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按照“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创新机制、持续推动”措施推进工程全面落地落实,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1.65%提高到44.34%,增加12.69个百分点,实现了山青、水绿、民富。
截至2019年底,全市完成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计划退耕还林建设任务89.95万亩,其中一期退耕还林(1999—2013年)66.58万亩、新一轮耕地还林(2014年至今)23.37万亩。完成工程配套荒山造林74.2万亩、封山育林11.7万亩和退耕后续产业发展40.6万亩。中央累计投资(含一期粮食兑现折款)近22亿元。
目前,包括未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实际退耕地,全市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已突破100万亩。
二十年来,“退”出了绿水青山。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促进了森林资源“双增长”,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生态脆弱区治理面达到70%,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洪、旱等自然灾害减少,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好转,转移出近30万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经营。鲜见踪影的黑熊、羚羊、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扩大,野猪、猴群、松鼠、斑鸠等数量大增,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恢复。昔日的石骨子“馒头山”“三跑地”,如今成了一片片绿水青山。近几年,全市新建森林小镇7个、国家森林乡村19个、森林康养人家28个。
二十年来,“还”出了金山银山。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尤其是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山区生态脱贫富民,确保退耕户稳得住、能致富。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林草、林药、林桑、林果、林竹、林灌”模式,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新建了一批批香椿、油橄榄、银杏、花椒、树花菜、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基地,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增强退耕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市通过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约58.4万亩。
宣汉县龙泉乡罗盘村经过10多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建设, 建成中药材产业基地2万余亩,人均收入9100元,34户贫困户提前脱贫,该村已成为西南片区有名的厚朴、木香主产地,成为巴山大峡谷重要景区之一。渠县李馥乡高硐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发展青花椒基地1500亩,2016年37户贫困户、126人实现脱贫“摘帽”。开江县20年来完成退耕还林15.53万亩,实施配套荒山造林13.2万亩,发展油橄榄、银杏等后续产业21.3万亩,直接兑现退耕农户补助2.95亿元,惠及7万多农户,户均收入4000多元。2019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7.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400元;开江县林业局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