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达9.9亿元、同比增长65%,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7109.8万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
一是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达州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达州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方案》《达州市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支持高层次人才在达创新创业八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加大R&D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券”后补助机制,拟于近期印发《达州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二是“以升促建”助推园区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以升促建”。达州经开区升级转型高新区以来,园区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全省省级高新区考核评价中综合排名第6位,其中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单项排名第1位。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年预计达到400亿元。全年新培育高企33家,总数将达到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65家。前三季度,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2%,工资总额同比增长8.3%。
四是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组织实施省、市级科技扶贫项目126项,投入财政资金5535万元。开通“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7个,整合市县两级农业专家1697名,组建包括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专家、科技特派员在内的信息员队伍6916名,实时在线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生产技术难题。设立乡村振兴科技计划专项,重点支持“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
五是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3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29家。
六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进川东北、渝东北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万达开三地科技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达州市-四川大学战略合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促成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与浙江省舟山市科技局签订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清华i-space达州高新区飞地孵化器顺利揭牌。
七是务实推进两院院士四川行达州活动。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郑绵平院士团队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宣汉深层锂钾资源研究实验室,为达州锂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万源市与庞国芳院士团队就深入挖掘富硒农产品品牌价值达成合作共识。兆纪光电与北京工业大学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智勇教授团队合作共建“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八是引智借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在达外国专家服务工作,全市可聘请外国人的用人单位39家,在达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的27人。换届组建第七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市外专家人数占比提高至40%,特聘请国内高层次、高水平知名专家担任高级顾问,其中院士3名,为推动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