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良好的人居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达州未来。作为川东北的工业大市、人口大市,达州经济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扬尘、污水、噪音等城市污染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为了守住达州这片碧水蓝天,让市民的生活更有品质,近年来,我市以“五治”工程为抓手,向环境污染、向脏乱差宣战,通过“强领导、增投入、添设施、重管理、提素质、严督查”等措施,推动“五治”工程向市域延伸,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铁拳出击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每天上午,市民肖大妈在送孙女去幼儿园读书后,总会顺路到朝阳农贸市场买菜。谈及昔日的这段路程,肖大妈连连摇头,“马路上摆摊设点,市场里臭气熏天,买个菜都感觉窝心。”肖大妈说,“现在环境好多了,蔬菜、熟食、生鲜都归入市场分得清清楚楚,路面上重新铺设了防滑砖干净整洁。”
“五治”工程启动以来,我市通过推进城市管理职能进社区试点,重拳整治摊点乱摆、广告乱设、车辆乱停、行人乱穿等不文明行为。按照疏与堵相结合,在中心城区科学设置夜市小百货、果蔬等临时摊区12个,定时、定点、划线经营。同时,积极开展清扫保洁市场化试点,提升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目前,通川区已实现了全域清扫保洁市场化。
我市还针对老城区人居环境改善,就僵尸企业、重污染企业、破败厂房和危旧民房开展调查摸底,全面实施了滨河路夹层整治工程,老城区环境治理提升暨示范街区建设,逐步改善老城区面貌。
借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我市强力推进中心城区“三山两河一湖”生态景观治理。目前,凤凰大酒店公共绿地绿化、博物馆门前空地绿化、金兰路升级改造绿化、连心路道路景观绿化等绿化工程已全面完成。
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去年,全市共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08个,完成384个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中趋好,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深入开展大气、水源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重点行业、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扬尘”管控措施,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过去一年,达州中心城区空气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85%,PM10和PM2.5首次实现“双降”,环境空气质量排位大幅上升。
合力攻坚
营造幸福文明氛围
驱车行走在宽阔平坦的新区道路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木,沿途星罗棋布点缀着的生态园林,无不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我市坚持治建结合,以建促治,通过实施缓堵保畅、“三化”工程,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乡面貌。尤其滨江生态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和莲花湖生态湿地公园“四大城市公园”的相继建成,使得达州的城市宜居程度、群众居住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市加大对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规范现有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的运行,又投入巨资建设中心城区截污干管和第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持续用力改善州河水质。如今成群的野鸭白鹭光临州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戏水觅食,为达城平添了一副如画美景。
除了硬件的改善,城市环境更需要市民的共同爱护,这背后离不开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方式的养成。我市充分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资源,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展成效、先进典型,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电视台开设《实施“五治”工程、共建美丽达城》等专题、专栏,在全市设立1429个宣传栏和标牌,累计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1126次,为深化“五治”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我市启动实施了“五治”工程挂包街路责任制,组织市级部门(单位)、企事业单位职工,组建志愿服务队156支,成立“小手拉大手”文明劝导员队伍17支,上街开展文明劝导和义务劳动。此外,还综合运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平台,持续开展广场文艺宣传活动。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城乡环境优美“十佳乡镇”“十佳小区”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五治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各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864次,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单100余万份,形成了全民参与“五治”工程的浓厚氛围。
随着“五治”工程的深入推进,极大地改善了达城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味和形象。目前,“五治”工程正逐步由中心城区向县城、乡镇和农村延伸,达州正加速实现建设幸福美丽达州的宏伟愿景。(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