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达州建市20周年。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强市,回顾这波澜壮阔的70年,一组组数据承载着达州发展巨变。
■70年来,达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新中国成立时,达州经济发展落后。1949年,达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2.2亿元,历经47年的发展,到1995年跨越百亿元大关。此后,达州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加快,12年后,到2007年GDP突破500亿元;而跨越1000亿元这一台阶仅用了4年时间,在此基础上,到2018年,达州GDP总量达1690.2亿元,是1949年的768倍,是1999年建市时的9.9倍。按可比价计算,这70年,达州GDP年均增长7.1%,其中1999年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0.8%。
人均GDP实现新跨越。70年来,达州人均GDP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迅速增加,实现了由贫困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的转变。由改革开放初的人均66元增加到2018年的2962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62.8倍,按2018年末汇率折算,达到4317美元,略高于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等偏下收入地区人均4036美元的上限,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
财政实力大大增强。1952年,达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0.13亿元,到1978年突破1亿元,1999年达到6.64亿元,201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比1952年增长776倍,比1999年建市时增长14.2倍。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70年来,达州县域经济在你追我赶中迅猛发展。1949年,通川区(509万元)、万源市(751万元)GDP总量不足千万,最高的达川区也仅为7072万元;1999年,各县均突破10亿元,其中达川区最高达到31.33亿元;2018年,达州8个县(市、区)除经开区外,其余县(市、区)GDP均超过100亿元,其中5个县GDP总量超过200亿元,大竹县和宣汉县突破300亿元。
■70年来,达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粗到精的转变
农业供给能力全面大幅提升。经过7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取得了大发展。达州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72.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8万吨,2018年达317.1万吨,年均增长2.2%;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49年的216.8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555.9公斤。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全市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主要以小作坊、小手工为主,规模小、结构单一、门类不齐,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40余年的改革开放,加之近20年“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达州工业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14亿元,提高到1999年的32.62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达到448.9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1999年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6.3%。近年来,达州紧紧围绕“制造强市”目标,着力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百亿级”的“6+3”招商引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达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做强支撑。
服务业发展由弱到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中国成立时,达州服务业发展十分滞后,增加值仅有0.3亿元。经过30年发展,到1978年也仅有2.47亿元,1999年达州建市时为57.1亿元,此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18年已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8.2%,其中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0.7%。近些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18年达到53.7%,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前,达州投资力度一直很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达州累计投资不足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达州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共完成投资1.25万亿,年均增长23.6%,其中建市20年来完成投资1.23万亿,年均增长20.8%。
■70年来,达州民生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70年来特别是建市20年来,达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百姓出行更加快捷方便,基本实现由“双脚丈量”到“出门上车”。2018年末,达州境内公路总里程19567公里,是1978年的6.37倍,其中高速公路417公里。达州河市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0条航线,达州机场迁建及机场大道的建设项目正全力推进。成南达万高铁作为京蓉高铁中的一段,是四川东向出川的重要快速便捷大通道。与万州协作建设铁水联运港,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18年,达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1元,实现了由挣扎在贫困线上向到温饱、再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2018年,达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71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初步进入富裕标准区间(30%~40%),比1999年降低了9.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188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9%,略高于富裕标准区间,比1978年低29.4个百分点,比1999年低21.1个百分点。
区位、交通优势的不断凸显,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达州汇集,达州被列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18年,达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89.7亿元,是1949年的937倍,年均增长10.4%;是1999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5.5%。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28元增加到1999年的935元,再提高到2018年的15595元,增长557倍,年均增长9.6%,其中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5.3%。
时间的足迹,凝聚着前行的力量。
今天的达州,正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不动摇,创新实干不懈怠,不达目的誓不休,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朝着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目标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