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 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达市府办〔2011〕9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通知》(川办发〔20109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全市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意义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市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迅速,青少年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和省输送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受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短缺,体育专项经费不足,设施设备和条件较差,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及质量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从近年体质监测数据看,虽然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有所提高,但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连续下降,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此,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使全市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健康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

3-5年的时间,使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一)不断改善体育卫生设施。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四川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2015年前,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配足学校体育卫生场地器材设施。

(二)切实提高师资水平。按照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需要,2015年底前配齐配足体育教师。2013年底前完成对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分层次全员培训,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一轮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

(三)依法保证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体育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时,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四)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2013年,各级政府普遍完善体育卫生管理体系,并依据现有条件逐步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五)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制度。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竞赛和场地器材维修使用等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与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估督导制度。

三、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措施

(一)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学形式,重点加强身体素质和体能练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在2012年以前必须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时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

(二)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措施并抓好落实。要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参加丰富多彩的达标争先活动,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不少于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学校必须安排1节体育活动课。学校每天要组织寄宿制学生参加早操。

(三)坚持举办运动会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参赛学校达80%以上,组织开展2个以上(项目)的学生体育竞赛。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要坚持召开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因地制宜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掀起校园健身活动热潮,形成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四)认真开展军训活动。认真落实川府函〔2007258号文件精神,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将学生军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丰富军训内容,建好少年军校,充分发挥军训在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五)改革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充分发挥体育考试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的导向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考试科目分值以不低于4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分。进一步完善高考和中考体育尖子生加分考核、选拔等政策和制度,以鼓励更多的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六)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要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学生不少于8小时。

(七)加强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逐步解决我市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过多的问题。各地招聘教师时,要有针对性地招聘体育教师,保证在2015年前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各县、市、区要制定本地体育教师每三年一轮的培训计划,并报市教育局备案。按规定、有计划地逐步配备学校校医或保健教师。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校医或保健教师的权益,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八)加大学校体育卫生设施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政策要求,加大对学校体育卫生的投入,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按照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配足体育卫生设施设备,重点解决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标准较低的问题,在规划新建和改建学校时,要充分考虑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县、市、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九)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继续大力推行、深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测试报告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要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奖学金等的重要条件,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才能参加评选。把学校体育工作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十)创新学校课余训练机制。大力推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创新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拓展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途径。创建特色体育学校,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中学试办市、县级运动队。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俱乐部,组织和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十一)统筹整合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各级政府要推动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重点扶持体育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配备,在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尽快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件。各有关部门要保证公共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体育活动场地向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或只收取基本费用。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十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重视学生营养和人身安全。要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重视传染病防控和饮食饮水安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学生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完善学生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工作制度,对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校方责任险制度。

四、努力完善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文明办、编办、财政、体育、卫生和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本区域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各项活动的开展,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专项督导,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三)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社会环境。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倡导健康第一理念,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要与家庭、社区加强沟通和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要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积极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氛围,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

 

 

 

 

○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