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清脆宏亮的唢呐,茶农们喊山开茶的声音响彻云霄,“茶仙子”们迎风跳起了开茶舞……这便是3月23日大竹县第三届喊山开茶文化节的景象,靠种植白茶脱贫致富的茶农们齐聚一堂,共庆白茶丰收。
达州茶叶以天然、富硒、生态而名动四方,达州富硒茶主要品牌有巴山雀舌、九顶雪眉、春申天禾、巴蜀玉叶、秀岭洞茶、巴山雪芽等。其中,巴山雀舌名茶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文化名茶”等荣誉称号。作为全国三大富硒地区和四川三大主产茶区之一,达州更是享有全国无公害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以及四川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川东北优质富硒绿茶区等诸多美誉。
达州茶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南麓海拔600到1200米的缓坡山林中,土壤pH值5~6,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天然锌、硒等微量元素。经自然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权威分析,达州茶叶硒含量在0.242~0.67μg/g之间,是人体营养、健康、安全需要的最佳范围。
而达州茶区中最出名的当数万源市。2007年12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万源市“中国富硒茶都”称号。2018年,位于万源市白羊乡三清庙村的万源市白羊茶叶专合社荣获了“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称号。该社从品质、加工、文旅融合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当地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茶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带动全村种植标准化茶叶基地2200亩,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防控措施,成功取得有机认证,并牵头建成一座股份合作名优茶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了蜀韵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破过去“小作坊”制茶格局,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实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目前,靠着现有的235户社员,该社能实现年产鲜茶叶300余吨,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依托茶文化和茶工艺进行重点提升打造,结合本村茶叶扶贫特色, 该社以茶旅融合发展形式开拓致富之路,致力打造达州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达州推进富硒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目前,达州茶园总面积达64.65万亩,总产量3.12万吨,干毛茶总产值43.68亿元,其中名优茶1.89万吨,名优茶率达到60.58%,名优茶产值37.8亿元。培育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引进浙茶集团投资1亿元茶加工项目落地达州。
回顾茶产业发展历程,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是达州茶产业加快发展的“五大法宝”。
调节构——通过调整优化茶叶产品结构、茶树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立足福选九号、名山131等常规品种,确立名优绿茶优势,加大引种白叶一号等特殊茶种及其他茶品类开发,坚持“绿色高效、集中连片”原则,推进茶叶发展向优势区域集中,突出规模效益,现已集聚形成万源市白羊—石塘、草坝—石窝,宣汉漆碑、东林、马渡,大竹团坝—城西,达川龙会—陈家,开江广福、讲治,渠县龙潭等重点茶叶乡镇。
提品质——依托新型职业技术培训、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会和“农民夜校”等载体,采用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全市有关部门、茶企和普通茶农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新建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按照“先规划、后实施”两阶段,严格园地整理、茶苗栽植、园相提升。
促融合——着眼于休闲观光设施景点的布局,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实施茶园基地建设,施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着力打造十大休闲观光精品茶园。
降成本——推广茶园机械化耕作,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流水线作业,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加快茶树良种繁育,着力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管理、营销成本。如万源市白羊—石塘、草坝幼龄茶园大面积采用地布覆盖,控草防寒,节本增效。
补短板——加大达州富硒茶集中宣传推介,组织企业参加各大茶叶(农业)展会,支持企业品牌向外拓展,引导企业参与国内名茶评比,我市茶叶荣获各大展会金奖数个,巴蜀玉叶白茶连续两届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并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名优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同时,增加茶叶专项资金向发展茶叶加工的投入比例,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智能化水平。□曹芮铭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