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0-08-25 00:00:00 字体: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8月25日 

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
 

达州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明确新时代背景下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的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展示利用体系构建、重点项目分期规划,扎实推进我市巴文化高地建设,特制定《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时限为2019—2030年,规划范围为达州市全域。本规划是指导未来达州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行动纲领,是编制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其他专项规划和各县(市、区)巴文化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序 

(一)背景 

文化自信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战略。2019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总结节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6篇重要文稿中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省委也出台了《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省委意见指出,要推动古蜀文明、巴蜀文化等主题研究机构或组织建设,深刻阐明古蜀文明、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承、保护巴蜀文化,不断扩大巴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抓好的重点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等16项主要任务。 

四川省委亦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先后印发《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繁荣”。2019年5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巴蜀文化标识体系”、“大力推动考古工作”、“推进博物馆建设”等16项举措。 

达州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重点在巴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发力,以此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达州文化的软实力。达州市印发《关于同步重视“巴蜀文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的建议》,提出“同步重视巴蜀文化发展,以达州为基地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进一步擦亮‘巴蜀文化’品牌,推动巴文化和蜀文化‘两朵金花’共融发展、竞相吐艳。”2018年至2019年,达州市委先后出台了《达州市推进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提出了“12359”战略。 

(二)指导思想 

1.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2006年) 

《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2019年) 

2.相关规划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文物保发〔2016〕22号) 

《四川省世界旅游目的地规划(2018—2025年)》 

《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达州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达州市“十三五”重点项目规划(2016—2020年)》 

《达州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达州市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5年)》 

《达州市推进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达州市巴文化建设项目推进表》、《市委专题会议纪要第15号专题研究达州市巴文化高地建设推进工作的会议纪要》等。 

(三)技术标准与规范 

1.文化相关标准规范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化部令2006年第41号)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1998)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09) 

《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0-20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12年) 

2.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四)范围 

达州市域范围,包括主城区(达川、通川、高新三区),宣汉、开江、渠县、大竹四县及万源市,共16591平方公里。 

(五)任务 

1.提升巴文化遗产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利用能力。 

2.加强文物事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 

3.推动巴文化价值传播。 

4.促进巴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发展的联动。 

(六)目标 

1.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 

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巴文化和蜀文化“两朵金花”共融发展、竞相吐艳,项目致力于将达州市打造为全国巴文化高地。 

2.打造成渝城市群文化第三极。 

为在成都、重庆双城之外,形成第三个城市群的重要文化支撑,项目致力于将达州市打造为成渝城市群文化第三极。 

二、资源分析与策划 

(一)资源解读 

达州的文化面貌总体可分为生态山水文化、巴文化、民俗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四类,以及相关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生活等内容。 

1.生态山水文化 

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形多山,且背山带河,州河、巴河、渠江等河流经达州,形成了山水融合、风光奇特的“西南奇胜”。 

2.民俗非遗文化 

达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姿,涵盖十个大类258个项目,其中市级以上非遗项目83项。其中,尤以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三绘彩亭、元九登高、安仁板凳龙、石桥烧火龙、灯影牛肉等最具特色。 

3.红色文化 

达州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富集,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李中权等革命元勋。并已建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神剑园红军文化陈列馆(张爱萍故居)、达川务区石桥列宁街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4.巴文化 

达州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且具有重要价值。从史不绝书的賨人,到近年巴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达州巴文化具备了成为全国巴文化高地的资源禀赋与资格。  

(1)达州巴人(賨人)简史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巴人歌舞以凌。巴人建立濮、賨、苴、共、奴、獽、夷、蜒等族群。 

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宕渠县,秦惠文王设立巴郡以治巴人,置宕渠道以归之,治地賨城(今土溪乡城坝村) 

公元前306年,賨人竹箭射虎。秦、蜀、巴、汉四郡为白虎所患,秦昭襄王悬重赏召募人杀白虎,巴西賨人竹箭杀虎。秦昭襄王刻石为盟,重赏賨人。 

公元前207年,賨人助汉北定关中。汉高祖刘邦召募巴西賨人,攻取雍王等三王后,使賨人回归巴西郡阆中一带故乡生活,并减轻赋税。 

125年,賨人迁徙,当张鲁在汉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权时,賨人即从巴西迁移入汉中;魏武帝曹操平定汉中,賨人又被迫回归巴西。 

303年,成汉政权成立,賨人李特起义,李特、李雄等在夺取政权后建立“成汉”政权。 

347年,成汉倾覆,賨人消失。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政权共历44年。成汉政权解体后,巴文化逐步与中原文明融合。 

(2)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位于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巴文化的核心遗址,它对研究川东地区巴文化的形成、演变和融合具有典型性。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价值重大,它与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3)城坝遗址 

城坝遗址位于达州市渠县土溪镇,遗址面积567万平方米,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渠县城坝遗址是战国中晚期巴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保存了川东地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它的发掘对研究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华夏文明以及秦汉帝国如何管理当地少数族群提供了新的材料。 

(4)古道遗迹——荔枝道、米仓道 

达州以米仓道、荔枝道为代表,形成了古道文化,丰富了巴文化的内涵。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和米仓道)目前已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四川省正将蜀道申报为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荔枝道、米仓道是中国古代巴蜀与中原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巴文化与蜀文化、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5)达州巴文化相关文化生活 

宣汉“三巴”活动——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初具群众基础。 

举办“通川论道中国达州巴文化研讨会”“巴文化与罗家坝遗址学术研讨会”“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出版《巴文化史话》《巴文化纵横》及相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巴文化研究》等期刊。 

(6)达州之于巴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首先,什么是巴文化?

表2-1 广义巴文化与狭义巴文化 
 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地域方国一群先民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狭义商周至战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以川、渝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湘西北、黔北地区以巴为主的族群物质文化遗产考古学意义的“巴文化”
广义商周至秦汉时期,及其后的影响阶段长江上游地区以川、渝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湘西北、黔北地区以巴为主的族群生存的痕迹、记录与传承,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巴文化”

我们要探讨的是广义的巴文化。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认识巴,解读巴,进而弘扬巴。因此,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板楯神兵的历史叙事,威风凛冽的前歌后舞、忠勇信义的文化精神,都将纳入展示利用的范畴。 

其次,达州之于巴文化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是什么? 

——达州,一个巴文化样本的内观与解读。

达州是巴人活动的腹心地带和巴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心之一。自商周时代巴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郦道元《水经注》卷29《潜水》“潜水出巴郡宕渠县”注“县以延熙中分巴郡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文献中的“宕渠”即今之渠县,“县有渝水”即今之渠江,渠县历来处于达州境内。 

达州是巴之分支——賨人的世居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采取“以巴人治巴人”的比较优待政策,在原賨国属地置宕渠县,属巴郡,史称宕渠城或賨城,由賨人统治管理。直至东晋末,因“蛮獠”所侵而衰败,期间维持统治700余年。公元303年,賨人李特流民起义,李特、李雄等在夺取政权后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47年,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政权共历44年。成汉政权解体后,巴文化逐步走向与中原文明的融合。 

时间上,达州作为巴的分支,完整见证了巴文化从衍生发展到最终融入中原文明的全过程。 

空间上,达州是沟通巴蜀秦楚的先秦文化走廊,是名副其实的“通达之州”和“四达之州”。 

考古学家李水城将川渝地区的史前文化整合为五个文化交互圈:川东北文化圈、渝东-三峡文化圈、川西北文化圈、大渡河文化圈、安宁河文化圈。其中,“川东北文化圈”所在的嘉陵江流域(含沿线支流)在沟通先秦南北文化交往——沟通巴、蜀、秦、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二)目标定位 

1.文化定位——巴人故里,巴风賨韵 

2.文化精神——忠勇信义,不胜不休 

3.总体目标——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 

4.具体目标——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 

保护示范中心 

学术研究中心 

文艺创作中心 

展示利用中心 

旅游示范中心 

5.总体愿景——巴文化引领者 

(三)对标案例 

1.京都:文化外化活化方式的传统与创新。 

京都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794-1185)的都城,时称“平安京”。京都在城市外化活化的措施有: 

1)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保存唐风建筑和城市格局。 

2)和服与艺伎,构成京都行走的风景线。 

3)挖掘神秘逸话,结合现代时尚打造《阴阳师》IP产业链。 

2.西安:时代文化外化活化? 

西安是中国十三朝古都,古称长安、京兆、镐京、西京。西安的文化底蕴在于周秦汉唐,其中集大成就在于唐朝。历年来,西安主推唐文化的系列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1)遗址保护、建筑保护与复建,是再现盛唐风貌的基础手段。 

2)景观雕塑,为重塑盛唐想象提供直观可感的素材。 

3)文化演出,以情景演绎的形式为游客建构大唐印象。 

4)影视作品传播唐朝历史文化。 

5)承办品牌活动扩大唐文化影响力。 

3、成都:方国文化如何外化活化? 

