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军,男,1981年2月出生,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现任大竹县白茶产业党委书记、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善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服役期间荣获三等功3次、获师以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退役创业后,先后获得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四川省发展现代农业优秀返乡农民工”“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首届达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达州市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退伍后的廖红军,和许多退伍军人一样,孤身在他乡异地打拼。2009年,刚在杭州站稳脚跟的廖红军通过大竹县智力支乡联谊会,了解到家乡大竹正开展扶持返乡创业专项行动,也许是党员的使命担当、也许是军人的坚韧不拔,回乡创业一直在其脑海魂牵梦萦。廖红军发现大竹的光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白茶生长,并且大竹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多年,茶叶种植底蕴犹存。
2011年,按赖不住回归故里的廖红军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带头将驰名已久的浙江安吉白茶引进大竹种植,通过发展白茶产业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家乡带回了一本“致富经”。2011年4月,大竹县白茶从浙江安吉县大规模引进,2016—2018年,廖红军先后创建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国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国家级3A景区“云峰茶谷”旅游景区。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白茶产业破土萌芽
由于大竹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环境条件,大竹白茶具有上市早、品质优、卖相好、价值高等明显市场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廖红军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大竹白茶的市场。一方面,廖红军把浙江的部分老客户及一些知白茶、爱白茶、懂白茶的新朋友请过来,让大家熟知优质的大竹白茶来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的田间管理、规范的加工工艺流程;另一方面,强化宣传和营销自己企业的品牌,参加各种茶叶推介会、茶博会、研讨会等,通过参会参评不断提升大竹白茶的知晓度和知名度,坚持店网结合,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大竹白茶逐渐步入正轨,在竹乡大地落地生根。
破解要素难题,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壮大
白茶产业发展初期,土地流转不足、人力配备不够、基础建设落后、设施设备紧缺等系列问题压得廖红军喘不过气来,但是铁血的军营早已锤炼出他勇往直前、攻坚拔寨的坚韧品格。他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当地农户纷纷加入到白茶产业发展中来,通过系列难题破解,为白茶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供土地,提规模。充分利用现有的荒山、荒地种植白茶,采取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发展白茶产业,间伐部分集体经济林来种植白茶,保证种植土地充分利用,种植规模持续提升。同时,每亩茶地套种7颗以上金丝楠木,增加土地价值利用。
二是供劳力,抓生产。积极组织本地的富余劳力资源劳动创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广泛发布招工用工信息,对群众进行种植培训,通过劳务中介到外省招熟练采茶工,破解用工难题,保证茶叶采摘效率。
三是供设施,增实效。提升和完善茶叶种植、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观光茶园,白茶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区域,按3%的比例配置生产用房,推动白茶产业发展规模化、高效化。
截至目前,已推动大竹县建成 500 亩精品园 1个,1000 亩标准茶园 1 个,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园 1 个,新建白茶文化博物馆1个,打造白茶产业文化环线 5 公里,发展农家乐 12家。
拓展延链配套,提升白茶产业品牌效应
因茶农分散生产、分散销售,导致白茶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户利润无法保障,各类问题蜂拥而至,严重困扰产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廖红军创新“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思路,大力整合白茶产业发展链,紧扣“大、强、响、深”四字诀,积极推进白茶多区布局、多产融合、优质高效发展。
一是做大基地。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一核”“二线”“多区”布局发展白茶,即“一核”以团坝镇白茶基地为白茶发展主核心区,“二线”以月华镇一团坝镇一黄滩乡一高穴镇、清水镇一城西乡一杨家镇一清河镇为2条纵线延伸发展白茶,“多区”以白坝镇、乌木镇、石子镇、周家镇、中和乡等乡镇为重点片区,稳健有序地推进白茶发展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构建铜锣山、云雾山两条3万亩白茶产业示范带。利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产业模式的优势,帮助、引导农户规模化栽种白茶,严格“追责溯源”机制,做到公司、农户利益双保障,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大竹白茶种植规模、销售模式、利益分配全面改善,为白茶产业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做强加工。制定《白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白茶初制厂清洁化生产规范》,依托各级农技服务机构建立白茶质量监测检验机构,推广电、气等能源和白茶初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萎凋设备、离地晒晾青设备等,提高绿色加工的能力与水平,确保白茶加工清洁化、自动化。
三是做响品牌。大竹农户将茶叶种出来后,将茶视为农产品,作为原料供给品牌茶商,缺乏统一和广泛的标准认可,对外输出的是茶原料,不是茶品牌,输出的是茶叶,不是茶文化。为此,廖红军挖掘出大竹白茶上市时间早、外形挺直秀丽、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等优势,先后引导各大茶企创立了“巴蜀玉叶”、“国礼”、“蜀玉白月”等白茶品牌,为大竹白茶品牌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其中“巴蜀玉叶”白茶先后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二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国礼”白茶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中茶杯”第九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特别金奖”。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健全白茶栽培、采摘、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的全产业链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形成白茶产业质量可追溯,实现强劲品牌竞争优势。
四是做深融合。以国家级3A景区“云峰茶谷”旅游景区为依托,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绿色餐饮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每年3月,廖红军都要组织开展“喊山开茶文化节”活动,提升大竹白茶知名度、影响力,且得到新华网、人民网、CCTV2、CCTV13、《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大竹白茶锋芒展露,誉满大江南北。该活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竞相来竹采茶、品茶、购茶,体验“云峰茶谷”世外桃源般的闲情雅致,有效推动大竹白茶农旅文融合发展。至此,大竹茶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种满茶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突出担当作为,贡献致富增收力量
在脱贫攻坚中,作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的廖红军没有忘记企业和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采取“三免三保四统一”机制助农增收,即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免费加工白茶,保收购、保分红、保就业,统一产品质量、统一行业管理、统一利益联结、统一品牌推介,为农户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同时,依靠白茶产业的用工优势,发动各支部、各公司、各种植户为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帮助农户劳动增收。截至目前,白茶产业已成为大竹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大竹县白茶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茶叶700吨,整年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已成立茶叶公司13个,专业合作社25个,茶叶加工企业9个,茶旅融合公司1个。累计吸引返乡就业农民工25000余人次,吸引返乡创业青年34人,回引返乡创业大学生169人,促使当地群众人均增收4000余元,带动全县7642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