“涉旅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协作机制”信息平台,提升灾区旅游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满足旅游信息需求。利用四川省旅游信息网、达州旅游信息网等平台,建立专题栏目,扩大灾区旅游信息发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养疗健”等要素,及时更新,促进网络营销。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灾区旅游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提高旅游系统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电[2008]53号)、《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川府发〔2008〕4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打造旅游精品加速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的旅游优惠政策,同时坚持多渠道筹措旅游恢复重建资金,重点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为实现本规划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第一节  政策保障



  一、财政政策

  ——加大旅游设施建设投入。加大重要旅游通道、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各级政府在引导性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对重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支持。

  ——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文化文博类等旅游产品的恢复重建和开发保护,加大文物抢救保护的力度,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市场恢复振兴投入。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各级政府对发展潜力好、特色优势明显和恢复重建的旅游企业贷款可给予贴息或部分贴息。

  ——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投入。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范围,安排相应的资金建设游人中心、乡村旅游公路等公益性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

  ——加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旅游商品开发技改资金投入,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地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宣传促销基金。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市旅游宣传促销资金重点用于灾区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市场恢复振兴等。

  二、税费政策

  ——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企业,鼓励类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70%以上的,旅游企业在旅游景点、景区取得的销售门票收入,景点、景区门禁内提供的导游服务、游客运输服务的收入达到全部经营收入的70%以上的,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旅游小型微利企业,可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A级旅游景区每一纳税年度的业务宣传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每一纳税年度的广告支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灾区旅游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企业实施以下建设和开发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三、金融政策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优先支持旅游产业的恢复重建,加大对重大旅游项目、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等的信贷投入。

  ——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

  ——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

  ——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四、土地政策

  ——优先保障旅游企业重大项目用地。为降低旅游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企业可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旅游主管部门可根据发展需要,每年提出年度用地计划,由所在市国土资源部门列入年度计划。

  ——认真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要将旅游景区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各地重点城镇的交通车站(场)的建设用地应当依法给予保障。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应依法予以调整,所需耕地占用指标在市范围内调剂解决。

  ——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成片绿化用地,允许其非基本建设部分的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承包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用地者向集体土地所有者租赁使用。若涉及林权的,可依法按程序申办林权证。

  ——加强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对旅游公共设施用地划拨供地,对没有改变土地性质的绿地或没有永久建筑的公共设施用地,免交城市建设配套费等。重大旅游项目在完成前期项目策划和论证后,各地应优先做好土地配置,支持招商引资。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比照省重大项目用地政策对待。

  ——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五、其他政策

  ——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

  ——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

  ——旅游通道沿线的标识标牌、紧急救援、汽车维修、休憩站点等设施中属于公路建设内容的可统一规划,一并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属于通往A级旅游景区公路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市、县财政做出预算安排

  在编制2012年预算时,县级财政部门要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超收收入、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资金和一次性促进产业发展资金中做出预算安排。市级财政部门安排部分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示范区前期工作。

  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示范区建设规划审批后,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资金使用时,安排部分资金用于集中建设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银行贷款

  充分发挥你县级融资平台作用,统筹安排,积极筹措银行贷款资金。设立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贷款贴息资金,对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灾后重建的,实行财政贴息补助政策。

  四、社会捐赠、个人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

  各县市区筹资主体要大力宣传,通过社会捐赠筹集资金。对应由个人自筹的建设项目,积极做好资金筹集工作。



  第三节  人才保障



  一、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

  灾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创新灾区旅游人才开发运作机制,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旅游人才优先发展促进旅游业成为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先导产业,引领全市旅游业发展。

  二、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针对巴河、渠江、龙潭河、大竹河引发的灾害损失,结合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的建设和灾区人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强烈愿望,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国家、省、市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资源,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提高灾区人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要加强高校与灾区对口旅游扶贫模式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合作,通过“高校—旅游乡镇、村”结对子的途径,乡村选派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分子,到高校跟班学习或短期培训,以提高旅游理论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高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走进乡村,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基地,形成“高校—乡村”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