成都借助太阳神鸟符号的运用,将其所代表的蜀文化推广扩大。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外化活化太阳神鸟符号的具体措施: 

1)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及应用。 

2)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 

3)音乐剧《金沙》的创演。 

4)文化节庆和文化交流——金沙太阳节和“世界文明展览”。 

(四)实施路径 

1.路径一:重点突破,撬动全局发展。 

尊重城市空间建设发展现状,尊重区域文化的原生面貌,以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城市空间和考古遗址空间为突破点,打造巴文化外化活化核心引爆点;同时统筹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借力共荣。 

2.路径二:文旅融合,兼顾多元文化。 

以文旅融合为思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巴文化高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串联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生态山水文化要素,打造文旅共融、内涵多元、体验丰富的巴文化项目和路线。 

3.路径三:符号传播,建立视觉意象。
以巴文化为元素,设计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应用于政府办公、城市家具、公共景观等广泛场景中,形成并传播巴文化的统一画面。 

4.路径四:项目化推动,清单式管理。 

以项目形式落地文化策略、文化规划,以具象方式呈现巴文化,有效推进巴文化开发建设与软性植入项目的实施。 

三、展示利用体系构建 

(一)达州文化空间层次 

根据空间分布特征,达州文化可分为四个空间层次来解读,其规划和利用方式不尽相同。 

1.生态山水文化——基底覆盖层。 

该文化层在空间上有着最广阔尺度上的分布,是达州所有文化面貌得以孕育与衍生的基础。建议规划利用方式是分级保护,适度开发。 

2.巴文化(历史文化)——要素建设层。
该文化层在空间上重点较集中,可打造为达州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建议统一规划,重点打造,形成城市文化品牌。 

3.民俗民间文化——节点补充层。 

该文化层在空间上分布广泛而零散,难以单独成为项目地吸引物。建议规划利用以保护传承为主,外化利用为辅,成为文旅吸引物的有机补充。 

4.红色文化——网络整合层。 

该文化层在空间上广泛而密集地分布,可串联成经纬、网络。建议统一规划,打造主题体验基地和主题体验线路。
本《规划》立足要素建设层——“巴文化”,提出“1222”市域巴文化展示利用体系和“113 N”市区巴文化展示利用体系。 

(二)市域展示利用体系 

市域空间规划依托重大考古新发现、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化、扩展“一轴两翼”规划,提出“1222”——“一轴两址两翼两道”的空间格局,“立足一轴,依托两址,突出两翼,激活两道”为空间发展策略,覆盖达州市域,区分层级和重点亮点进行打造。 

1、一轴:达州主城区巴文化综合展示利用轴心 

片区范围:达州市主城区 

1)区域特色:达州市主城区文化设施丰富,文化资源集中,到达性佳,是达州市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的重点建设区域。 

2)文化定位:巴文化高地展示封面 

3)功能定位:全国巴文化综合展示中心、研究中心、旅游中心 

2、两址: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含汉阙保护展示区) 

1)片区范围:罗家坝、城坝两大考古遗址,以及水口乡、青神乡、土溪镇汉阙村等汉阙分布区 

2)区域特色:巴文化两大重要考古发掘现场,汉代地面遗存 

3)文化定位:巴文化实证与溯源 

4)功能定位:集遗址展示、文旅开发于一体的巴文化发展引擎 

(1)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 

目标定位:建设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的特定公共空间。 

功能分区:遗迹展示区、遗址展示区、博物馆展示区、水景展示区、生态园景展示区、非物质文化展示区、巴人街等 

展示利用建议 

①遗址公园入口标志。利用巴人制盐工具如圜底罐、羊角杯等,设计艺术装置,构成遗址公园入口标志和公园道路节点标志。 

②巴人生产活动艺术化场景。利用景观小品、微缩场景等形式,展示远古巴人的捕鱼、制盐、贩盐的生活场景。 

③巴人生活环境复原与展示。完善园区体验活动、社教活动场所设施,活态化展示、体验史前巴文化生活。 

④巴文化遗址微缩场景。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广袤空间,打造川渝陕鄂全线巴文化遗址微缩场景,集巴文化遗址展示大成。

⑤巴文化IP的植入与运用。通过全市统一的巴文化IP植入,为巴文化的市场传播、项目与客群沟通提供一项生动亲和的介质,有效活跃园区氛围、丰富园区体验,同时降低巴文化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率。 

⑥完善体验活动、社教活动场所设施。完善园区体验活动、社教活动场所设施,活态化展示、体验史前巴文化生活。 

(2)城坝遗址公园 

目标定位:全国賨文化研究、宣传与展示利用中心 

功能分区:服务管理区、郭家台城址核心展示区、賨人民俗生活展示区、賨人手工业文化展示区、考古预留区 

展示利用建议: 

①入口标志景观。以实证渠县城坝遗址賨城的“宕渠”瓦当为元素,设计景观雕塑,昭示历史上賨人世居的宕渠城的真实存在,打造拍照打卡地。 

②巴的城邦生活。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策划賨人生活表演活动,展示数千年前賨城人们的生活样态。参考案例,日光江户村(忍者文化主题村) 

③文创售卖。以考古发掘的文物、博物馆展览等文物资源为原型,开发城坝系列文创产品。遗址公园可以与知名文创品牌合作,共同研发文创产品。亦可引入手作品牌店,开发巴文化系列主题手作体验,激发顾客创作灵感,并以精致的周文化主题伴手礼,引起顾客的购买欲。 

④文化活动。依托遗址公园的基础设施,开展讲座、演艺等活动,丰富参观体验。 

汉阙保护走廊土溪汉阙文化展示区 

保护利用建议: 

①强化文物保护力度。达州汉阙、汉墓群等遗迹的保护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确保遗址遗迹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②合理适度展示利用。以坚持不改变原状,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以符合相关保护总体规划及专项保护方案,防止对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影响为前提,充分利用遗址遗迹及其研究成果,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3.两翼:巴山渠水康养旅游度假翼、民俗民间文化体验休闲翼 

(1)东翼:巴山渠水康养旅游度假翼 

片区范围:宣汉、开江、万源三两县 

文化定位:山水生态,巴人栖居 

功能定位:康养旅游度假区 

规划要点:打造巴山大峡谷文化旅游体验区 

项目建设: 

项目1:渡口巴人风情小镇 

项目阐述:充分发挥渡口处于巴山大峡谷主入口的区位优势,依托峡谷、遗址及渡口土家族传统,打造氛围浓郁的巴人风情小镇。 

建议选址:巴山大峡谷主入口 

打造要点: 

①大型游客集散中心 

②巴山巴水主题餐厅 

③巴渝、土家民俗表演 

④巴渝、土家文创展售 

项目2:《梦回巴国》剧目排演 

项目阐述:《梦回巴国》立足于古老巴国文明,旨在展现宣汉地区从古至今磅礴壮美的自然景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传承不息的巴人精神。 

建议选址:巴山大峡谷景区剧场 

项目3:环罗家坝古墓群保护及控制、临开江县古墓群保护及控制 

项目阐述:区域内现有大量汉代古墓遗存,应规范普查评级,依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对周边的区域开发建设进行依法控制,设立文化标识,优化古墓环境氛围。 

项目4:开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建设 

项目阐述:结合开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规划,增设小型主题馆等基层文化设施,彰显区域文化内涵,突出区域文化品质,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 

打造建议: 

①乡情馆 

②温泉主题体验馆 

③农耕体验馆 

④稻米体验馆和薅秧歌体验馆 

(2)西翼:民俗民间文化体验休闲翼 

片区范围:渠县、大竹两县 

文化定位:巴地民俗 

功能定位:民俗民间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区 

规划要点:打造賨人谷巴文化旅游体验区 

项目建设: 

项目1:汉賨文化旅游度假区 

项目阐释:以渠县独具特色的汉阙文化和賨文化为基础,依托渠县汉阙博物馆、賨人文化陈列馆、集规划中的城坝考古遗址公园等为主要吸引点,设计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书院、农庄、露营等业态,打造文化展示、康养、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汉賨文化旅游度假区。 

项目选址:渠县土溪镇 

项目2: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项目阐释:本项目将充分利用賨人谷景区和渠县资源特色,以山地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为主题,以賨人文化为核心,推动小镇与景区融合发展,景镇一体,体旅共生,相互借势,激活人七,打造集运动、赛事、康养、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賨人谷巴文化旅游体验区。 

项目选址:渠县临巴镇、龙潭镇 

项目3:巴渠历史文化名人馆 

项目阐释:依托渠县古往今来众多的诗人名家,建设历史文化名人馆,展示渠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集展览展示、互动体验、文创销售等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 

建议选址:渠县县城 

打造要点: 

