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灾基本情况
全区2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在汛期受灾。农村77.9万人就有1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倒损房屋9户,严重损坏房屋45户,一般损坏房屋169户,农作物受灾面积3576.73公顷,成灾面积2252.05公顷,损坏耕地面积536.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00余万元。
二、全面保障过冬
(1)深入灾点排查。组建6个排查组30人深入2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对遭受“6.14”、“6.17”、“6.27”、“7.12”、“7.15”和“7.26”洪涝灾害进行全方位核查灾情,排查77.9万余人,受灾群众达1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79人。
(2)积极协调救灾。组建专职队伍整理受灾数据、图片、影像资料等,通过网上申报、直接资料上报等方式,获得省市冬春款自然灾害救灾资金854万元,着力解决14万受灾群众衣食住行问题。
(3)加大保障力度。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动员、奋力抢险、科学调度、及时施救,为确保我区因自然灾害受灾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发放棉衣2200余件、棉被6700余床、房屋重建资金116万元、房屋维修加固84.5万元、生活救助资金11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起点底。一方面我区达1.3万余人受灾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意选择到平坝或城镇等人口相对集中区重建,另一方面因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限制不能选择到更安全可靠地方重建。二是标准不具体。因灾重建或维修加固房屋的补助没有明确的分类分级标准,受灾标准分类不细、难以界定,出现了同县相邻乡镇标准不一样,群众反响大意见多。三是补助标准低。中央、省下达的灾后倒损房屋重建补助标准太低,导致不少群众不愿重建,宁愿在危房中继续生活,不能有效解除威胁群众的安全隐患。四是配套资金少。本级政府财力物力紧张,财税总收入就少,无力配套灾后重建的相应的建设资金。五是依赖思想重。所有受灾群众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与灾后重建,而是一味等靠要,不再自力更生,依赖性起来强,给人感觉灾后重建理应各级政府大包大揽,灾民只管找政府要房住的情况。
四、下一步举措
一是加大对受灾房补助补贴力度,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要地方财力配套。二是制定出台全国分区分级的灾后重建质量标准,各类房屋的补助标准;三是加大机构改革力度,把分布在有关部门的灾后重建审批备案等程序一方面要精简,另一方面要授权牵头部门组织集中或便宜行事。四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等参与,减少政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