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支持达州“建设打造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达州又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达州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环境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中央、省,以及达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十年来,达州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老百姓幸福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线建设达州被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三线建设时期,作为通达之州的达州,以其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于是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曾先后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大批工业,特别是以建材、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居多。在特定的时期内,这些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达州的生态环境也因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作为老工业基地,达州所面临的形势显得尤为严峻。
数据显示,在1978年,达州全市(达县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07亿元。据75岁的原电影公司职工汪继业老先生介绍,在上世纪70、80年代,达州城市周边聚集着众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其中位于南外的建设水泥厂,周边种植的蔬菜叶面全是厚厚一层灰,导致市民无法食用。对空气污染造成最为严重的是骨粉厂,方圆近一公里内都是恶臭,尤其是每到夏季,散发的味道几乎达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另外,位于塔沱的热电厂、文家梁的肥皂厂、王家山的页岩砖厂(巴人文化广场),以及位于南坝的纺织厂、烧丝厂、州河水泥厂和罐头厂、达钢、渠钢、氮肥厂、造纸厂等工业对当时达州无论是空气还是河水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特别严重。
汪继业表示,由于当时国家建设还是起步阶段,一切重心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再加上市民生活水平非常低,对环保意识也相对淡薄,虽然各种工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但是大家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反感。
环境保护形势必然的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2000年,国家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因此作为西部内陆的达州市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00年达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4.26亿元。但是,随着大批的企业建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达州市所面临的环保形势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2005年6月,达州市依托普光气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达州城南设立了化工园区,继而齐鲁石化达州公司、瓮福集团达州公司、玖源化工等企业相继落户。再加上随着城市化率的推进,达州城市人口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如月半烧纸、年底熏腊肉等民风民俗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些对达州市主城区的空气质量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数据显示,2017年,达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83.94亿元。在面对经济高速增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象,以及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国家对环境保护也进行了高度关注。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2002年,达州市环境保护局由二级局升为一级局,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也强化了执法力度。
痛定思痛强力推进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达州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对污染源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国家和省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又相继出台多项环境保护条例和实施方案。在2000年之后,先后关闭了建设水泥厂、小河嘴水泥厂、骨粉厂、热电厂,以及王家山的页岩砖厂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严重破坏的企业。同时,投入巨资于2003年建成了达州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8年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因此达州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总日处理量达到8万吨。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排污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达州市日处理量5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也于2017年底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规划马踏洞日处理量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集处理和发电为一体的达州市垃圾发电厂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搬迁升级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执法和监测能力,确保达州市环境安全。2010年,投资260余万元建成了达州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2014年底,使用面积达到5500㎡的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近年来达州市先后对全市70余家工业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在重要排污口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同时对废水企业23家安装监控设备,对废气企业29家安装监控设备。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达州市还先后投资了近2000万元升级和更新了环境监测站检测设备和分析仪。
在对污染源监督管理中,达州市采取加大监督,同时强制各企业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据了解,作为四川省机械冶金支柱产业的达钢集团,近年来在全国首创了烧结脱硫“白烟”治理,安装在线监测设备,配备专职监测人员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每分钟向市环保局、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传输监测数据。而国电达州发电有限公司、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排污企业都相继对环保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以此确保达标排放。
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达州市根据实际情况对秸秆实行禁烧区制度,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分)局和经开区进行不间断巡逻排查、设置举报电话,做到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对月半烧纸、年底熏腊肉方面实施多部门联合监管、联合执法,以保证令必行、行必果。同时,2015年起达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环保公众参与监督员”制度,受到省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度肯定。
环保督察促进环保质量再上新台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2017年中央、省环保督察以来,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达州市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三年攻坚方案》对达州市各类污染源进行全面整顿,明确了“135”环境治理时间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控空气自动监测站。
2017年,达州市先后完成火车东站货运业务搬迁、拆除清理和复耕达钢阁溪桥渣场等重大污染源。环保督察以后,达州市在环境治理上持续保持节奏不变、力度不减。据了解,达州市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了对“散乱污”企业的摸底调查,对94家砖瓦厂实行了关停、127家安装了脱硫除尘设施。在土壤和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面,达州市完成了农用地详查点位补充和现场质控工作、启动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加强了土壤环境重点企业监管、开展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和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
2018年,达州市还相继启动了达州市万家河黑臭水整治、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激光雷达走航、颗粒物组分监测分析、固定式机动车汽车尾气遥感监测和秸秆燃烧监控系统。
据统计,2018年1-8月,全市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28件,罚款金额6121.89万元。使用配套办法案件数92件,按日计罚3件、按日计罚金额4192万元;查封扣押案件40件;限产停产案件33件;移送拘留案件16件。截至8月31日,全市移动执法系统共有污染源1050家,其中重点污染源93家(含特殊),一般污染源599家,其他污染源358家。系统派发完成执法任务1428件,其中“双随机”任务783件,其他任务645件。
天蓝 地绿 水清达州老百姓幸福感明显提升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美丽达州”的指导下,加强环境保护监督与执法的同时,新建了塔沱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一期、梨树坪湿地公园、紫荆花公园,改建和升级打造了鹿鼎寨公园、大寨子公园、凤凰山,正在建设的有莲花湖湿地公园二期、三里坪人文生态区、达川区休闲文化体育公园、万家河湿地公园、铁山森林公园等,同时规划和正在实施的还有沿襄渝铁路和达万铁路线体育公园、南坝滨水公园等一大批集环境保护、休闲观光、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重大民生工程。
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达州市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81天,达标天数136天,达标率75.1%,达到pm2.5和pm10双下降。渠江、巴河、后河等达州市几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优质,州河、任市河、明月江、铜钵河、流江河、南河、新街河、施家河水质达到良好。无劣V类断面,区域评价结果为“良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11.07亿元到2017年1583.94亿元,经历了增长150倍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经历了从一个老工业基地到宜居、宜业、宜商的转变。目前,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切身感受到的不只是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同时幸福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8月21日,达州市委第四届六次全会中指出,要聚力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绿化达州行动,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