①入口通道“渠县名人星光大道”:地面镌刻诗人名家的名字、生卒年及主要贡献。 

②内部:展示手段强调参与感、体验性。 

项目4:两江四岸滨江生态走廊 

项目阐释:结合滨水岸线及跨河设施,设置亲水平台及沿河滨水步道,采取不同形式,着力创造城市亲水性,并将城市水系纳入此区域公园景观系统。 

建议选址:滨江两岸、渠江两岸 

打造要点补充建议: 

①滨水沿线立体步道 

②皮筏艇项目 

4.两道:荔枝道巴文化遗址廊道、米仓道巴文化遗址廊道 

片区范围:荔枝道、米仓道遗址及其周边可利用城、镇、村 

区域特色:古道遗存,石窟造像等 

文化定位:巴之交往 

功能定位:文化整合线 

以两古道为脉络,整合沿途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乡村农业等自然和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养生旅游、户外运动、文化旅游创新、乡村旅游,构建全域化文化、旅游支撑体系。 

项目建设: 

项目1:古道地理标识系统/特色导视系统 

项目阐释:为古道构建特色地理标识系统或导视系统,为古道遗产保护、申遗、研学、徒步旅行等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指引。 

项目2:巴人驿站 巴文化IP应用 

项目阐释:城市路段的古道遗迹多已无处发掘,却是成为现代道路的历史基础,同时人流丰富、使用率高。在城市及重要乡村路段设置“巴人驿站”小型古道主题体验馆,解读路段文化,提供休闲休憩服务场所;同时植入全市巴文化统一IP,成为IP应用的普遍载体,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巴文化。 

项目3:户外探险、研学旅游线路打造 

项目阐释:在注重古道遗存保护的前提下,与开展专业徒步、探险、摄影、研学的旅行机构合作,打造巴蜀古道探奇等户外探险、研学旅行专业路线。同时,景区区域完善敷设无人值守的智慧服务设施、监控和安全警示系统,提供必要的应急救护救助,向专业团队、个人开放探险、徒步、摄影、研学活动。 

(三)市区展示利用体系 

市区空间规划则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环一团三区多点”——“113 N”巴文化展示利用体系,内容涉及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文保单位保护与利用、博物馆体系建设、相关文化产业布局、文化景观植入、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等七个方面,助力未来达州成为未来“巴文化引领者”和巴文化发掘、研究、展示、传播、旅游中心。 

市区展示利用体系“113 N”,包括:一环——巴文化风貌亮化环线;一团——巴文化研究组团;三区——主城区巴文化休闲体验区、莲花湖仙女洞巴文化创意发展区、三里坪巴文化综合展示区;多点——街区、开敞空间、道路节点。 

1.一环:巴文化风貌亮化环线 

片区范围:达州环城路及210国道路段,共计55公里 

现有资源:串联三区一园全部节点 

规划要点:打造巴文化亮化环线 

建设项目: 

①一级公路:以道路环境整饬为主。 

②城市市政道路:城市主干道以道旗、路灯杆、公交站台等为载体,呈现城市logo等巴文化符号。 

2.一团:巴文化研究组团 

现有资源:区域内已建设四川文理学院、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巴山文学院、巴山书画院、达州市博物馆、达州市文化馆等文化研究机构。 

规划要点:开展研究各类研究交流活动 

建设项目: 

项目1:全国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项目概述:依托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达州市文化馆等资源,通过定期举办“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等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期刊等方式,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旅精英,共论巴文化,打造全国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占据学术研究高地。 

项目选址:市巴文化研究院 

打造要点: 

①建设巴文化研究人才智库 

②建立巴文化研究数据库 

③开展系列学术会议,如“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中国达州巴文化研讨会(通川论道)”“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等 

④出版物:《巴文化研究专辑》、会议论文集、巴文化科普读物 

⑤开辟“巴文化研究专辑”学术专栏 

⑥出版制定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项目导纲 

项目2:巴文化文艺创作中心 

项目阐述:依托巴山文学院、巴山书画院及巴山作家群等资源,打造巴文化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充分发挥达州巴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力、影响力。 

打造要点: 

①建设巴文化文学展览中心(选址巴山文学院)、巴文化艺术展览中心(选址巴山书画院),定期举办主题临展,扩大巴山文学院、巴山书画院的社会认知度与业内影响力。 

②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巴文化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孵化。 

③举办文艺沙龙等系列活动,推进文学、艺术的走进大众,全民共享。 

项目3:巴文化文创产品研发基地 

项目阐述:通过提炼巴文化元素,设计巴文化IP、巴文化标志,研发特色文创产品并加大推广力度,从而打造巴文化文创产品研发基地。 

打造要点: 

①IP系统研发、创建与运营。 

②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③文创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如IP授权、品牌授权、图像授权、联合设计开发、委外开发等商业交易方式,与国内外高端品牌合作,推广巴文化文创产品,扩大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并提升达州全国吧文化高地的社会地位。 

④开展文创好物节等活动。 

项目4:“巴文化简史”课题研究 

项目阐述:由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牵头,集合川渝境内、达州本地巴文化研究专家,开展“巴文化简史”课题研究,梳理巴文化及达州巴文化历史脉络,形成权威的巴文化研究学术成果。 

3、三区 

(1)主城区巴文化休闲体验区 

片区范围:人民广场周围至州河约300公顷区域 

现有资源:区域内毗邻州河,生态环境优越。目前已建设鹿鼎寨公园、大寨子公园、塔沱滨河湿地公园、人民广场、达州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 

规划要点:主城区景观提升,打造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建设项目: 

项目1:巴文化主题展陈馆 

项目阐述:以展示川东巴文化,诠释古代达州的历史面貌为目标,利用科技和艺术手段,并结合丰富的文物展品,打造巴文化主题展馆。 

项目选址:达州市博物馆4楼 

项目进度:预计2019年底呈现 

项目2:大寨子公园文化植入 

项目阐述:在公园诸多亭台楼榭,长廊曲桥,名木古树的基础上,植入巴图腾元素,设计公园节点雕塑、景区导览导视系统,打造集康养旅游、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主题示范区。 

建议选址:公园内部节点 

打造要点: 

①巴之图腾生态雕塑 

②景区导览导视系统 

项目3:鹿鼎寨公园景观提升 

项目阐述:契合鹿鼎寨公园“生态健身公园”的总体定位,在公园内合适区域,建设运动主题灯光艺术装置和生态科普教育步道,提升公园的艺术性与知识性。
建议选址:公园内部广场、重要节点 

打造要点: 

①运动主题灯光艺术装置。
策划思路:运用科技控制灯光的明灭与律动,使音乐配合灯光变化舞动,激发市民跟着节奏动起来,达到与观众互动的效果。

②生态科普教育步道(健身游步道) 

策划思路:健身游步道设计互动展板、艺术景观等形式,达到生态科普教育的目的。 

项目4:塔沱滨河湿地公园文化植入 

项目阐述:依托巴人制盐的历史文化和塔沱滨河湿地公园的水域环境,植入“盐道文化”主题,打造集文化主题景观、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巴盐主题文化艺术体验区。 

建议选址:滨河两岸 

打造要点: 

①巴盐文化主题景观。 

策划思路:运用巴人制盐工具圜底罐、羊角杯等,设计灯光艺术装置。 

②泛舟体验项目。 

策划思路:设计泛舟体验项目,并引入植入瓜果等物品售卖,让游客或市民体验巴人贩盐的生活场景。 

③公共基础设施艺术化。 

策划思路:以艺术手法将巴人图腾元素融入地面铺装、公园座椅等处,增添公园的文化艺术氛围。 

(2)莲花湖仙女洞巴文化创意发展区 

片区范围:莲花湖湿地公园、巴山大剧院广场、莲湖里区域、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区域 

现有资源:莲花湖湿地公园、巴山大剧院、西外城市体育公园、515艺术创窟等。 

规划要点:巴文化与现当代艺术文化的时空对话 

建设项目: 

项目1:巴山大剧院广场景观提升 

项目阐述:依托“巴渝舞”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巴人民俗演艺文化为主题,以雕塑、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方式,建设集合艺术作品展示、公共文化设施、民俗演艺等多功能的乐舞主题广场。 

建议选址:巴山大剧院广场重要节点 

打造要点: 

①迎宾广场:景观小品、多媒体装置等 

②大剧院前广场:巴人乐舞主题中心雕塑 

项目2:莲花湖湿地公园文化植入 

项目阐述:延续巴山大剧院艺术主题,以湿地公园良好的水域环境为依托,建设集合景观小品、音乐喷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艺术公园。 

建议选址:莲花湖湿地公园重要节点 

打造要点: 

①音乐喷泉 

②艺术景观小品 

③公共设施植入巴文化元素 

项目3: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 

项目阐述:依托中国传统特色的巴文化,通过引进艺术家、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打造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机构的文化聚合区,合作建立“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 

建议选址:西外新区莲花湖片区(紧邻巴山大剧院)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8.57万㎡,总建筑面积3万㎡ 

打造要点: 

