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20,360万元,为预算的105.37%,增长26.44%(同口径,下同),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77,095万元,为预算的99.16%,增长23.95%;非税收入完成143,265万元,为预算的126.15%,增长33.5%。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地税部门组织337,485万元,增长26.63%;国税部门组织53,474万元,增长5.6%;财政部门组织129,401万元,增长37.1%。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04,977万元,增长0.36%。
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省财政增加我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以及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动用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共调增支出预算1,116,648万元,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2,425,143万元。当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2,403,53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11%,比上年增长20.07%。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329,205万元,支出388,404万元,年终滚存结余47,431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24,224万元,为预算的 100.07%,增长21.9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5,683万元,为预算的86.8%,增长8.48%;非税收入完成28,541万元,为预算的169.33%,增长87.20%。市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地税部门组织86,391 万元,增长7.48%;国税部门组织 13,725万元,增长31.15%;财政部门组织24,108万元,增长119.0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55,358万元,增长12.29%。
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省财政增加市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以及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动用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共调增支出预算125,281万元,市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27,167万元。当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310,102 万元,比上年增长8.48%。
市级基金收入完成47,976万元,支出34,429 万元,年终滚存结余28,710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三)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公共财政平衡情况。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20,360万元,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专项拨款补助、地方债券、上年财政结余、调入资金等收入1,929,681万元,收入总计为2,450,041万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2,403,530万元,扣除按规定调出资金、上解支出及地方债券还本等24,898万元,年终滚存结余21,613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资金20,078万元,全市净结余1,535万元。
市级公共财政平衡情况。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4,224万元,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专项拨款补助、地方债券、上年财政结余等收入204,235万元,总收入为328,459万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10,102万元,扣除按规定调出资金、上解支出及地方债券还本等1,29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7,065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资金16,992万元,市级净结余73万元。
(四)重点支出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农业、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均高于法定增长比例。
1.农林水事务支出347,825万元,增长25.19%。
2.教育支出504,472万元,增长45.21%。
3.医疗卫生支出265,630万元,增长17.86%。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5,795万元,增长11.3%。
5.科学技术支出12,480万元,增长26.8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3,751万元,增长77.92%。
(五)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20,360万元,比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收入预算超收26,510万元。超收收入安排主要向法定支出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出领域倾斜: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8,875万元、教育支出10,58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862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79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08万元。
(六)对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12年,补助县(市、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947,715万元,增长23.66%;专项转移支付681,557万元,增长19.67%。主要用于 “三农”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救灾及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补助支出。
上述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及平衡情况均为快报数,决算批复后将有一些变化,届时我们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关于2012年的财政工作
2012年,全市财政收支任务超额完成,公共财政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更加规范,财力保障更加有力,为达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财政工作的各项决议决定。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预算。精心组织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坚持与代表沟通,面对面征询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二)围绕中心,坚持服务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两化”互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持企业升级和发展,加快“1+7”园区体系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平台。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项目突破年”活动,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力拉动,筹集资金推进了秦巴物流园区、滨河路北段、新农村演展基地、西南职教园区、中心城区6X2畅美工程等政府性重点项目建设。整合创建资金36.65亿元,推进了“创非”示范区建设。三是全力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扩大涉农补贴范围和规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渠江流域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继续推进农业“四区”建设。加快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农村扶贫整体推进。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民抗灾自救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1亿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实施开放合作“四向”战略,积极支持招商引资活动,抓住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
(三)践行宗旨,坚持理财为民
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筹集拨付“民生工程”资金93.62亿元,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日渐完善。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38亿元,实施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二是努力构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低保”、养老保险、优抚、困难救助和“五保”等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创业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办法,优化创业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支持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筹集安排资金9.3亿元,扎实抓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是倾心关注群众期盼。认真落实惠民政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补助标准持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稳定增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完善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与物价联动机制,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38亿元。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继续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四是全力应对自然灾害。畅通救灾资金拨付绿色通道,预调5,200万元救灾资金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争取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2.75亿元,切实保障抗灾救灾资金需要。
(四)加强管理,坚持科学理财
一是不断更新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思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绩效管理试点,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开展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持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机制。二是不断丰富管理手段。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落实化债奖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化解任务全面完成,乡镇垫交税费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加强预算信息公开,市政府组成部门“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加强了化债资金、扶贫资金、住房公积金、保障性住房资金、“创非”资金等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了财政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三是不断提升资金绩效。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完成采购项目753个,采购金额7.99亿元,节约资金8,800万元。深入推进财政投资评审,评审项目2,867个,评审金额123.84亿元,审减20.68亿元;市级评审195个,评审金额 19亿元,审减4.61亿元。
三、关于2013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顺应大势、稳妥可靠,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编制2013年全市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支出安排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向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一)2013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13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为593,210万元,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448,743万元,增长19%。上划中央“两税”243,923万元,增长19%。加上上级财力性补助和返还性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关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为1,134,485万元。加上省预通知的2013年转移支付补助436,518万元,全市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将达到1,571,003万元,增长9.98%。重点支出安排是:教育支出289,768万元,增长10.95% ;科学技术支出7,670万元,增长10.1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262万元,增长10.7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4,673万元,增长10.35% ;医疗卫生支出178,924万元,增长10.14 %;农林水事务支出169,292万元,增长10.33%。
全市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289,048万元,按照对口安排的原则,加上调入资金5,106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为294,154万元。
(二)2013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1,615万元,增长14%,其中:增值税(地方16.25%部分)11655万元,增长19%,地方税收入102,805万元,增长19%。加上上级财力性补助和返还性收入,按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为209,616万元。加上省预通知的2013年转移支付补助8,382万元,市级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将达到217,998万元,增长7.98%。主要支出安排是:教育支出19,854万元,增长9.91% ;科学技术支出3,210万元,增长9.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706万元,增长9.8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017万元,增长8.89%;医疗卫生支出11,597万元,增长9.36 %;农林水事务支出11,286万元,增长9.59%。
市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43,175万元,按照对口安排的原则,加上调入资金2,934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为46,109万元。
以上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四、关于2013年的财政工作
2013年,全市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围绕五大重点,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为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一)围绕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强化政府财力统筹
一是完善机制,强化财政收入征管。进一步健全财税协调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二是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建立完善向上争取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向上争取的积极性。三是统筹整合,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加大综合财政预算力度,深层次、多渠道聚集政府财力。四是严控支出,切实规范预算执行。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强化预算约束。
(二)围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一是突出投资拉动。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投入,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力拉动。二是落实减税政策。落实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三是积极扩大内需。落实促进就业各项财政政策,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稳定物价政策。支持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四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三)围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力实施“两化”互动
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发展产业支撑。加快园区建设,打造达州的支柱产业和支柱财源。落实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支持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发展。按照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新区建设,促进产城一体发展。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完善支农政策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深入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财政奖补以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四)围绕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巩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建立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试点,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四是支持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五是支持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巩固政法经费体制改革成效,完善灾前防御与应急救灾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五)围绕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促进试点县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继续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确保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二是提升财政管理绩效。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全口径财政资源统筹管理和安排使用力度。深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大力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三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大监督”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资金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财政内控机制,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债务控制化解机制,规范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