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浩瀚大海边的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舟山市帮扶工作组肩负着党中央的扶贫使命,日夜兼程,千里奔忙,来到巍巍大巴山区的四川省达州市……
达州曾是全国闻名的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巴渠大地上,舟山、达州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心手相连、众志成城,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合作、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东西部扶贫协作已从最初的单方面“输血”变成了东西部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顶层设计 携手同行
达州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宣汉县、万源市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5个省定贫困县(区),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71.6万,贫困发生率达13.16%。宣汉县还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达州人民世代守望的梦想,更是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初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8年5月2日,舟山市、达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两市在会上签订对口帮扶协作框架协议,决定进一步深化两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
与此同时,结为对口帮扶县市的舟山市定海区与宣汉县、舟山市普陀区与达州市万源市积极推动领导交流互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从此,原本并无交集的两个城市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缘。
2019年6月27日,舟山市、达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第四次联席会议召开,两地在会上签订了《舟山市达州市东西部对口帮扶推动商贸产业合作战略协议》《普陀万源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茶叶产业发展协议书》《东西部劳务协作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拉开了两地深入推进扶贫协作的新篇章。
从此,两地进一步深化在产业合作、资金支持、人才交流、社会帮扶、携手奔康等6个板块的涉及到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内容的合作。
带着目标出发,怀揣梦想跋涉。两年多时间,舟山、达州两地党政领导互访33次,开展专题研究部署会议24次,促进了双边深入交流,为两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场“先富帮后富”的生动实践
为实现对帮扶地区“造血”功能的培育,两年多时间里,舟山市投入2.196亿元财政资金帮扶达州,全部投向万源市、宣汉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项目资金用于县以下比例10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100%。
巨大的支持下,一片片荒山变成了挂满果实、开满鲜花的“花果山”以及满眼新绿的茶山,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更可贵的是,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现状,更振奋了农民的精气神……这一切,是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舟山市帮扶工作组干部们眼中世间最美的事物。
宣汉县:瓜果飘香
今年五月,耀眼的阳光洒满宣汉县观南凤片区的山坡。
满山的大樱桃树挂满果实,今年是试挂果的第一年,却已经让这个片区的贫困户尝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带来的香甜滋味——供不应求的订单、家庭收入增加,走在乡间,欢声笑语不断。
顶着烈日,观山乡观山社区贫困户袁诗现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料理着树苗,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挂着笑容。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自从有了大樱桃产业项目,我在家门口务工就能挣钱,还流转了200亩土地种上了大樱桃,带动和我一样的贫困户致富奔小康。”袁诗现如数家珍,言语中满是信心。
袁诗现生活的观山乡距县城约100公里,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林业用地23万多亩,位居宣汉县各村之首。当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年降雨量为1270毫米左右,拥有着种植大樱桃的天然优势。
2018年来,依托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观山乡、南坪乡成立了农业公司,完善了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发动和带领观山乡双扁村、大树村,南坪乡花园村、厂坪村等12个村,种植面积3000余亩,共计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850万元。
“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为观南凤片区的发展注入了资金,提振了村民们对项目发展的信心。项目改变了当地传统农业的面貌,为该村的长远发展增添了绿色活力,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得到了实惠。”谈到项目,南坪乡副乡长黄晓琼满是希冀。
明年五月,宣汉县观南凤片区数个大樱桃果园将迎来人们期望已久的丰产期,借力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这些乡镇正快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不仅仅是大樱桃,舟山市定海区与宣汉县结为对口帮扶县市以来,两地坚持把产业支持同现代农业园区、脱贫攻坚引领区、乡村振兴相结合,建立“公司+专合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安排8000余万元援助资金发展农业项目,集中打造了脆李、蓝莓、车厘子、玫瑰、枳壳、茶叶6个3000亩产业,蔬菜、青花椒、木瓜、柠檬4个1000亩产业和水产养殖、水果加工等特色产业,带动了1.6万贫困人口增收。