①艺文中心 

②创意工作室 

③艺术长廊 

项目4:515艺术创窟二期 

项目阐述:规划新建景观式多功能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与之配套的洞窟美术馆、名家作品陈列馆和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心,打造具有地标性、示范性的“高品质文化、艺术互动生活社区”。 

项目地址:通川区罗江镇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 

项目规模:占地115亩,总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 

打造要点: 

①“黄桷园”艺术沙龙 

②“临江园”艺术家短期驻留工作室 

③洞窟美术馆(1号馆) 

④老炸药仓库(2号馆) 

⑤老营房(3号馆)改造 

项目5:巴文化图书阅览室 

项目阐述:重点展示名人著作、巴文化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上融入巴文化元素,提升文化调性。并举办新书发布会、名人名家签售会等活动,吸引本地市民,丰富市民生活。 

建议选址:莲花湖湿地公园内 

(3)三里坪巴文化综合展示区 

规划范围:三里坪州河东岸约200公顷 

现有资源:毗邻州河,水系发达,生态良好。区域内有三里坪人文生态区、三里坪领域人口文化广场、孝善公园等文化设施,以及达川中学、达州中学、铭仁园中学等教育资源。区域近雷音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 

规划要点:巴文化的形象封面、全国巴文化综合展示中心 

重点建设项目:巴文化公园,建筑面积约6万m2,包含“两馆一街区”: 

项目1:达川区文化馆 

项目阐述:文化馆(即后照馆)建设,旨在以展现纪念巴人祖先后照、传承历史文化、满足市民文化活动为目标,打造集展览、文艺演出、日常文教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项目选址:位于“巴人起源区” 

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约2.56万㎡ 

项目进度:预计年底呈现 

项目2:达川区博物馆 

项目阐述:汲取秦汉风建筑大山大水的总体格局,活化利用巴文化特色的丰富内涵,建设集传承历史、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研究教育、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空间。 

项目选址:巴文化公园“巴国盛世区” 

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为2.56万㎡ 

项目进度:预计2019年底呈现 

项目3: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 

项目阐述:以巴文化为主题,依托规划在建的博物馆、文化馆,打造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旨在打造成为达州市最突出、市场最活跃、游客最密集的文化娱乐休闲示范区。 

项目选址:巴文化公园“巴国盛世区” 

打造要点: 

招商引资,引入中高端传统文化品牌业态。 

跨界合作,引入音乐、艺术等各领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合作。 

项目4:巴国神话故事园 

项目阐述:以户外展览形式,运用艺术与科技手法,活化外化巴地神话故事传说,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文创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园区。 

建议选址:巴文化公园“巴地印象区” 

项目5:巴文化教育基地 

项目阐述:依托区域内博物馆、文化馆、剧场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巴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旨在构建巴文化系列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促进文化传承及多元文化发展。 

建议选址:巴文化公园“巴地印象区” 

展示利用建议 

①设计趣味性景观。 

策划思路:设计趣味化景观装置,增强游览性,拉近与市民游客的距离。 

②主题化、科技化展示。 

策划思路:利用主题化展览、科技化展览展示手段,弥补展品确实的不足,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4、多点 

片区范围:全市区范围 

现有资源:达州现有达州收费站、达州南收费站、徐家坝收费站等高速收费站,长田隧道、火峰山隧道、大尖子隧道等隧道口,以及大北街、翠屏路、荷叶街、凤凰头休闲广场等重要城市节点。 

规划要点:达州市重要高速出入口文化植入、城市街区风貌提升 

建设项目: 

项目1:达州高速出入口 

项目阐释:达州高速出入口是进出达州重要的道路节点,是彰显达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看面。以巴文化为主题,选取辨识度高、可视化程度高、象征吉祥的图文符号,装饰出入口堡坎,突出达州作为“巴人故里”的重要历史地位。 

项目2:达州南高速出入口 

项目阐释:达州南高速出入口是另一个进出达州的重要节点。建议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以工业强市为主题,展示达州工业文化风采。 

项目3:大北街风貌提升 

项目阐释: 

通川区大北街生活气息浓厚,是探索“巴风民情”的好去处。以“民俗生活”为主题,植入场景复原、艺术装置、互动拍照等形式,强化文化氛围。 

项目选址:通川区大北街重要节点 

打造要点: 

①街区风貌修复整饬 

②打造节点景观小品 

项目4:凤凰头休闲广场景观提升 

项目阐释: 

凤凰头曾走出6位宰相,具有较深的名人历史,以文化植入、风貌提升为目标,改造该街区广场。 

项目选址:通川区荷叶街 

打造要点: 

①采用六相景墙,纪念六位人民宰相; 

②利用通透式的青砖景墙,展现文人书卷气质,烘托城市历史底蕴。 

项目5:中心城市广场街区提升 

项目阐释:依托广场的商业氛围与人流量,提炼广场文化主题,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引入非遗传承人、知名传统文化品牌,以精湛的工艺与精美实用的产品吸引顾客,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打造集小品展示、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主题街区。 

打造要点: 

①商业业态提升 

②塑造景观小品 

(四)特色表达体系:“8个1”工程 

1.一组IP:巴国萌宠天团 

由巴文化中出现的蛇、鱼、鸟、虎等动物形象,组成巴文化天团组合,作为巴文化形象大使,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巴文化的精神内涵。入广安文化旅游IP:黑猫白猫 

2.一项巴文化研究支持计划 

相比于蜀文化与其他中原文化的研究,巴文化研究尚处不足的状态。研究的众说纷纭,使巴文化的展示利用成为无本之木,因此支持巴文化研究是促进巴文化研究繁荣的首要基础。具体包括: 

巴文化研究奖学金 

高校各级别项目资金 

资助巴文化研究权威专著出版 

资助荔枝道、米仓道调研图录、研究著作出版等 

3.一套城市VI系统:日月同辉 

扩大巴文化logo“日月同辉”标识的应用范围,通过政府办公用品、政府办公区域标识标牌、城市活动宣传物料、城市家具设计等的应用,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建构公众心中的巴文化视觉识别形象 

4.一部以巴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建议以巴人历史为创作原型,糅合巴山地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器物等元素,并结合古今小说、笔记,创作一部巴人史诗性的文艺作品。例如以现代考古人与古代巴人跨越千年的纠葛为故事线,展开三千年前巴人的传奇故事。 

5.一部手游:巴国萌兽大闯关 

以游戏为数字化载体,承载巴文化符号,通过新技术让传统文化真实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而广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 

以巴国历史为基础,以巴蜀符号中的动物为原型,设计手游《巴国萌兽大闯关》,通过萌宠养成、捉妖闯关等故事情节,引导广大玩家和普罗大众认识巴文化,体会巴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 

6.一部文艺演出精品:《梦回巴国》 

《梦回巴国》原是通过还原古老巴国文明,旨在展现宣汉地区从古至今磅礴壮美的自然景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传承不息的巴人精神的大型剧目。 

建议拓宽至整个巴文化区域,深入挖掘传世文献、小说笔记、考古发现等资料,丰富剧目剧情,并可通过与大热话剧团队如开心麻花合作,编制史诗般又不失趣味性的剧目,提升达州巴文化的公众影响力。 

7.一组文化推广活动 

针对专家学者、普通大众等不同客群,展开学术研讨会、教育活动以及文化体验类活动,提高巴文化知名度与在各界的影响力。 

8.一组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 

①以达州市巴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开发和丰富为基础,开展系列巴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如:
神秘古巴国探秘之旅:三里坪综合展示区——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梦回巴国大型演艺——巴山大峡谷
巴文化研学之旅:达州市博物馆——三里坪综合展示区——城坝考古遗址公园——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巴山大峡谷

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中心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北部巴山文旅旗舰引领区东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区
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创建①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巴山大峡谷、八台山)
②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黑宝山、五马归槽、龙潭河、真佛山、賨人谷)
③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峨城山)
④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园区(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巴山大峡谷文旅融合产业园)
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支撑文旅特色小镇项目,包括渡口巴人风情小镇、八台山茶文化小镇、罗江红色文化小镇、莲花湖湿地小镇、福善孝善文化小镇、石桥古镇、清河古镇、中国古賨文化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马渡关民歌小镇、磐石草莓小镇等。

②主动融入川渝巴文化圈层,与万州、开州、云阳、涪陵等周边巴文化资源城市搭建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关系,规划“泛巴文化深度体验游”,充分发挥巴文化资源的聚合联动效应,提升巴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四、项目建设 

(一)建设时序 

根据《中共达州市委办公室、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达市委办〔2018〕11号)及《达州市巴文化建设项目推进表》等文件,本规划建议于2020~2025年按照条件成熟、周期短、见效快、实施难度较小,以及已启动拆迁、需快速推进等因素综合考量确定近期建设项目;此外,将本次规划的其他优秀项目列入中远期,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时启动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建设。 

规划近、中、远期项目总计74项。其中,巴文化项目39项,红色文化项目21项,其他项目14项。近期项目37项,资金估算总额约93.8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18.54亿元,市场化运作75.31亿元。 