  三、加强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利用省市旅游院校以及高职、中职学校,采取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巡演、以赛促训等方式,优先对灾区旅游景区讲解人员、乡村酒店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灾区旅游景区讲解水平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第七章  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方案实施机制,精心组织,统一领导,强化规划管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建时序,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本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已成立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工作委员会,将旅游业作为产业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目标管理,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本规划方案的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特别是达县、渠县、万源市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在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后重建示范区中的重要作用,主抓本辖区旅游业重建工作,发挥主体作用,依据本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制定修建性详规等各类旅游专业规划,加强目标管理,具体承担和落实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做好旅游项目开发工作,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委农办、市发改委、市交运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民政局、市扶贫移民局、市金融办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协助、指导做好旅游产业重建工作。市、县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畅通信息渠道,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确保旅游灾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节  严格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中产业布局调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旅游修建性详规、政策措施和规划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旅游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特别是达县、渠县、万源市要在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编制本行政区旅游修建性详规,特别是对重要节点达县洛车、江陵、石梯、渠县报恩、文崇、李渡和万源八台、旧院、大竹等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作为当地产业布局调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好与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等的衔接,在确定旅游发展方向、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与本规划方案相衔接。在本规划方案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旅游部门牵头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市人民政府。在本规划方案实施结束后,由市旅游部门牵头组织对本规划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报市创建委,作为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总结表彰的依据。



  附件:1.渠县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表

  2.达县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表

  3.万源市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




  附件1:

  渠县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表

项目

  序号
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总投资结算

  (万元)
1渠县报恩乡

  清同村

  金翅山
安沟(音同)水上乐园水面积2公顷,廊亭、廊桥、码头等300
文化体育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面积8000㎡1200
旅游公厕修建旅游公厕2座(三星级)90
导览导示系统设计、制作、安装80
旅游生态停车场1280㎡27
入口景观大门入口标志景观10
道路主车道1147米,此车道830米191
污水处理设施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套40
广场900㎡铺装23
步道3325㎡33
梯步750㎡11
乡村酒店1200㎡240
2渠县

  李渡乡
乡村酒店1200㎡240
旅游公厕修建旅游公厕2座(三星级)90
文化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3000㎡450
生态停车场1200㎡25
广场800㎡铺装20
污水处理设施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套40
入口景观大门入口标志景观10
导览导示系统设计、制作、安装80
3渠县

  文崇镇

  谭坝村
乡村酒店1200㎡240
旅游公厕修建旅游公厕2座(三星级)90
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及游客接待中心5000㎡750
生态停车场1200㎡25
广场800㎡铺装20
污水处理设施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套40
入口景观大门入口标志景观10
导览导示系统设计、制作、安装80




  附件2:

  达县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表

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总投资估算

  (万元)
备注
1达县江陵镇红色景点主要指红三十军政治部遗址及苏维埃政权200 
游客咨询点包括室内装修及配套设施150 
停车场面积1200m260 
旅游厕所共建设5个,其中三星级2座150 
导览导示系统包括设计制作、安装60 
骑龙寺建筑以及文化展示80 
魁星阁建筑及文化展示50 
入口景观大门入口标志景观10 
特色景观营造包括田园背景景观打造、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及景观小品等150 
2达县石梯镇巴河龙舟文化园石梯被冲毁古街段及河滩地带,河神庙、龙王庙、龙舟展览馆、龙舟景观小品、公园景观绿化等;以及配套项目500 
巴河石梯段沿岸景点打造立石子、石人坝、打鼓寨;景观码头建设,包括4个中型码头及4个小型码头的提升打造与新建350 
3达县洛车乡河洛文化广场包括文化展示120 
旅游厕所共3个,其中三星级2座90 
游客咨询点包括室内装修及配套设施60 
导览导示系统包括设计制作、安装80 
4达县桥湾乡垂钓中心浅水滩传统渔猎体验中心、儿童垂钓场、大众垂钓场、VIP垂钓场(含休闲木屋)、烧烤场、停车场、购物服务部等;560 
旅游集镇配套项目桥湾美食街区,桥湾乡村客栈,其他公共配套项目520 




