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三年推进方案

发布日期: 2021-07-13 16:25:53

​​  为贯彻全省“工业挑大梁”工作部署,落实《达州市“工业挑大梁”2020年行动方案》(达市工城组〔2020〕1号)文件精神,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围绕六大产业体系,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不断提升园区的规划引导能力、载体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坚持骨干企业优先发展与产业链不断拓展相结合,扩张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特色产业园区。  

  (二)主要目标。

  1.园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以全市六大产业为发展方向,全力培育壮大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到2022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年产值占比80%以上。

  2.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健全。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增强,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耦合关系,打造产业生态。到2022年,全市建成特色产业园区30个,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8个,10亿元园区10个,纳入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计划10个,特色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  

  3.园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园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22年,基本形成投资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体系,打造服务体系健全、宜居宜业新园区。

  二、重点工作

  (一)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科学布局发展。

  进一步指导、督促各地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行一个特色产业、一个特色产业园区、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个推进专班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督促各园区按照产城融合理念,迅速编制完善特色园区发展规划,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精准策划园区主导龙头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抓紧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推动各园区根据特色园区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逐步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推动特色产业园区由“产”的集聚向“产、城、人、文”融合。  

  (二)突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方向,壮大特色优势。

  结合全市园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按照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和聚集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纤谷”,加快建设达州高新区玄纤产业园、宣汉玻纤产业园和大竹苎麻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宣汉锂钾产业园,突破锂钾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大竹川渝合作示范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加速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发展;加快建设达州农产品集中加工园,突出特色农产品聚集发展;加快建设渠县西部服饰产业园,推动服装服饰产业规模发展等;加快建设达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加速全市生物医药集聚突破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达州李渡工业园、万源石材城、达州市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开江五金机电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设瓮福、玖源、达新能源循环化工园区,推动招引项目落实落地,逐步建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科学规范、创新能力突出的特色产业园区。  

  (三)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基础配套,提升承载能力。

  推动园区科学建设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道路、治污等基础设施,搭建技术研发、仓储物流等专业服务平台;前瞻性完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功能;同步设计、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危废处理、垃圾处理等治污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制定3-5年标准厂房建设计划,并高质量编制5平方公里以上“两化互动、三生融合”示范区规划,同时编制控详规划。鼓励政府统建、企业自建、第三方承建等多种方式修建标准厂房;引导发行政府债券、基金,包装标准厂房项目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厂房。  

  (四)加快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构建产业生态圈。

  各产业园区要聚焦主导产业,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和重点企业、配套企业名录表,同步建立重大项目库,制定推进计划、明晰责任单位和进度节点,引导园区聚焦特定产业领域,推动领军企业和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各特色园区主导产业招商,精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同步引进原材料生产企业、成品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服务企业入驻,加强招商项目信息研判、预审和筛选论证,确保所有招商项目均按产业分类落户特色产业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特色强的项目,实行市域内分类精准入园,加快补齐特色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跨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五)优化特色产业园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鼓励园区引进高水平运营商,提升运营能力,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开发,多层次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高标准建设园区孵化平台、检测平台、研发平台、交易平台、销售平台、人才平台、科技转化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推动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配套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创新研发机构,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生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专业服务,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园区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工作指导,在规划编制、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特色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理机构)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依法依规推进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企业(项目)向符合产业定位的园区集聚,集中力量支持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主动作为,聚焦特色产业领域,每年报送工作计划和总结。  

  (二)创新工作推进方式。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抓手,以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和现场会为载体,集中展示各地特色园区建设,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分期分类组织园区负责人到省内外先进地区考察交流和接受专业培训,增强园区发展软实力。每年遴选出一批特色突出、项目支撑有力、成效明显的园区,由两化办名义命名为特色产业园区,并颁发牌匾,实行挂牌管理。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可以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色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理机构)在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扶持,推动特色产业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补短板、补要点”要求,市级工业发展资金会在产业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保障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2003-2020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