表4-1:项目建设周期
周期时限项目数
近期2020—2025年37
中期2025—2030年32
远期储备库项目5

(二)项目列表

表4-2 近期建设项目(2020—2025)
分区序号建设项目项目概况选址范围投资规模周期
进度
资金来源
一轴1达州巴文化城市VI系统构建以巴文化logo为基础,设计城市VI应用系统(如城市宣传物料、城市家具等)——50万(市本级财政资金)规划新增
一轴2巴文化主题展陈馆以展示川东巴文化,诠释古代达州的历史面貌为目标,利用科技和艺术手段,并结合丰富的文物展品,打造巴文化主题展馆西外新区永兴路2号(达州市博物馆四楼)500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在建
一轴3达州非遗陈列馆——西外新区巴山大剧院500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在建
一轴4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依托中国传统特色的巴文化,通过引进艺术家、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打造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机构的文化聚合区,合作建立“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西外新区莲花湖片区(紧邻巴山大剧院)2.2亿(市本级财政资金)已启动
一轴5达川区文化馆(后照馆)以展现纪念巴人祖先后照、传承历史文化、满足市民文化活动为目标,打造集展览、文艺演出、文教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公园“巴人起源区”3.6亿(地方财政资金)在建
一轴6达州巴人历史文化馆汲取秦汉风建筑大山大水的总体格局,活化利用巴文化特色的丰富内涵,建设集传承历史、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研究教育、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空间。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公园“巴国盛世区”3.3亿(地方财政资金)在建
一轴7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连通达川区文化馆与博物馆的巴文化主题商业街区。达川区三里坪6亿(社会资金)已启动
一轴8巴文化图书阅览室重点展示名人著作、巴文化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上融入巴文化元素,提升文化调性。并举办新书发布会、名人名家签售会等活动,吸引本地市民,丰富市民生活。西外新区金兰路100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在建
一轴9达州主城区城市文化景观提升工程用于主城区重要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全市1.65亿已启动
一轴10全国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非建设项目)依托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达州市文化馆等资源,建立全国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通过学术交流、论坛会议、媒体宣传都等对巴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宣传输出。——100万/年(市本级财政资金)已启动
一轴11组建巴文化研究专家智库巴文化研究——50万(市本级财政资金)已启动
一轴12建设和维护巴文化主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达州巴文化品牌——20万/年(市本级财政资金)已启动
一轴13巴文化遗址“申遗”遗址保护——100万已启动
一轴14编辑出版巴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巴文化展示利用工程——50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已启动
一轴15“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巴文化研究、交流高端论坛——72万(市本级财政资金)/年已启动
一轴16巴文化教育基地打造(非建设项目)依托区域内博物馆、文化馆、剧场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巴文化主题临展、研学、社教活动,构建巴文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促进文化传承及多元文化发展。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公园“巴地印象区”80万/年(地方财政资金)规划
新增
一轴17巴文化IP创建及文创产品设计研发通过提炼巴文化元素,设计巴文化IP、巴文化标志,并研发达州巴文化系列文创产品,疏通打造巴文化文创产业链。——150万(市本级财政资金)规划
新增
一轴18巴文化研究支持计划(巴文化简史课题研究)通过奖学金、项目奖金都等形式,资质高效及研究机构的巴文化研究和出版。——50万/年(市本级财政资金)规划
新增
一轴19网络文艺作品创作和网络推广通过网络平台合作,创作“巴文化”主题网络文艺作品,并借助内容平台进行推广。——300万(市本级财政资金)规划
新增
一轴20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打造以达州市巴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开发和丰富为基础,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系列巴文化旅游精品路线。——30万/年(市本级财政资金)规划
新增
一轴21石桥古镇列宁街恢复打造石桥老街,新建火龙广场、游客中心、非遗陈列馆、停车场,改造提升古镇环境、引导发展2—3家主题民宿,配套完善商业业态。达川区石桥镇列宁街——原有
规划
一轴22巴国水乡双鱼湖项目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建设双鱼观湖、巴国水乡、诗意田园等6大板块,新建景区道路65km、索道9km、马拉松赛道43km,环湖绿道、滨水栈道等50km,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养生、户外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川区双河口水库——在建
一轴23达州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将达州“历史文化”列入研究课题。达州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除巴文化外,还应涵盖其他重要的文化,如真佛山的佛教文化、元九登高文化等。  规划
新增
一轴24515艺术创窟(二期)515规划区内兴建景观式多功能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与之配套的洞窟美术馆、名家作品陈列馆和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心。515艺术创窟现已纳入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占地115亩,建设工期两年。总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通川区罗江镇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估算总投资7400万元在建
两址25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重点工程之一渠县土溪镇100万元(国家专项资金)进行中
两址26罗家坝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重点工程之一宣汉罗家坝100万元(国家专项资金)进行中
两址27达州境内渠江流域先秦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勘探重点工程之一达州境内25万(市本级财政资金)进行中
两址28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设计、施工。宣汉县1.8亿(地方财政资金)已启动
两址29罗家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及展示。宣汉县4~7亿(地方财政资金及市场运作)已启动
两址30渠县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及展示。渠县12亿(地方财政资金及市场化运作)已启动
两址31渠县城坝遗址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建筑设计、施工。渠县2亿(地方财政资金)已启动
两翼32巴山大峡谷巴文化旅游体验区建设打造打造集运动、赛事、康养、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区宣汉50亿(上级财政资金及市场化运作)已启动
两翼33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项目将充分利用賨人谷景区和渠县资源特色,以山地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为主题,以賨人文化为核心,推动小镇与景区融合发展,景镇一体,体旅共生,相互借势,激活人七,打造集运动、赛事、康养、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賨人谷巴文化旅游体验区渠县临巴镇、龙潭镇——在建
两翼34排演《梦回巴国》《梦回巴国》立足于古老巴国文明,旨在展现宣汉地区从古至今磅礴壮美的自然景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传承不息的巴人精神。宣汉9000万(地方财政资金)已启动
两翼35渡口巴人风情小镇(巴山大峡谷风情街)充分发挥渡口处于巴山大峡谷主入口的区位优势,依托峡谷、遗址及渡口土家族传统,打造氛围浓郁的巴人风情小镇。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近景区入口处)——原有规划
两翼36秀岭春天创3A景区以创3A景区为目标,以“生态观光 文化体验 休闲养生”为主要业态,利用良好地理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建设成一个“川东茶文化生态康养园”。渠县秀岭
春天景区
——在建
两道37古道重要文物点保护和古道申遗普查、评级、记录、文献编制、保护规划制定等荔枝道、米仓道(达州段)200万(市本级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规划新增