万源市:茶山铺绿
清晨,“四川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万源市的高山上青翠葱茏的茶园如大地披上的翠绿毛毯,入眼皆青翠、绿意沁心脾,空气里氤氲着似有若无的茶香……
漫步茶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的万源模式带来的成果令人欣喜。特别是,茶叶基地建设始终聚焦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实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辐射带动了大量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8年以来,万源市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2.55万亩,涉及贫困村20个,撬动社会资本1.78亿余元,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直接收益近2300余万元,辐射带动8600余户贫困户260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为万源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年前,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村民陶其伍一直在外打工,起早摸黑,一年下来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偶然的机会,陶其伍获悉家乡正在发展产业,带着妻小,他回家了。
“我爸爸现在在茶叶基地打工,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同时,我还在村里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上班,担任护林员,一年有9600元收入,加上家里土地流转的收入,我们家早就脱贫了!”言语中,陶其伍满是自豪。
今年3月,白羊、石塘、草坝等10多个乡镇的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茶叶基地正进入春季管理的时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当地特别安排了5000多个“金锄头”岗位给贫困群众和返乡农民工。
“当时,我们提前进行了用工需求摸排,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摘,可以提供4000多个岗位。”万源市白羊乡乡长王君华介绍,该乡茶园面积累计达1.6万余亩,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宅乡人员的就近就业问题。根据复工复产工作方案,这些“返岗”人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分区分片开展生产作业,让他们宅乡有活干、能稳收。
“我挖树窝子,一天能挣两百来块钱。后来又安排我们在茶园薅草,一天又是一笔收入。”万源市白羊乡柿树坪村的胡先述去年从山东济南务工回家后,受疫情影响,一直待在家里,这次公司在茶园管理用工中他被优先聘用。
与此同时,通过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舟山市帮扶工作组干部的牵线搭桥,两年多来,共有23家浙江企业落地宣汉县、万源市发展,实际投资12.9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并就近吸纳347名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90名贫困户脱贫。
扶贫更要扶志扶智,两年多来,宣汉县、万源市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共培训基层党政干部756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801人次,通过培训使干部人才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拓了视野,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两地合写共赢发展新篇章
根植于达州优势产业与舟山市场需求的完美结合,舟山、达州两地携手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劳务协作,创新开展的“2+1职教协作”“达菜入舟”等项目实实在在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创新开展的“达菜入舟”项目累计实现消费扶贫收入1.64余亿元,不仅直接惠及贫困人口,也实现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
劳务协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宣汉县、万源市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就业扶贫”当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来抓,多措并举,将就近就地就业与外出务工就业同部署、同推进,帮助当地劳动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
两年多来,劳务协作项目共培训贫困群众2454人次,提供岗位上万个,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2358个,累计帮助3337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帮助1063名贫困劳动力到浙江就业,帮助778名贫困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
2月26日,宣汉县下八镇黄龙村2组村民曹海告别家人,坐上宣汉——浙江舟山大巴车赶赴自己的新工作岗位。“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们农民工提供了网络招聘工作的平台,我家门都不出,就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7月10日上午,“2020年普陀·万源东西部就业扶贫协作农民工招聘会”正式启动,来自万源市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近1000名劳动者参加招聘会。万源市竹峪镇村民喻兴胜表示,“今年特别不好找工作,这次招聘会给了我很好的机会。”
