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名录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0-12-09 00:00:00 字体: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名录予以公布,请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一步加强第一批巴遗址遗迹的保护管理,进一步做好巴文化挖掘、整理、宣传工作。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9日


  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名称年代面积(㎡)

现状

评估

地址
1城坝遗址东周—汉567万较好渠县
 土溪镇城坝村
2中河嘴遗址西周2.5万较好渠县
 土溪镇万合村
3清河坝遗址新石器时代230万较好渠县
报恩乡清河社区
4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汉120万宣汉县
 普光镇进化村
5建设坝遗址15万一般宣汉县
下八镇建设社区
6鸡鸣石坝遗址东周3万一般宣汉县
 黄金镇斑竹村
7万家碥遗址东周—汉1.5万一般

通川区

凤西街道西河社区

8锣鼓塘遗址新石器时代—唐4万较差达川区
 福善镇清河村
9陈家岭遗址周—隋唐6万较好达川区
 桥湾镇永睦村
10李家山崖墓群东汉1050一般开江县
广福镇夏家庙村
11赵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2万较好万源市
罗文镇苟家寨村
12六块田遗址新石器时代1.2万较好万源市
井溪镇盐井坝村
13邻山遗址汉晋30万一般大竹县
四合镇白鹤林村



  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一、城坝遗址

  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遗址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渠江右岸的二级阶地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遗址分布范围约567万平方米,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其中东周墓葬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色,郭家台宕渠城址的发现,对研究巴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两汉南北朝賨人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

  二、中河嘴遗址

  中河嘴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万合村,处于渠江北岸,面积25000平方米,时代为西周,为当时的生产生活聚落区。遗址依山面水,处于渠江一级阶地上,遗址内发现有夹砂灰陶、黑陶、红陶片,纹饰有弦纹,器形有罐口等,对研究西周社会生活情况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三、清河坝遗址

  清河坝遗址位于渠县报恩乡清河社区,处于巴河一级阶地上,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平面近长方形,面积约230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过陶网坠、残石器、汉砖等。

  四、罗家坝遗址

  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中河与后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总面积约140万平方米,经过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2017年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50平方米,发掘春秋战国墓葬65座,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其中青铜器531件,陶器396件,玉、骨、铁器200多件。宣汉罗家坝遗址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遗址,被称为“巴文化的三星堆”,填补了川东地区巴文化大型遗址的空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建设坝遗址

  该遗址位于宣汉县下八镇建设社区,分布在前河北岸一级阶地上,依山面水,东南—西北长200米,西南—东北长约7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上世纪至今,陆续有村民在遗址中进行农田耕作时挖到大量汉砖。

  六、鸡鸣石坝遗址

  该遗址位于宣汉县黄金镇斑竹村,分布在中河西岸一级阶地上,依山面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第一层,灰色耕土层,厚20厘米;第二层,灰褐色粘土,厚约20厘米,包含有少量青花瓷、铁器等物;第三层,灰色粘土,厚25厘米,包含有少量石块、红烧土等物;第四层,青灰色亚粘土,厚40厘米以上;第五层,红色粘土,厚30厘米,包含有少量陶片、石器等物,未到底。并在田间发现有汉砖,出土陶片以红褐陶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土了石斧、青铜剑、矛、印章、汉砖等标本,与罗家坝遗址文化遗存类似。

  七、万家碥遗址

  该遗址位于通川区凤西街道西河社区,具体位于阁溪桥至河市场镇方向1KM西河路靠州河一侧,规划为滨河绿地。200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面积25000平方米。遗址中北部发现有大量的绳纹陶片,文化堆积不少于1.1米,可见四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灰黑色土,厚约0.30米;第二层浅灰黑色土,土质疏松,厚约0.40米,含灰陶片、红陶片;第三层灰黄色土,土质疏松,厚约0.40米,含灰黑陶片;第四层褐色土,土质坚硬,未到底。遗址内保留有大量汉代砖室墓葬,发现有十三座,部分保存较好,南部发现汉代龙窑一座,窑内可见花纹砖,纹饰有回纹加同心圆、菱形纹等。窑口宽0.58米,直壁,壁为火烧硬面,可见高度0.80米,长度约7米。

  八、锣鼓塘遗址

  该遗址位于达川区福善镇清河村锣鼓塘,南面紧邻福善镇至清河村的村道。2002年四川考古研究院张肖马等对渠江流域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地处真佛山东坡一狭长地带,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00米,地势较开阔。从发现的很多石胚、石核和采集到的砍砸器及磨制的石器等都足以证明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石器加工点遗址。

  九、陈家岭遗址

  该遗址位于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三、四组,为周至隋唐的巴人文化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20米,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遗址处在巴河以北桥湾乡东面比较低的地带,上部为耕地覆盖。该遗址的文化层丰富,第一层为灰黑色土,土质疏松,厚约55厘米。第二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含沙量少,有红烧土和黑色灰烬,厚约70厘米,包含有瓷片、陶片等。第三层为灰黄色土,土质疏松,有红烧土和黑色灰烬,包含有陶片、石器等。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周至隋唐的巴人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堆积较厚,很具保护和发掘价值。

  十、李家山崖墓群

  李家山崖墓群位于开江县广福镇夏家庙村,包括72座崖墓,俗称“七十二洞”,分布在李家山长500米,宽30米,距地表5米的岩石上。其中M1坐北朝南,由墓门、墓室组成,墓门呈方形,三层门楣,高1.3米、宽1.3米。墓室呈弧形顶,为双墓室,宽2.9米、深3.4米、高1.8米。部分墓口被杂草和崖上流失水土封埋,其它墓分别为双层或三层门楣。该崖墓分布密集,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为考察东汉崖墓群提供了实物依据。

  十一、赵家岭遗址

  该遗址位于万源市罗文镇苟家寨村,处于后河东岸一级阶地上,遗址东西宽50米,南北长4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大量陶片、陶网坠、磨制石器、石片等,可判断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后河上游古人类居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十二、六块田遗址

  该遗址位于万源市井溪镇盐井坝村,处于缓坡之上,遗址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2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有村民曾在此捡拾到石斧2个,为研究万源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十三、邻山遗址

  邻山遗址位于大竹县四合镇白鹤林村,地处大竹、邻水、垫江三县交接地带,处于铜锣山东麓、明月山西麓狭长浅丘陵地带的东河(御临河、大洪河)西畔的开阔台地上,因白水河和东河在此汇集而得名,古曰“有邻山环之,邻水四合其城”,又名邻州、邻山县、邻山郡,俗称金城。遗址东西长790余米、南北宽487余米,占地面积309079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谷家坝,通过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2019年巴文化遗址专项调查,在田间耕地发现大量人类生产生活建筑遗存和遗物。通过对显露遗迹剖面清理,文化层厚1.20米,共分四层,第一层厚30厘米,第二层厚30厘米,第三层厚20厘米,第四层厚40厘米。在第二层发现4块较为完整的铺地砖;砖为灰陶,呈长方形,长34厘米,宽34厘米,厚5厘米。在白水河东岸的汤家坝发现二处晋代砖窑窑址。同时分别在谷家坝四周采集到滴水、瓦当、陶足、陶片和不同时期的瓷片,以及用于寺庙和房屋建筑的石质构件。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2003-2020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