 
表4-3 中期建设项目(2025—2030年) 
分区序号建设项目项目概况选址范围投资规模周期进度
资金来源
一轴1巴文化亮化环线打造通过富于巴文化符号的城市家具、标识标牌系统,将连接各节点的城市市政道路打造成为巴文化亮化环线。 6000万(财政资金)规划新增
一轴2巴国神话故事园以户外展览形式,运用艺术与科技手法,活化外化巴地神话故事传说,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文创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园区。达川区三里坪巴文化公园“巴地印象区”3000万 (地方财政资金及市场化运作)规划
新增
一轴3巴文化手机游戏创制及推广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以巴文化为主题开发手机游戏并进行互联网推广。——5000万(财政资金及市场化运作)规划
新增
一轴4巴文化影视剧以巴人历史为创作原型,糅合巴山地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器物等元素,并结合古今小说、笔记,创作一部巴人史诗性的影视剧作品。————规划
新增
一轴5提升打造神剑园景区(宣达战役纪念馆)完善宣达战役纪念馆(川陕苏区战史馆)、神剑馆(两弹一星科普基地)、宣达战役纪念碑、兵器广场,配套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原有
规划
一轴6培育通川区碑庙镇千口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通川区碑庙镇——原有
规划
一轴7培育达川区河市镇成都山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达川区河市镇——原有
规划
一轴8培育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达川区双庙镇——原有
规划
一轴9提升建设蒲家红色文化旅游小镇保护性修缮赵家祠堂,完成红色蒲家展陈,复原红八十八师政治部旧址,新建红军广场,整治蒲家五高小旧址外围环境,提升完善小镇参观点连接道路。通川区蒲家镇——原有
规划
一轴10规划建设梓桐红色文化旅游小镇规划建设清溪场镇至普光镇自行车骑行道和红色文化主题旅游节点,构建红色滨水景观休闲带;完善小镇道路建设、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通川区梓桐镇——原有
规划
一轴11打造罗江红色文化小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通川区罗江镇——原有
规划
两翼12两江四岸滨江生态走廊(渠县滨江历史画廊、渠江乡村风情走廊)结合滨水岸线及跨河设施,设置亲水平台及沿河滨水步道,采取不同形式,着力创造城市亲水性,并将城市水系纳入此区域公园景观系统。渠江两岸——规划
两翼13巴渠历史文化名人馆依托渠县古往今来众多的诗人名家,建设历史文化名人馆,展示渠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集展览展示、互动体验、文创销售等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渠县县城——规划
新增
两翼14环罗家坝古墓群保护及控制、临开江县古墓群保护及控制区域内现有大量汉代古墓遗存,应规范普查评级,依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对周边区域开发建设进行依法控制,设立文化标识,优化古墓环境氛围。宣汉县、开江县——规划
新增
两翼15建设文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有文峰书院、文峰塔、字库塔、诗经广场等景点,着力弘扬宕渠文化,科普宣教功能突显,同时配套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形成集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目前争创4A景区。渠县文峰山景区——提升中
两翼16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博览园项目项目位于渠县北城新区(渠北乡流江村一组、五组),总占地面积9.2亩,总建筑面积约61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70㎡,地下建筑面积2930㎡。项目定位为多功能综合展览馆,功能分区主要为:陈列、库房、学术报告厅、接待中心、观众服务、周转厅等。同步实施二次装饰布展工程和专用设备配置安装,配套建设道路、人防设施、停车场、给排水管网、电力管沟、燃气管线、广场、绿化景观等工程。渠县北城新区(渠北乡流江村一组、五组)——原有规划
两翼17提升巴山红军公园(红三十三军纪念馆)迁建红三十三军纪念馆,新建巴山红军公园入口形象浮雕墙、打造红色文创街,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智慧旅游系统等配套设施。宣汉县东乡镇项山路89号巴山红军公园——原有规划
两翼18提升王维舟纪念馆——宣汉——原有规划
两翼19规划建设清溪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宣汉县清溪镇——原有规划
两翼20万源保卫战徐向前战地指挥所遗址保护建设项目——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原有规划
两翼21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迁建项目——万源市太平镇(万源市红军公园内)——原有规划
两翼22提升建设贵福红色文化旅游小镇提升打造红军街、改造小镇风貌、建设苏维埃广场、引导发展主题民宿客栈,整合打造柏水湖湿地公园。渠县贵福镇——原有规划
两翼23“川东红源、毓秀广福”红色文旅小镇——开江县广福镇——原有规划
两翼24培育大竹县杨通乡大庙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大竹县杨通乡——规划
两翼25培育宣汉县塔河镇红庙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宣汉县塔河镇红庙村——规划
两翼26培育宣汉县上峡乡杨柳关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宣汉县上峡乡杨柳关村——规划
两翼27培育万源市旧院镇红岩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万源市旧院镇红岩村——规划
两翼28培育万源市
石窝镇番坝村
打造红色文化村落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规划
两翼29培育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打造红色文化村落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规划
两道30古道地理标识系统/特色导视系统构建特色地理标识系统或导视系统,为古道遗产保护、申遗、研学、徒步旅行等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指引。荔枝道、米仓道(达州段)——规划新增
两道31巴人驿站 巴文化IP应用城市路段的古道遗迹多已无处发掘,却是成为现代道路的历史基础,同时人流丰富、使用率高。在城市及重要乡村路段设置“巴人驿站”小型古道主题体验馆,解读路段文化,提供休闲休憩服务场所;同时植入全市巴文化统一IP,成为IP应用的普遍载体,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巴文化。荔枝道、米仓道(达州段)——规划新增
两道32古道旅游线路打造在注重古道遗存保护的前提下,与开展专业徒步、探险、摄影、研学的旅行机构合作,打造巴蜀古道探奇等户外探险、研学旅行专业路线。同时,景区区域完善敷设无人值守的智慧服务设施、监控和安全警示系统,提供必要的应急救护救助,向专业团队、个人开放探险、徒步、摄影、研学活动。荔枝道、米仓道(达州段)——规划新增
表4-4 远期(储备库项目)规划一览表 
分区序号建设项目项目概况选址范围资金来源周期
进度
两翼1汉賨文化旅游度假区以渠县独具特色的汉阙文化和賨文化为基础,依托渠县汉阙博物馆、賨人文化陈列馆、集规划中的城坝考古遗址公园等为主要吸引点,设计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书院、农庄、露营等业态,打造文化展示、康养、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汉賨文化旅游度假区。渠县市场化运作规划
新增
2万源黑宝山森林旅游度假区——万源市赵塘乡市场化运作原有
规划
3提升打造龙潭河景区项目——万源市旧院镇市场化运作原有
规划
4万源市烟霞山民俗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烟霞山创国家4A级旅游区建设,打造中国烟霞仙山,恢复景区寺庙及配套设施、景点打造,保护与改造川东民居院落等。万源市曾家乡烟霞山风景区市场化运作原有
规划
5新宁温泉文化小镇——开江县新宁镇市场化运作原有
规划

五、保障措施 

达州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全市巴文化高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全市统筹协调,各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纳入规划项目采取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动,持续推进。

六、总结 

1.规划以提升巴文化遗产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利用能力、加强文物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推动巴文化价值传播、促进巴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发展的联动为任务,以将达州打造为全国巴文化高地为目标,梳理各级各类资源,为达州巴文化在巴文化整体体系中确立定位——巴人故里,巴风賨韵。 

2.规划将达州文化资源划分为四大空间层次,区别化规划利用。 

3.市域巴文化展示利用体系深化、扩展“一轴两翼”规划,形成“1222”空间格局,以“立足一轴,依托两址,突出两翼,激活两道”为空间发展策略,市区则建设“一环一团三区多点”——“113 N”巴文化展示利用体系,内容涉及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文保单位保护与利用、博物馆体系建设、相关文化产业布局、文化景观植入、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等七个方面,助力达州成为未来“巴文化引领者”和巴文化发掘、研究、展示、传播、旅游中心。 

附  录 

一、巴文化资源梳理 

(一)“巴”字释义: 

“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从巴。”——《説文解字》 

1.“巴”是一个象形字。小篆象蛇形,本义为蛇。 

2.“巴”作为古代国名,指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一带。 

3.“巴”亦作为古族名,指上溯商周、下至秦汉,生活在巴地的古族人。 

(二)什么是巴文化? 

我们要探讨的是广义的巴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认识巴,解读巴,进而弘扬巴;不仅局限于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板楯神兵的历史叙事,威风凛冽的前歌后舞、忠勇信义的文化精神,都将纳入展示利用的范畴。 

1.五大特征维度解读巴文化 

巴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现简要从五个维度入手,对其进行梳理。 

(1)地理之“巴” 

山河交错。巴地山高谷深、广河险流,巴人的聚落就棋布在被高山大河分隔的平坝空间。他们多夹江河而居,得水路交通之便,兴渔盐之利。山河交错的地理格局,奠定了巴人聚落形式、经济生活、民族性格等一切文化面相的基础。 

表7-1 “巴”范畴内的山河水系一览表
 
名称简介与巴的关系
大巴山大巴山是狭义的概念,指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位于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省边境。巴文化摇篮。先秦时期,这里曾经有过巫、庸、巴三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古国。
巫山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造就巴盐传奇。巫山的“巫”与“盐”,成为巴人兴起、强盛的核心资源。
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亦称汉水,又名襄河,古称沔水。多元文化发祥地。汉江是巴文化早期活动中心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
清江长江一级支流,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孕育盐泉。提供巴人发展壮大的经济基础和战略物资。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上游的支流。一水利巴蜀。嘉陵江是古代南北经济文化走廊,是连通川陇和巴楚的要津。
渠江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称渠河,古称“潜水”。渠江是巴人支系——賨人的腹地。

(2)政治之“巴”

1)迁徙的族群:西北南下的伏羲后裔 

据潘光旦、董其祥等学者考证,巴人可溯源至西北太昊伏羲氏,起源于陇南氐族之地。 

据考,大约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中国气候发生剧变,出现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寒冷期,原住陇南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当地巴部落结成联盟,成为巴族的重要一支,主要活跃于秦岭、巴山南北、汉水中上游。另一支经嘉陵江而下,迁至川北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后来的“板楯蛮”。 

2)迁徙的族群:从清江到长江 

春秋时期,巴人东出汉水以东,南下江汉,后转入川东、鄂西南地区,在清江、长江流域一带迁徙。 

战国时期,巴因受到东面楚国的侵扰及对蜀地繁荣的向往,向渝东大巴山区转移和扩展,在江州立国。 

战国中后期,楚威王率兵攻陷巴国国都江州,巴国被迫沿嘉陵江北上,迁都城至阆中。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巴的部分势力顺渠江南下,至今渠县境内,继续繁衍生息。 

资料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 

沿迁徙路线的考古遗址分布众多。巴人不断迁徙,曾在陕南、鄂西、重庆、川东北等区域繁衍生息,沿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沿迁徙路线,目前已发掘诸多考古遗址,如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的土坑木椁墓、云阳李家坝、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等,映照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巴国与灿烂辉煌的巴文化。 

