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14-03-25 00:32:21

​​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深化财政改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03,088万元,为预算的101.67%,增长15.9%(同口径,下同),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37,288万元,为预算的97.45%,增长15.96%;非税收入完成165,800万元,为预算的128.36%,增长15.73%。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地税部门组织395,092万元,增长17.07%;国税部门组织56,584万元,增长5.82%;财政部门组织151,412万元,增长17.01%。

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省增加我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动用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共调增支出预算1,003,734万元,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2,574,737万元。当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2,559,60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41%,比上年增长6.49%。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492,147万元,支出576,925万元,年终滚存结余32,356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34,398万元,为预算的 94.9%,增长8.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5,016万元,为预算的92.23%,增长9.75%;非税收入完成29,382万元,为预算的105.87%,增长2.95%。市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地税部门组织90,479万元,增长4.73%;国税部门组织18,699万元,增长36.24%;财政部门组织25,220万元,增长4.61%。

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省增加市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动用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共调增支出预算134,992万元,市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52,990万元。当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341,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9%。

市级基金收入完成124,759万元,支出103,982 万元,年终滚存结余23,253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三)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公共财政平衡情况。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03,088万元,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专项拨款补助、地方债券、上年财政结余、调入资金等收入2,013,552万元,收入总计为2,616,640万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2,559,609万元,扣除按规定调出资金、上解支出及地方债券还本等41,903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5,128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资金14,081万元,全市净结余1,047万元。

市级公共财政平衡情况。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4,398万元,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专项拨款补助、地方债券、上年财政结余、上解收入等收入227,864万元,总收入为362,262万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41,694万元,扣除按规定调出资金及地方债券还本等9,27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1,296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资金11,264万元,市级净结余32万元。

(四)重点支出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农业、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均高于法定增长比例。

1.农林水事务支出377,121万元,增长8.42%。

2.教育支出556,468万元,增长10.31%。

3.医疗卫生支出289,625万元,增长9.03%。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1,821万元,增长7.53%。

5.科学技术支出13,574万元,增长8.77%。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430万元,增长7.64%。

(五)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13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03,088万元,比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收入预算超收9,878万元。超收收入安排主要向法定支出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出领域倾斜:安排教育支出5,34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98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519万元。

(六)对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13年,对县(市、区)转移支付1,707,595万元,增长5.18%,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049,05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658,543万元。主要用于“三农”投入、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补助支出。

上述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及平衡情况均为快报数,决算批复后将有一些变化,届时我们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关于2013年的财政工作

(一)自觉接受监督,落实代表委员审议意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财政工作的各项决议、决定,报送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的预决算草案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部门预算年初批复到位率持续提高。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达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精心组织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与代表、委员沟通,面对面的征询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开财政总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内容更加细化,公开范围逐步扩大,以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二)狠抓增收节支,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强财税征管,有效压缩支出,积极做大财政“蛋糕”。一是加强组织收入。以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政府性收支体系为核心,把收入组织作为第一要务,密切关注财经形势变化,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二是加强财政节支。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和“过紧日子”的思想,按“有保有压”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制度规定,一般行政事业性项目经费和庆典、节会、论坛等不必要支出得到有效压缩,把钱花在民生改善、用到群众所需。

(三)围绕发展定位,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促进三产发展、积极培育财源,不遗余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一是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不动摇,推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业企业发展,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稳步增强。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4+8”品牌工程,投入支农资金33.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1.8亿元,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深化“六带三区两基地”建设,农(林、牧)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内外贸、现代物流、金融创新以及服务外包等取得长足进步,对实体经济的配套支撑作用得到有效提升。二是突出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主城带动战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安排,推进西城莲花湖、城市地下管网、大寨子公园、北城滨江等城市建设,优化城市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三是突出投资拉动。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充分利用积极财政政策等机遇,夯实基础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全力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共安排开展前期、新开工、续建项目140个。将保障25个重大工程项目所需资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合法合规、优先高效。