……
为努力减少疫情对贫困劳动力的影响,巩固脱贫摘帽成果。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在达挂职干部提早谋划,积极协调万源、宣汉两地人社部门,改变传统招聘方式,变线下现场招聘为线上网络招聘,通过达州人力资源网、宣汉发布微信公众号、万源农民工之家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网络开展“云招聘”11场,提供岗位20000余个,参会企业300余家。
与此同时,积极引入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洋水产有限公司等多家舟山企业到宣汉、万源的人口大镇开展点对点专场推介。期间,通过“包机”、“包车”等方式帮助514名贫困劳动力赴浙江就业,复工率100%,新增就业215人;帮助421人赴东部其他省份就业,复工率100%,新增就业92人。
其实,舟山、达州两地劳务协作的缘分由来已久。
定海区和宣汉县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推动两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助力宣汉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的重要举措,聚力打造了“职教协作、顶岗实习、市场招聘、专场推介、就近就业”五张特色名片,创新做法入选2019年全国人社扶贫20个典型案例。
两年多来,定海区与宣汉县创新开展的东西部职教协作“2+1”特色教学,先后促成300余名宣汉职中学生赴舟山就读“2+1”班,毕业学生已成为舟山绿色石化、万邦永跃、海中洲集团等企业重点招引的对象;攻坚突破的海员培训班,已先后促成49名劳动力赴舟山进行海员培训,首期20名已成功取得证书并上船工作。同时,精准发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车间创建等措施帮助15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万源市,劳务协作开启了“滴灌模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脱贫难度最高的贫困残疾人群。
为帮助更多贫困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019年万源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中安排了专项资金120余万元,在全市52个乡镇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405个,其中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安置贫困残疾劳动力,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2019年,成功帮助199名贫困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今年疫情期间,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万源市进一步加大力度,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针对农村老弱病残等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便、就业率不高、收入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开发了孤寡老人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1199个,其中贫困残疾劳动力就业岗位261个。上半年,万源市已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215.82万元。
“达菜入舟”,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在两地政府主导下,两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依托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原则,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达菜入舟”项目协议。舟山市“菜篮子”办公室出台专项政策,对相关企业按实际采购额的5%给予运费补助,年补助最高可达20万元。
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有1700多吨、价值626.36万元的新鲜蔬菜从达州市“点对点”运送到舟山市,并已带动达州3.3万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送往舟山的不仅仅有蔬菜,还有优质的牛肉。2019年,共有5016头、价值6000余万元的优质肉牛通过“达菜入舟”项目运往浙江省。
现在,产自宣汉县的优质牛肉在舟山备受当地百姓喜爱,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保证稳定的供货来源,位于宣汉县塔河镇的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塔河蜀宣花牛示范养殖场应市场需求而生,该养殖场在采用新技术饲养、新模式运营的同时,还实行了新的分红机制,建立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543名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三年,共绘奔康同心圆
跨越1820公里的“山海情谊”中不仅饱含着资金、项目的帮扶,还有人才的帮扶以及舟山市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人才交流——跨越千山万水的爱
2年多时间,舟山市派往达州市挂职党政干部5名、专业技术人才99名,达州市选派36名干部、7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舟山挂职和跟班学习,互派干部、人才不仅促进了两地的深入交流和项目推进,也把创新的教育理念种植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心田,把先进的医疗技术运用到了贫困地区救死扶伤的一线。
30天支教,播下智慧的种子
“万源市的学校多数在农村,虽然外出研学不方便,但是大山也有大山的教育资源,田野、果林都可以成为锻炼孩子们的实践载体,希望未来,万源的特色学校能越来越多。”去年11月,离别在即,时间紧迫,来万源市支教的范群老师忙碌了一天顾不上休息,仔仔细细撰写着给万源市德育工作方面的建议,字里行间饱含真情。
范群老师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任教于嵊泗县初级中学,是舟山市连续多届的学科带头人。
