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处理不规范”被列入2020年达州市中心城区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也一直备受市民关注。随着整治工作进入攻坚收官阶段,市城管执法局抓铁留痕,坚持做好死角清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三道题”,答好农村垃圾治理“收官卷”,确保高质量打赢整治攻坚战。
12月8日,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自专项整治启动以来,中心城区乡镇共建成投用垃圾池326个,新增垃圾桶18988个、各类垃圾转运车220余辆、压缩式垃圾车2台,清运积存垃圾78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620余处,村级清扫保洁队伍覆盖率100%,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基本建成。
关注难点,答好“卫生死角”考题
“要啃就先啃硬骨头!整治之初,我们就把多年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和卫生死角作为顽疾问题,组织专班督促各乡镇加大整治力度,建立问题、措施、责任‘三张清单’,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为契机,在梳理统计各类卫生死角基础上,督促中心城区各乡镇迅速打响存量垃圾“歼灭战”。
整治行动中,各乡镇以房前屋后、道路沿线、河道沟渠和田间地头等为重点区域,组织村组干部群众、结对帮扶单位对积存垃圾、漂浮垃圾开展集中清理。高新区幺塘乡、通川区蒲家镇建立定期“回头看”机制,对已整治点位明确专人专责,每月开展一次全面摸排,严防问题反弹。目前,城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率超过94%。
聚焦重点,答好“设施建设”考题
农村垃圾问题整治,补齐设施短板首当其冲。“我们原来的垃圾设施欠账太多了,全村就只有3个垃圾桶,平常又没有人来清理,问题大得很。”达川区米城乡保洁人员李大哥说起以往的垃圾设施直摇头,他说:“今年农村垃圾整治能够有这样的变化,和乡上加大经费投入,增设垃圾池、垃圾桶、垃圾车等基础设施不无关系。”记者走访中,大部分基层干部也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的投入,整治工作将无从谈起。
“绿色环保、功能齐全、整洁干净的垃圾清运清扫设施,犹如贯穿整治工作的一条线,提高了整治效率,也为后续农村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奠定了基础。”高新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为确保农村垃圾清扫有序、清运及时,建立长效常态机制,通川区每年投入清扫保洁经费2000万元、垃圾转运费888万元,达川区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经费5000万元,真正做到“垃圾有人扫、有人运、有人管”。
紧盯热点,答好“垃圾分类”考题
“为使农村垃圾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和分类,我们结合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重点,一方面抓好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抓好变废为宝的分类处置。”市城管执法局市容环卫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通川区积极抓好宣传先行,各村组通过院坝会、宣传车、广播、微信开展垃圾分类常态化宣传,村委干部主动走进农户家中,发放垃圾分类、日常习惯养成的宣传手册,持续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整治行动,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城区各乡镇累计开展宣传活动34次,发放宣传材料24000余份。
12月6日,在高新区斌郎街道桥坝社区,记者看到崭新的垃圾池中均放置了一组“蓝绿灰红”四色垃圾桶,分别用于收集可回收、厨余、其他及有害垃圾。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以农户为单位,鼓励大家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村民集中居住点周边的住户,由保洁员负责收集清运;距离较远的住户,相邻几户可自由组合,轮流收集运送至垃圾池。保洁员每天定时将瓜果皮、草木、灰土等可腐烂降解的袋装垃圾分拣出来,运送到田间地头,就地沤肥;对纸板、书报、塑料制品、金属器物等可回收垃圾,交再生资源回收站处理,变废为宝,收入用于村上垃圾清运设施维护;对塑料袋、废旧电池等不能降解的有害物品,按照规定统一转运处置。
据了解,中心城区各乡镇已将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处置不规范问题整治纳入常态化工作。通川区将重点区域、重要点位的垃圾清运清扫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公司负责,有效保障了垃圾清运保洁成效;达川区组成垃圾治理专项督查小组,定期对各行政村(社区)进行督查,集中解决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新区采取“一村一档”方式,对各村社垃圾清运清扫进行档案化管理,使垃圾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迹可查。(魏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