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达州市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2日
达州市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2〕69号)要求,顺应新时代体育发展趋势,更加充分、有效和均等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达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助推健康达州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建成体育强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赛事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实现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一)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器材配备,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各县(市、区,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下同)建有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每个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建设1个配置有室内、室外健身设施的健身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全市统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100个以上。支持智慧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2.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开展。构建四级联动、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市级每四年举办一次市运动会、市残疾人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市级机关职工运动会、市老年人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市级每年开展5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各县(市、区)每年开展3种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进万(州)达(州)开(州)云(阳)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到2025年,全市培育3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3.优化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作用,着力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激发活力,构建覆盖城乡、权责明确、政社分开、依法自治、科学发展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
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7万人。推进体卫融合,在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中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等,实施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常态化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
(二)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5.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机制,创新市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合作为辅助、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格局。建立优秀运动员公开选拔制度,完善输送政策,充分调动县(市、区)、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围绕“奥运争光、全运争先、省运争优”目标,建立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综合评估体系。
6.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按照“强基础、固优势、突热点、调弱项”思路,适时调整我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强化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巩固提升曲棍球、武术(散打、套路)、篮球、足球、体操、柔道、艺术体操等优势项目,凸显射箭、花样游泳、拳击等潜优项目,新建羽毛球、轮滑、水上(赛艇、皮划艇)、射击、自行车、跳水等短板项目,探索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建立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发展2—3个竞技项目为支撑,多点外训为补充的工作格局,联合打造我市拳头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布局。大力发展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创新发展模式,积极组队参加四川省“三大球”城市联赛,提升篮球、足球竞技水平,扩大排球参与度。
7.构建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团队建设,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教练员为首要、科医保障为基础的训练体系,打造“训、科、医、教、服”一体化的省级、市级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体能数据库,最大程度提升训练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助力,加快推动训练工作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完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兴奋剂风险防范。健全教练员选拔、培养、引进、激励、保障机制,打造2—3个奥运金牌项目、多个能够在省运会中争金夺银的“金牌教练”群体。
8.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建立各级青少年竞赛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模式,构建以市运会为龙头、市青少年(学生)比赛为主体、校级联赛为基础的竞赛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市田径锦标赛,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省级、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支持各级各类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与体育主管部门联建青少年专项训练基地。
(三)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
9.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体教融合特色学校、市体校训练基地动态管理机制,落实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打通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升学通道,实现竞技体育选材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双赢,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
10.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中考体育改革为契机,把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工作目标,开齐开足体育课。全面推行“双减”政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支持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组织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可以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11.强化运动技能培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全面开展“亿万阳光体育运动”和“奔跑吧少年”活动,强化身体素质培养,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展曲棍球(软式曲棍球)、射击、柔道、跆拳道、自行车等新兴特色运动项目,因地制宜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12.强化体育师资。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积极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鼓励各县(市、区)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推进学校体育锻炼和专业化训练相结合,落实运动健康理念,指导学生了解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文化、运动科学、运动技能。
(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3.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一区一地”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以通川区、达川区、开江县、达州高新区和达州东部经开区为主,立足城市运动公园、体育中心,充分发挥达州主城区“主核”作用,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以万源市、宣汉县为主,依托巴山大峡谷、八台山、龙潭河,重点发展冰雪、山地、水上运动,发展大巴山山地冰雪运动旅游区;以大竹县、渠县为主,依托大竹体育制造园区、渠县体育服装制造园区,打造四川体育制造业发展高地。
14.着力做强体育服务业。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普及冰雪运动,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富有达州特色的冰雪运动,推进冰雪运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户外旅游产品,加快建设达州特色的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创建万(州)达(州)开(州)国际户外运动基地。支持竞赛表演业发展,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提升服务质量。
15.补齐体育制造业短板。建立完善体育制造业领域“小升规”企业重点培育库。加大孵化培育力度。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打造具有达州地域特色的系列赛事自主品牌,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慧体育等产业,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体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建设大竹体育制造园区、渠县体育服装制造园区。
16.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持续举办体育消费季活动,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完善体育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坚持依法治彩,深化责任彩票建设和风险防控,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培育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巴山大峡谷申报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城市运动公园、渔人部落、欢喜坪为主的大巴山山地运动精品线路,举行大巴山(巴山云顶、八台山)冰雪旅游节等精品赛事,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全面弘扬地域体育文化。
17.挖掘体育文化。挖掘弘扬优秀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以余门拳和法门武术为代表的达州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开展板凳龙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支持各地按规定举办传统体育节庆活动。
18.搭建体育交流平台。深化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体育交流合作,推动万达开云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力打造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与南充市、浙江省舟山市的体育交流合作。积极申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通过赛事促进全域性旅游发展,促进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体育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县(市、区)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务实举措,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将体育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培养战略和实施计划,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科医人员薪酬制度、培养体系和奖励政策。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定期督促检查。
(三)全面深化改革。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等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加强社会体育组织自身建设,推动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提升科学化运行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加快建立开放多元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四)强化科技支持。创新体育科研机制,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加强体育科技攻关、科技服务,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促进全市体育发展现代化、智慧化、便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