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层层压实环保责任。完善“县-乡-村”环保监管体系。为抓好天然气环境监管工作,先后成立普光、南坝、柳池和百里峡4个片区环境保护站,加上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形成“四站一队”片区环境监管格局。乡镇设立网格员,实现了点对点的监督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监督网络。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督促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分公司等在宣天然气生产企业,建立四级HSE管理网络,企业设立环保科和安全环保督察室,基层单位设置专职环保监督岗,车间及班组配备专、兼职环保管理员,其中专职23人、兼职55人,为企业环保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全面严格环境监管。加强钻前、钻中、钻后全过程监管,严把天然气勘探开发选址关、环评关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关,突出抓好天然气开采钻井污染防治。加强硫磺运输过程环境管理,全面规范产品包装、车辆装卸等环节监管,有效制止了硫磺运输中的“撒、漏”现象。加强净化厂生产环节全过程监管,安装废气在线监测设施28套、废水3套并与环保部门进行联网,有效传输率达90%以上,脱硫率达99.8%以上。加强执法检查,对企业在线监控数据常态化监管,依法查处超标排放违法行为。普光气田开展了3轮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了“闪蒸汽回收利用改造工程”等项目实施,节约天然气消耗4515万m3/a、节电233.37万kW?h/a、减排CO2约8.5万t/a。
三是不断创新治污模式。加强钻井勘探污染治理。钻井产生的废水除部分回用外绝大部分通过治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放,对钻井废弃泥浆采取固化后拉运至普光镇泥浆堆放池集中堆放、固化后就地封存、固化后拉至有协议的砖厂烧结制砖三种方式处置。创新形成了钻井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研发了钻井固废随钻处理技术,首创钻井固废煅烧资源化利用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固化填埋方式,实现了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生产开发污染治理。净化工艺废水采用单塔低压汽提技术,将脱硫过程产生的酸性水全部作为循环水补水回用,日回用量达3840吨。净化生产废水采用国内成熟的SBR工艺,处理能力为720m3/d,出水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污水排放标准。废气处理设施国际领先,净化厂尾气单元优选了斯科特加氢还原工艺,硫磺回收率达99.91%以上,尾气SO2年排放平均浓度237.47mg/m3,优于国家960mg/m3的标准限值,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是认真开展生态保护。普光气田先后通过了环评审批、环保验收和水保验收,气田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5.8%,植被恢复系数达98.1%,临时用地复耕、绿化率达100%。建立普光气田集输管道及站场地质灾害在线监测系统,共建立3个基准站26个监测站,对气田重点关注的13个地质灾害观察点、穿跨越等典型工程、大型水保设施支护效果进行24h监测。首次在普光气田开展空气、地表水、土壤、植被等6大要素生态跟踪监测,获得了数据22806个,对比照片1200余张。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普光分公司在16座集气站场、弃土场栽种树木26.6万棵,净化厂绿化率在70%以上;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林地、草地、耕地1784亩,周边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8.1%,复耕率达到100%。
五是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制定《宣汉县天然气钻探开采输送过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县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设立环境应急办公室,优化充实应急队伍,形成了普光气田三级应急预案、两级应急指挥、三级应急联动、区域应急救援、专业应急抢修“五位一体”的复杂山地大型高含硫气田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开展各层级企地联动演练70余次,疏散人数达3万余人,提高了气田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督促普光分公司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14项环保制度,开展首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成从气田井下、井口、集输管道、净化装置到天然气外输的全气田紧急关断系统,及覆盖气田及周边的紧急疏散广播系统、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督促规范处置危险废物,切实加强放射源使用单位的放射源环境管理,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