资料来源:《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 

1)多分支,多中心 

由于山川地理的隔绝,巴人不断地迁徙,巴文化呈现出多分支、多中心、内部交融频繁剧烈的特征。文献中有“巴子五姓”的传说,“巴族四支系”、“巴国八属”、“賨人七姓”等记载。据专家考证,这些记载可能与巴人内部族群分支及其融合有关。 

①巴子五姓。《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络钟离山(亦称武落钟离山)。” 

②巴族四支。据考,巴族内部分为巴蛇部、鱼凫部、弓鱼部、白虎部四支,以白虎部为最强,曾建立地跨今川、渝、湘、鄂、黔、陕数省市的泱泱大国——巴国。 

③巴国八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境内多族群,“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 

④賨人七姓。賨作为巴国的重要属部,主要有七大姓。据《文选蜀都赋》注引《风俗通》记载:“賨人卢(即罗)、朴、

(昝)、鄂、庹、夕、龚七姓,不供租赋。” 

巴人的不断迁徙,在今湖北、陕南、重庆、川东等地形成了多个中心。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①夷城盐阳(今长阳)。文献记载巴人最早定都夷城,即今长阳。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络钟离山。……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经考古发现与专家考证,今湖北宜昌长阳县内的香炉石遗址附近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之地。 

②平都(今丰都)。文献记载,平都(今丰都)是古代巴子别都。 

据《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东迳东望峡(《巴志》误作东突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州,旧巴子别都也。”这里的平都,即今丰都。 

丰都县内的巴文化考古均有重大发现如丰都县玉溪遗址发掘的大型战国灰坑,出了土大量圜底罐、尖底盏;丰都县石地坝遗址出土的商周釜、罐、豆、尖底钵、尖底杯、船形圜底杯等,实证巴人善制盐、行盐贸易的经济形态。 

③枳(今涪陵)。据载,涪陵曾经是巴王陵寝所在地。《华阳国志》记载:“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今涪陵县。 

涪陵曾为巴国边防重镇,拱卫巴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其战略位置十分关键,一面东邻楚国西界,是战国时期巴国的东境边防重镇;一面邻近巴国畜牧之地“沮”,是重要的粮草补给之地。现今,涪陵小田溪考古遗址出土的大量高等级巴文化文物,如巴国重器虎钮錞于等,进一步证实巴王陵寝的真实性。 

④江州(今重庆)。古代重庆是古代巴国腹心地带,巴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华阳国志》记载巴子“都江州”。江州,即今重庆。江州巴子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其势力范围遍布四川盆地东部及周边地区。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鱼复,即今之重庆奉节;僰道,即今之宜宾;汉中,即今陕南汉中盆地;黔涪,即今彭水、酉阳一带。 

⑤阆中。阆中古为賨人腹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阆中曾是巴国最后的都城。战国时期,楚夺巴国东境“枳”,巴国被迫迁徙至阆中。《华阳国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⑥渠县。据《华阳国志》记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上述文献记载表明古时渠县所在地为賨国古都。而城坝遗址出土的“宕渠”瓦当,证实賨国的真实。巴人最后的栖息地。秦灭巴后,在渠江流域置宕渠县,称賨城,由賨人治理。因而,今渠县是秦灭巴后,巴人最后的栖息地。 

2)交流与融合:蜀、楚、中原的十字路口 

高等级器物与文化交流。巴文化遗址出土的诸多器物,均有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文化痕迹。例如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狩猎纹铜壶、水陆攻战纹铜豆、铜双剑等高等级器物,象征墓主人为巴的上层或贵族。但这些器物并非巴人生产制作,而是巴的上层或贵族与中原地区交流的例证。 

3)交流与融合:族群剧烈地扩张、兼并与融合 

①图腾体系与族群融合 

巴的图腾体系之庞大,是国内方域文明中所仅见。据学者研究,在神话学视野中,这寓意着巴处于不断地扩张、兼并与融合之中。例如: 

龙蛇:即出自太昊(伏羲)的一支。蛇部即虫部,盐水女神,与虎交战落败,被灭。遗民被鹰部落(瞫氏)所救,并融合。 

象:可能是贵州苗部。《山海经》记载“巴蛇吞象”,即是记录了象族被巴族所吞并,并融于巴人的过程。 

鸟/卵:即出自戎狄的一支,自西北入晋南豫北而为赤狄皋落氏,皋落氏为晋所灭,遂徙巴地,融于巴人。 

②神话传说与族群融合 

文献记载的巴与各族交战融合的神话传说,反应了巴的构成的复杂性,及与各族群之间交流融合的现象。例如:
盐水女神传说。《后汉书》记:“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恩留共居。’廪君不许。……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反应了以盐水女神为首的母系氏族与廪君巴族融合的史实。 

卵玉传说。讲述土家族始祖“卵玉”开天辟地的故事——“有一女破壳而出,名曰卵玉。见天地粘连,遂以箭射裂之。天地始分,世界乃成。”据考,“戎狄之一支自西北入晋南豫北……遂徙巴地,融于巴人,故其卵生神话亦随其族之转徙及与巴人之融。”反应了古代戎狄与巴人的融合的史实。 

(3)经济之“巴” 

1)以捕鱼为生 

巴人生存的巫山、峡江内,农耕条件极差,但因水系发达,渔业资源尤其丰富,捕鱼成为巴人早期的根本生计。巴人为何称“巴”?张勋僚先生从民族学、语言学即民俗学的角度入手,提出巴即鱼,鱼即巴。巴的巴的称谓与其捕鱼的经济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今今重庆及川东一带仍有读鱼曰巴的现象,如称装鱼的鱼篓为巴篓,鱼复可读巴复。 

2)抢占盐泉,以盐立国 

古时川渝陕鄂湘交界的大片山地,孕育了三处自流盐泉,即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省长阳县西的盐水,早期分别由巫咸国、巫臷国、神女部控制。三大盐泉后来为巴人所占据。巴先攻占神女部落,抢夺盐水。巴随后进攻臷国,抢占伏牛山盐泉。公元前611年,巴参与楚、秦灭庸之战,获得宝源山盐泉。自此,巴国垄断了全部巫盐的生产和销售、运输。周围几百公里之地皆仰给于巴国之盐,大宗的盐业收益使巴国富甲一方。 

达州本地亦有盐泉,大竹铜锣山盐泉、达州盐井河盐泉,亦在巴人统治范围之内。 

3)作井制盐,逐水贩盐。 

文献记载古代巴人以取卤、制盐、贩盐为生。约新石器时代晚期,巴人利用陶器储卤晒盐。约商周时期,巴人创造作井取水煮盐之法。在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尖底杯和圆底罐等特殊制盐工具印证了文献的记载。巴人因盐泉之利,行盐贸易,以巴盐济楚、蜀,以食盐换取物资,创造了百谷所聚,不织而衣,不耕而食的商贸发达的富足社会。 

(4)军事之“巴”——忠勇善战 

巴式兵器出土众多。春秋战国时期,巴时长受到楚、蜀、秦等国的侵扰,战乱频发,使巴人长期处于武力戒备状态,尚武风气浓厚。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分布于嘉陵江和长江干流区域的巴人墓葬,大部分随葬有青铜兵器(主要包括钺、戈、剑、矛),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巴人全民皆兵的社会特色。 

巴师勇锐史不绝书。例如,周武王姬发用巴人组成3000人的前锋——“虎贲”军,牧野一战,使纣王全军覆灭。据《华阳国志》记载:“巴有将,蜀有相。”又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板楯七姓、以射杀白虎立功、先代复为羌人。其人勇猛善战。昔安帝永初中,羌人汉川,郡县破坏、得板楯救之,羌死败殆尽,故号为神兵。至桓帝建和二年,羌复大入,实赖板楯连摧破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亦倚板楯以成其功。汉初,賨人帮助刘邦北定三秦。 

(5)文化之“巴” 

1)神话国度 

巴地盛产神话故事,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例如,比翼齐飞(比翼鸟的故事)、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廪君变虎、盐水神女、巫山神女等。 

2)能歌善舞 

①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政舞,……古之賨国都也。——《與地纪胜》 

②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华阳国志巴志》 

③巴渝舞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奠定巴人巴地的歌舞传统。不仅在武王伐纣时以歌舞破敌,还为刘邦引入宫廷,同时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从土家族、摆手舞川东巴人后裔“踏蹄舞”中仍能窥见巴渝舞的身影。 

④巴人喜欢相聚而歌、即兴起舞。相传竹枝歌发端于川东賨人民歌,后被诗人刘禹锡改编《竹枝词》,丰富了诗歌的体裁。 

3)“先进”的天文历法——“浑天说”与浑天仪 

史载浑天仪为巴人落下闳所制,而浑天仪所依据的浑天说也是落下闳所传。据学者考证,“浑天说”应为巴人的传统宇宙观。而相对于中原文化中传统的盖天说,浑天说可谓当时的先进宇宙观,浑天仪可侧恒星赤道坐标和五星行度,准确率颇高,也是当时的先进历法。据杨雄《法言重黎》记载:“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又据《史记历书》记载:“巴落下闳运算转历。” 

