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责任包干制。按照区域进行划片包干,采取市级普查指导员每人负责一个县,一对一、点对点、人盯人方式,每日对各县(市、区) “五大源”清查建库、入户调查、产排污核算、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电话跟踪、线上调度,先后调度1000余次,确保入专网率、强制审核率先达到国家要求。
建立派驻指导制。派驻市级指导员到各县(市、区)驻点,指导、监督、督促当地污普办普查数据的填报、质量管控和调度工作,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普查进度缓慢、效果不好、质量不高的地区、企业,采取沉下去、请上来的方式进行定点技术帮扶,确保了全市质量、进度保持一致。
推行试点示范制。在通川区开展污染源普查试点示范,对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重点行业数据填报予以重点倾斜,先行试验,探索实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广、复制试点经验,以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普查工作整体联动。
创新挂图作战制。市污普办将2019年达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物产排污核算工作内容、完成时限和工作目标,制作成可视化的“施工图”并上墙,对完成了的工作贴红旗。全市各级各部门普查机构按照“施工图”的时间、任务和要求,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抢抓进度、高效推进,确保数据定库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实行动态抽查制。市级普查指导员每日抽查20-30家国家、省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先后抽查4320家问题整改情况,确保了国家29批次、省12批次5313个反馈问题整改到位,确保了国家、省、市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健全审核反馈制。组织各县(市、区)技术骨干开展集中会审、交叉会审,重点审核了清查、入户调查、产排污核算数据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一致性,以及错填、漏填、缺项、漏项、重复核算、核算选项错误和产排污核算结果偏大或偏小等异常问题。在审核过程中,实行考勤管理、全程录像和及时反馈,采取边审边讲、边审边改、边审边督等措施,督促问题整改到位,确保了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可用。
落实信息周报制。市污普办坚持每周撰写工作周记,记录一周工作动态和工作信息,安排后续工作。并将工作周记梳理成工作周报,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先后撰写工作周报93期,工作简报31期,为领导有效决策、部门推进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严明考核问责制。市、县两级将污普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 “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取消评先选优的资格,并扣减年终考评目标分值。对普查工作不重视、数据上报不及时的部门和地方,其主要领导在市电视台“环保责任面对面”栏目向全市人民作深刻检讨,倒逼责任落实、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