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达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要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要扛起责任担当,奋力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务实成效。”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紧扣目标、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有效推动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在试点示范上聚力,工作规划部署到位。深入开展乡镇治理“2+40+X”试点示范行动,重点培育大竹县庙坝镇、宣汉县南坝镇2个省级试点乡镇,分类打造“中心镇、特色镇、卫星镇、边界镇”四个类别的40个市级试点示范乡镇,并同步督促县级试点示范乡镇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以“三区三站三中心”为抓手,坚持分层分类示范引领、分批分期统筹推进原则,市级层面每年确定1个示范县(市、区)、5个示范街道、10个示范社区、20个示范小区,用3年时间分级建设一批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县(市、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示范小区,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在组织支撑上用力,重点事项推进有序。持续推进以“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为核心的基层党建绩效管理,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全面构建城市“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片区党总支—居民小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五级组织架构,探索构建农村“乡镇党委+区域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组织架构,建立小区党组织550个,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14个,有效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好活动阵地,加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大力实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积极推进主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依托活动阵地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智慧社区建设,探索构建“一站式”“一窗式”便民服务机制,着力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加大投入保障,积极构建村干部报酬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态增长机制,探索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试点推行财政、社会、集体、农民“四个资本”有机融合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水平。
在力量聚合上发力,共建共治机制向好。配强治理力量。大力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四个一批”工程,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管理实施办法”,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新选拔315名优秀农民工、48名退役军人、46名返乡毕业大学生进入“两委”班子。深入推进千名学子定制培养、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干部学历提升“三千计划”,大幅提升900名村干部能力素质、吸纳800名村组干部提升学历层次,村均储备5名以上后备力量,依托“达州新时代学习频道”,全覆盖培训新任乡村干部1080名。制发激励引导专家人才在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的“十条措施”,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防疫抗疫“六个必须”要求,开展“六大对接”行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重点区域成立临时党支部249个、设置“党员先锋岗”8000余个,推动2.2万余名机关干部到防控一线“双报到”。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四城同创”和“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建立信息共享、任务共抓、督导共推制度,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切实破解治理主体单一问题。
在过程管控上使力,纵横联动效应彰显。制定《城乡基层治理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坚持“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落实工作四循环机制,强化目标任务的过程管控和量化考核,在统分结合中有效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分层构建委员会、室务会、组务会工作机制,实行工作任务月调度、季度督查、半年通报,倒逼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市县两级分别建立党代表视察评议制度,抽调相关省、市党代表组成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视察小组,采取现场观摩、集中座谈等方式,每年开展1至2次集中视察评议,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督办落实。(贾人全 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