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依法治市,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深化“法律七进”,突出“五紧扣、五着力”,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公民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日渐浓厚。
体制机制抓保障
推进普法工作常态化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普法责任。全市坚持以《达州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为导向,组织专项视察和专题听取汇报,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动参加与之相关的重大活动,厘清重点单位普法责任清单和工作任务,推动各级各部门“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
健全监督考核,落实保障机制。“七五”普法工作与中心工作被纳入各地各部门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依法治市单项考核内容。据统计,全市组建普法讲师团8个,普法小分队315支、法治文艺轻骑兵113支,普法志愿者8000余人,法律明白人1.25万余人,开展普法队伍业务培训1200余场次。
重点对象抓精准
增强普法工作实效性
扭住公务员“关键少数”,突出青少年重要群体。严格执行会前学法制度,推动第一责任人带头讲法治课;同时,建立起公职人员法治档案和年度考法述法制度,档案成为干部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七五“普法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机关累计会前学法1.3万余次,开展机关学法用法考(测)试520余次3.4万余人(次),连续五年每周给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发送普法短信270余万条。
此外,统筹实施法律进机关、学校、企业、单位“五个一”、乡村“八个一”、社区“六个一”和寺观教堂“三个一”工程,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全市中心校以上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达100%,“民法宣传进校园”“宪法法律进高校”等活动,以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教育说课大赛、“模拟法庭”等方式,有效引导全市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其中,小学生“一讲二玩三熏陶”法治宣传教育方法已见成效,同时,将禁毒教育和青少年犯罪预防作为重点,打造“法律进学校”示范点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36个。
抓住村居民绝大多数。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每个村(社区)确定一名公共法律服务联络员。创新开办“乡村普法之声”广播栏目,利用“村村响”广播,每天在固定时段播放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变“小广播”为“学法课堂”,在全国首创建立异地法律援助工作指导站,统筹省外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加强外出务工人群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保障。
法治文化抓长远
提升普法工作渗透力
强化阵地支撑,繁荣作品创演。为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法治引导,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和载体建设,建成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7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49个,村居法治宣传栏(橱窗)4292个,并利用公交车载显示屏、公共场所电子屏等有效载体,滚动播放和宣传法治内容4.3万余条次,利用辖区监狱、戒毒所、社区矫正中心、工读学校等资源建立法治教育基地20个。
积极组织本土文化工作者、作家、民间艺术家创作展现达州地域特色和巴渠风采的法治文化作品并予以推广。5年来,全市创作法治文艺精品节目330余个,10个作品获评全省法治文艺作品优秀奖,开展法治文艺巡演3000余场次;拍摄法治微电影、微视频120余部;编写普法读物30余本,印发20余万册。组织创作的情景音乐快板《巴蜀盛开法治花》作为2017年全省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唯一文艺节目参演。
加强理论研究。依托各级法学会、高等院校等机构,积极开展重大法治课题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运用。全市共申报、开展国家、省级、市级法治理论科研课题40余个。《推行贫困村法律顾问制度的达州实践》等入选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达州探索的“315”群众工作法、财政因素分配法、“喇叭普法、山头普法”等经验。
示范引领抓创建
提高普法工作融合度
大力推进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为营造规范有序、公正诚信、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我市健全了重大决策咨询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了各级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创新实行“大顾问、大服务”共享工作体制,在全省率先编制并印发《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摘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法律知识五十问》等普法宣传资料,为疫情防控提供法律支撑。疫情期间,全市累计发放疫情防控法治宣传资料10万余份,推送疫情防控相关信息7630余条,编发疫情防控普法短信11万余条。
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创建,坚持“法德”同行。“七五”普法以来,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法治示范县(市、区)2个,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个;省级法治示范区2个,省级学法用法示范机关6个,省级法治示范乡镇3个,省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法律七进”示范点6个;命名市级示范创建单位184个。坚持把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紧密结合,推动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其中,宣汉县创新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三项”教育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全省2018年依法治省工作要点。
亮点特色抓品牌
加大普法工作影响力
打造“一村一法律顾问”品牌。结合脱贫攻坚,开展“助力精准脱贫·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组织全市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全市所有贫困村和2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村免费提供法律意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五项服务”,得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司法部等各级领导的调研视察和批示肯定。
打造“订单式”普法品牌。以普法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式”普法,面向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收集普法订单,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各地各部门开展法治讲座。2020年6月至今,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订单式”普法集中开展民法典学习195场次。
打造“以案说法”品牌。市检察院开设电视专栏,每周一期检察官电视“以案释法”;市公安局通过报刊、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以案说法”;市司法局连续5年在电台、报刊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定期开展“以案说法”,目前已播出电台节目240期,刊登普法案例720篇;各级媒体主动承担媒体公益普法责任,现有普法专题栏目(节目)30余个,实现电视有影像、报纸有专栏、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文章、手机有信息。
打造“互联网+普法”品牌。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全市建立专门普法微博、微信32个,每周运用漫画说法、以案说法、权威解读等多种形式定期发布法治资讯130余条。
下一步,全市将认真总结“七五”普法工作的成熟经验做法,全面系统深入抓好“八五”普法谋划,健全普法长效机制、强化基层依法治理、创新普法工作举措,切实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我市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达州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强力法治保障。(魏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