  附件3:

  万源市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旅游重点项目表

  一、八台乡天池坝村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1万源市

  八台乡
33公里至八台山顶景游览公路改(扩)建20公里道路改建成路面6.5米宽柏油路安全防护栏20002012年完成 
2万源市

  八台乡、旧院镇
堰塘乡场镇至罗仙垭新建旅游景区环线公路新建15公里长、6米宽油路旅游道路及安防设施2500  
3万源市

  八台乡
城万快速通道柏树坪至天池坝专用旅游公路新建城万快速通道柏树坪至天池坝旅游公路4公里,建成路面宽6.5米宽柏油路及安防设施。700  
4万源市

  八台乡
污水处理站建设一处日处理3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2000  
5万源市

  八台乡
垃圾填埋场建设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垃圾填埋场一座1500  
6万源市

  八台乡
村民集中安置区居民集中安置区443户1.5亿2012年实施200户 
7万源市

  八台乡
停车场停车场2500平方米1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八台乡
管理房八台山—龙潭河国家AAA及旅游区管理房2600平方米400  
2万源市

  八台乡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300  
3万源市

  八台乡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4座200  

二、八台乡田坝村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1万源市

  八台乡
停车场建设停车场2500平方米100  
2万源市

  八台乡
村民集中安置区居民集中安置区43户13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八台乡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300  
2万源市

  八台乡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2座100  




  三、旧院镇石桥村

项目建设

  类别
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1万源市

  旧院镇
停车场建设停车场2500平方米100  
2万源市旧院镇村民集中安置区居民集中安置区100户3000  
3万源市旧院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垃圾填埋场一座15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八台乡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300  
2万源市

  八台乡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2座100  

四、大竹镇仙鹤坝村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1万源市

  大竹镇
环白杨湖公路改(扩)建20公里道路改建成路面6.5米宽柏油路及安全防护栏2400  
2万源市

  大竹镇
白杨湖至陕西麻柳新建旅游断头公路新建15公里长、6米宽油路旅游道路及安防设施2500  
3万源市

  大竹镇
污水处理站建设一处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1000  
4万源市

  大竹镇
村民集中安置区居民集中安置区120户4000  
5万源市

  大竹镇
停车场停车场2500平方米1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大竹镇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300  
2万源市

  大竹镇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2座100  

五、龙潭河漂流河道综合治理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1万源市

  旧院镇
龙潭河河道清淤龙潭河漂流河道清淤5公里,15万立方米400  
2万源市旧院镇龙潭河河道堤防生态治理漂流河道堤防生态治理6公里2500  
3万源市旧院镇龙潭河环境综合治理龙潭河漂流河道环境综合治理30000平方米1000  




  六、铁矿乡铁矿坝村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1万源市

  铁矿乡
停车场建设停车场2500平方米100  
2万源市铁矿乡村民集中安置区居民集中安置区150户45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铁矿乡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1000平方米150  
2万源市

  铁矿乡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2座100  

七、曾家乡覃家坝村

项目建设类别项目序号建设

  地点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十二五”

  总投资

  (万元)
备注 
 
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1万源市

  曾家乡
观光游步道建设特色产业观光游步道建设4公里120  
2万源市

  曾家乡
污水处理设施小型污水处理设施5套100  
3万源市

  曾家乡
环境整治民居院落环境整治3500平方米1200  
4万源市

  曾家乡
民居维修对5个民居院落进行维修加固及处理600  
5万源市

  曾家乡
停车场停车场3500平方米200  
6万源市

  曾家乡
覃大仙庙恢复重建覃大仙庙恢复重建2大殿3000  
旅游景点服务设施1万源市

  曾家乡
民俗文化展示博物馆秦巴山区民俗文化展示博物馆600平方米150  
2万源市

  曾家乡
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300  
3万源市

  曾家乡
旅游厕所修建旅游厕所6座300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2003-2020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