4)神秘符文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巴蜀文字”,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四川盆地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案、戈文、印章符号的统称。 

巴蜀图语是古人早期造字的符号例证。经研究表明,“巴蜀文字是一种‘古文字’,且我国先秦的文字,除汉字外可确定的只有巴蜀文字。”相比较甲骨文,“巴蜀图语”的图像性更加明显。据公开资料表明,巴蜀图语现有272种,包括人形符号12种、动物符号26种、植物符号有33种、器物符31种、建筑符号有20种。 

巴蜀图语为巴文化增添神秘性。目前,巴蜀图语尚不能释读,成为巴文化研究谜团,同时为巴文化凭添神秘色彩。 

5)敬崇鬼道 

最初,賨人信奉鬼神之说。东汉末,张陵、张修在巴郡一带传播五斗米道,賨人开始信奉道教。据《华阳国志》记载:“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好勇,俗好鬼巫。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 

(三)巴蜀文化对比解读巴文化 

巴与蜀千百年来一衣带水,同气连枝;其文化具有诸多异同,可兹借鉴参照。
 

表7-2 巴蜀文化对比一览表
文化面貌
自然环境大山大河、峡谷狭坝灌溉平原
聚居方式多中心,多分支。巴人生活在山谷河流之间的平坝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巴人与周边族群的频繁交融,形成多中心、多分支的聚落形态。单一中心聚落。成都平原物华天宝,沃野千里,蜀人大多聚居在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形成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相对单一的政治中心。
政权形态分散政权。山地峡谷地貌,将巴人分隔开来,阻碍了巴人建立统一的集中专制国家,而长期处于分散的、多中心的状态。例如,战国时期,巴同时存在长江流域廪君族部落和嘉陵江流域板楯蛮部落。统一政权。蜀地处平原地区,易于建立封建统一政权——古蜀王国。蜀国由蚕丛氏和鱼凫氏开创,历经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历十三位君王,存在七百二十九年。
经济生活渔盐商贸。
巴人占据渔盐优势,早期以采集、渔猎为生。
长年行盐贸易使巴人创造不织而衣,不耕而食的富裕社会。
天府农耕。
蜀人勤于农耕,据传公元前2700多年,杜宇教民农耕,开启巴蜀地区农耕文化,被后世奉为“农业之神”。
蜀人善于治水,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文化面貌江湖义气,朴实豪爽。
热情奔放,开拓魄力。
“巴山背夫”:朴实勤劳。
“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诗歌见证抗战岁月。
“袍哥文化”:江湖气息,称兄道弟。
文风流被,富足享乐。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区域性格刚毅勇猛、火爆热烈。《华阳国志》评价“巴有将。”精明机警、温吞细腻。《华阳国志》评价“蜀有相。”

(四)巴文化符号元素

表7-3 巴文化符号元素一览表 
 
序号项目内容
1名称“巴”的字形
2性格崇巫、尚武、善舞
3器物铜戈、铜双剑、柳叶短剑、铜矛;铜印章;陶器组合……
4巴蜀符号图腾——白虎、巴蛇、鸟、鱼、其他符号
5器物图案铜壶狩猎纹、铜豆水陆攻战纹、羽人舞图
6建筑干栏式建筑(参考吊脚楼)
7经济狩猎;农业;渔业;盐泉,巴盐,盐巴;手工业
8少数民族土家族
9故事传说巴蛇吞象、大禹治水、廪君变虎、盐水女神、巫山神女、助武伐纣等……
10人物廪君、后照、李雄、鹖冠子、范目、庞雄、冯绲、王平……
11形象“神兵”板楯蛮
12能歌善舞竹枝歌、巴渝舞、鼓舞

1.符号“巴”

甲骨文中的“巴”,形似蛇。《说文解字》解为“食象它(蛇),象形。”又据《山海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巴蛇。” 

2.巴人图腾 

巴人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图腾崇拜: 

第一阶段:蛇图腾大概是巴人图腾之肇始,可能产生于巴人母系社会。 

第二阶段,巴人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以鸟、鱼、鳖、虎等图腾代表巴人图腾。 

第三阶段,白虎图腾崇拜阶段,由虎图腾发展到白虎腾,标志着图腾保护神的确立。 

3.巴蜀图语 

据学者统计,公开刊布材料及公开展出的有符号的巴蜀器物766件,巴蜀符号的种类有272种,总计2844个。依据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①人形符号:12种(图一) 

②动物形符号:26种(图二) 

③植物形符号:33种(图三) 

④器物形符号:31种(图四) 

⑤建筑形符号:20种(图五) 

⑥几何形符号:150种(图六—图一〇)  

4、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是指印面有巴蜀地区特有的图语符号的印章。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印章的形制和内容丰富多彩:其形制有扁长方形、纺轮形、覆斗形、铃形等;印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山”字形、多边形等;印钮有桥形、鸟形、动物形等;印面符号更是丰富而复杂。 

据学者推测,巴蜀印章“代表的某种职业或技能,可能是家族世代相传的”。 

5.印章铜饰件 

出土巴蜀印章的墓有一共性:墓中多见铜饰件,“虽形制各异,但此类饰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为少见”。铜饰件形态各一,图案丰富,例如: 

注: 

1.铜旗形饰(什邡城关M33∶2) 

2.铜猪形饰(什邡城关M33∶10) 

3.铜瓶形饰(什邡城关M33∶6) 

4.铜双鱼饰(什邡城关M33∶3) 

5.铜瓶形饰(同心村M20∶19) 

6.铜鸟形牌饰(同心村M1-A∶41a) 

7.铜叉形镂空铃饰(同心村M6∶17) 

8.铜十字形饰(成都商业街船棺葬1号棺∶35) 

9.铜圆泡形饰(成都商业街船棺葬1号棺∶53) 

10.铜沟形饰(成都商业街船棺葬1号棺∶54) 

二、参考文献 

(一)考古资料 

1.蔡金英著:《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县博物馆编:《城坝遗址出土文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汉罗家坝》,文物出版社,2015年。 

(二)文献史料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常璩:《华阳国志巴志》,齐鲁书社,2010年。 

(三)研究专著 

1.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4.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 

5.董其祥:《巴史新考续编》,重庆出版社,1993年。 

6.《巴渝文化》(第3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7.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高文、高成刚编著:《巴蜀铜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9.董珞:《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1.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段渝:《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王群生著:《巴渝风情历史追踪人文探访民俗留影》,重庆出版社,2001年。 

14.杨铭:《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出版社,2002年。 

15.王影:《巴人之谜》,华夏出版社,2004年。 

16.熊笃、程世波:《巴渝神话传说》,重庆出版社,2004年。 

17.胡昭曦:《巴蜀历史考察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18.白九江:《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重庆出版社,2007年。 

19.白九江:《巴盐与盐巴》,重庆出版社,2007年。 

20.杜文涛编:《巴文化与岚皋》,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年。 

21.王隆毅主编:《巴文化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 

23.朱圣钟:《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科学出版社,2019年。 

(四)期刊论文 

1.朱秉璋:《重视方法论的探索:谈巴蜀文化考古》,《四川文物》1987年第1期。 

2.赵殿增:《近年来巴蜀文化考古综述》,《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3.傅征:《关于“巴蜀文化”的命名》,《文史杂志》1993年第6期。 

4.宋治民:《试论蜀文化和巴文化》,《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 

5.管维良:《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上、下),《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4期。 

6.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7.毛曦:《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1卷第3期。 

8.林向:《“巴蜀文化”辨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5卷第4期。 

9.代丽鹃:《晚期巴蜀文化兵器装饰性动物图像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刘长东:《论土家族女始祖神话在族群演进中之作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管维良:《郁山盐泉与巴国兴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第3期。 

12.彭金祥:《从罗家坝等川东考古遗址谈巴賨文化》,《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3.江玉祥:《賨人与賨国———宕渠历史文化散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3卷第2期。 

14.严志斌、洪梅:《巴蜀印章钟形符号考察》,《四川文物》2015年05期。 

15.王隆毅、戴鸿、王平、安普义:《宣汉罗家坝遗址符号图语初探》,《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4期。

16.严志斌、洪梅:《巴蜀符号述论》,《考古》2017年第10期。 

17.李水城:《罗家坝遗址史前考古学文化源流蠡测》,《四川文物》2018年第1期。 

18.郭明、高大伦:《考古学视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四川文物》2018年第1期。 

19.冉宏林:《试论“巴蜀青铜器”的族属》,《四川文物》2018年第1期。 

20.洪梅、严志斌:《宣汉罗家坝墓地出土巴蜀符号探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04期。 

21.胡易容:《“巴蜀图语”理据研究与中国符号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23日。 

政策解读:《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2003-2020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