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打响“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8-11-27 00:00:00
字体:
[
大
中
小
]
保障饮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达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简称“专项行动”)为契机,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大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加强立法,公布首部地方性法规
2015年12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授权达州具有地方立法权后,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将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于2017年7月1日开始施行,开创了达州地方实体立法工作的先河,为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规划先行,助推流域水质改善
编制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围绕治污治水、功能提升、生态建设等开展综合治理,编制储备16个饮用水源保护类项目,涉及资金87.4亿。加快推进第二水源地和备用水源规划建设工作。加快实施《达州市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总投资5.2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600吨/日。2017年累计争取重点流域治理资金1亿元,加快推进巴河、明月江、州河、渠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通过积极争取,达州市全域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110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进入规划盘子,《达州市宣汉县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7—2020)》纳入国家项目库。
三、严格规范,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按照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宣汉县、大竹县、开江县积极启动水源地保护区优化调整工作,目前3个县的水源地保护区优化调整工作已通过四川省政府批准。渠县第一批1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调整已获批准,其余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调整工作有序推进中。目前,全市县级及以上水源地共设立保护区边界界标43处、交通警示牌40块、宣传牌108块,一级保护区物理隔离21600米。
四、全面部署,加快推进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以来,达州迅速行动,全面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开展专项排查,共梳理7个重点问题,生态环境部第一轮专项督查交办13个问题。各地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定期调度、专项督查、限时销号制度,按照“一源一策”原则,科学制定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实施“划立治、关迁转”综合整治,依法查处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网箱养殖、砂石码头等违法违规行为,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提前完成整治工作。截至10月底,达州市万源市、大竹县、开江县累计投入5076万元完成排查及交办问题的整治工作。
五、健全制度,加大整治资金投入
各县(市、区)通过建章立制,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明确职责,强化水源地巡查巡逻、清漂清污、垃圾清运工作。2017年4月,市政府投入资金3397万元完成罗江库区一级保护区整治工作。渠县将水源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巡查、清漂、清运工作。近年来,大竹县投入1.1亿元完成乌木水库、龙潭水库周边环境整治,投资11亿元正在修建土地滩水库,调水补充乌木水库,投资1.6亿元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6000余亩生态涵养林。
六、坚持长效治理,强化水源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推行河道“警长制”,设立市、县、乡三级河警长172名,有力促进河湖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大环保执法与公检法司联动机制,较真碰硬对水源保护违规违纪问题实施追责问责。
二是强化信息监管保障。建成罗江库区水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5套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建设6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快流域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5个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使用,16个市控水质自动监测站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三是强化协同防控保障。严格按照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联合住建、卫计等部门开展市、县两级饮用水源水质例行监测和全分析监测,定期公布水质状况,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4.3%,有力保障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