(四)着力保障民生,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按照“保障基本、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民生财政建设思路,不折不扣地落实民生政策,保障民生工程资金。一是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18亿元。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城乡老年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筹集资金2.28亿元,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就业。认真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低保标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进展迅速,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二是完成教育支出55.65亿元。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薄弱学校食堂建设。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公办中职教育全免学费,西南职业教育园区进展顺利。三是完成医疗卫生支出28.96亿元。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城乡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资金,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基金补偿、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基层医疗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看病负担。四是完成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4亿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建设,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惠民范围更大,产业发展速度更快。

(五)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效益持续提高。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着力财政改革。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构建全口径预算体系。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全面完成,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全面运行。“营改增”试点稳步实施,密切跟踪试点影响,加强征管工作,确保财税政策落实和企业减负到位。二是着力财政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完成了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征收质量、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等专项检查,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以民生支出、产业发展等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12个,涉及项目资金1.54亿元。三是着力项目评审。进一步增强“评审出效益”的理念,项目评审工作持续加强。全市完成预结算项目3996个175.75亿元,审减25.26亿元,审减率达14.37%;市本级完成预结算项目299个49.99亿元,审减资金8.46亿元,审减率为16.93%,节约了政府投资资金。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财政收入保持高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压力持续增大,部分县乡财力依然薄弱,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任务艰巨;政府性债务控制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关于2014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和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坚持积极稳妥、突出保障民生,支持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管理、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编制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支出安排继续向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一)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为675,458万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515,999万元,增长18%;上划中央“两税”205,180万元,增长18%。加上上级财力性补助和返还性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关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为1,260,220万元。加上省预通知的2014年转移支付补助470,287万元,全市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将达到1,730,507万元,增长10.15%。重点支出安排是:教育支出342,962万元,增长10.98%;科学技术支出8,586万元,增长10.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331万元,增长10.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3,563万元,增长10.8%;医疗卫生支出195,322万元,增长10.82%;农林水事务支出171,744万元,增长10.95%。

全市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484,803万元,按照对口安排的原则,加上调入资金4,032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为488,835万元。

(二)2014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0,525万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23,919万元,增长18%;上划中央“两税”67,219万元,增长18%。加上上级财力性补助和返还性收入,按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为222,939万元。加上省预通知的2014年转移支付补助11,336万元,市级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将达到234,275万元,增长7.47%。主要支出安排是:教育支出22,522万元,增长9.93%;科学技术支出3,577万元,增长9.5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783万元,增长9.4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26万元,增长8.3%;医疗卫生支出13,061万元,增长9.4%;农林水事务支出14,368万元,增长9.61%。

市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117,538万元,按照对口安排的原则,加上调入资金2,729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为120,267万元。

以上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四、关于2014年的财政工作

2014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围绕“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科学管理,为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和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重点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战略部署,以改革统领全年财政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全力打造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抓好完善税收分享体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财政改革工作,探索研究试点改革事项,做好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释放改革潜力。

(二)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整合财政资金,重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助和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合理界定补助范围,完善以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为主要方式的财政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和21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持续增加“三农”投入。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完成进出口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内贸专项资金作用,促进内贸流通和物流业加快发展。大力繁荣节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实现服务业提速提比。四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和服务工作。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项目前期经费,抓好项目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安排、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25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

(三)提高民生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民生保障水平与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投入机制。一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财政向公共领域的倾斜力度。筹集就业专项资金,积极促进就业,落实好就业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以加快推进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为重点,坚持整村推进,着力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稳步实施民生工程,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三是大力实施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扩大公共服务与改善民生紧密联系起来。试行公共文化政府购买制,引导文化艺术院团面向基层开展服务活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各项资金,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

(四)严控政府债务,全面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以强化监管为主题,以严控债务为主线,以创新举措为根本,建立健全立体的财政监管体系。一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债务,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化解机制。二是加强优化支出结构。厉行节约,减少一般性支出,实现“三公”经费削减10%。盘活存量资金,加大统筹力度,集中财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等资金需求。三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完善财政收支全过程监督体系,加强非税收入监管,组织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开展会计监督,着力工程项目评审,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探索推行实施中期评估,发挥好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大绩效管理成果应用力度。严厉查处财务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3-2020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