2019年10月10日,范群等11位舟山名师抵达四川省达州市,在万源市和宣汉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30天时间里,从一来到达州,老师们就第一时间开展各项工作。他们不仅深入课堂,参与听评课,而且还为老师们执教示范课;不仅对老师开展各种讲座培训,还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不仅在在教育教学上贡献才智,还主动参与当地的“控辍保学”和扶贫工作。
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讲座,对万源市、宣汉县的乡村教育带去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触动了他们固有的思维,开阔了眼界。
“中国基础教育要发展,乡村教育最重要,而乡村教育靠的就是大量在偏远山区奉献的老师,我们要向山区的教师们致敬。”支教期间,来自舟山的教师们也从当地教师中学到了很多。在相互的学习中,山海携手,建立了深厚情感,共享了教育的智慧。
二度请缨,舟山医生再回清溪
2019年10月10日至2020年1月10日,转瞬即逝的三个月是来自舟山的医生张伟作为短期援助人才在宣汉县清溪镇卫生院的时间。令人想不到的是,2020年3月16日,回到舟山仅两个多月的他,再次请缨回到清溪镇卫生院,而这一次,他将进行长达一年半的医疗援助。
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
“总感觉事情没做完就走了,而且我对这里也有了感情!”张医生说,“所以当有第二次机会时,我马上就向领导申请想要再回清溪。”疫情期间,听说清溪镇卫生院口罩短缺,张医生自费6000余元购买了N95口罩给卫生院寄去。
“张医生在我们卫生院主要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卫生院院长向守明告诉记者,“就拿书写病历这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来说,张医生来了以后,我们的病历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在全县都能排名前列。”
援助期间,张伟医生通过组建医务科,定期查阅病历,质量与绩效挂钩等方式严格把控病历质量。
社会帮扶——汇聚社会各界的爱
两年多时间,舟山、达州两地积极携手奔康,涓涓细流汇成爱的大海——舟山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舟山市及普陀区、定海区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4300余万元。
在舟山市属相关部门和扶贫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情系山区教育的普陀山佛教协会向万源二中捐助慈善资金500万元,定向用于万源二中学生宿舍楼普济楼的建设。
普济楼建成后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入住,将有效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和生活条件,辐射周边白沙镇、曹家乡等6个乡镇、1400户贫困家庭学生受益,为周边学生就近入学提供良好条件。从每间寝室20平方米到24.6平方米,从70年代的老楼到现在的新楼,从每层楼合用一个盥洗间、厕所,到每间寝室配备盥洗间、卫生间,这一切让同学们欣喜不已。
同样欣喜万分的还有宣汉县塔河镇村民,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贫困村饮水质量改善工程于2019年8月投入使用。
当清冽的山泉水从自来水管流出时,塔河镇大店村民李明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了好多年的河沟、水塘里面的水,现在终于喝到这么干净的自来水,感觉特别甜!”
与此同时,定海区、普陀区有关乡镇社区、学校及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宣汉县、万源市有关乡镇、村、学校及卫生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共实现“万企帮万村”结对98对,社会组织结对13对,医院结对10对,学校结对15对,镇村结对12对。经过前方工作组的争取,浙江省6家省属国有企业结对帮扶宣汉、万源26个贫困村,并与26个贫困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累计到位帮扶资金1560万元。
共同的事业 心中的牵挂
今年2月18日,达州市贫困县脱贫摘帽决胜之战迎来历史性的时刻,万源、宣汉两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达州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获悉这一消息,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舟山市帮扶工作组干部们感触良多。
“初到时,达州正向深度贫困发起攻坚,贫瘠的大山与当地贫困群众渴望挣脱贫困的愿望令我们动容。正是大春季节,高山上的梯田里灌满了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倒映着蓝天白云。这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背后是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很低的人均收入。深度贫困像绵延的大山,横亘在这里多少代人面前。”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工作组达州片区片长、达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杨松说,“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拼尽全力,与达州人民一起搬掉贫困这座大山。”
两年多的时光,怀着深厚感情投身达州脱贫攻坚事业,杨松和他的战友们奔走于山海之间,用艰苦奋斗定义时间,与达州干部群众一道,向困扰千年的深度贫困发起攻坚。
虽然达州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但在舟山市帮扶工作组干部们眼中,东西部扶贫协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创新突破、不能固步自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地区也不能落下。
未来,两地将努力克服疫情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两地深度合作。达州与舟山将加强对接,在商贸物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认真谋划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机制,全力确保宣汉县、万源市在精准扶贫中扶得起、站得稳。
迎接时代挑战,不负人民托付,舟山、达州将共同携手迈向美好生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