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2007年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意见

达市府发〔2007〕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部门:

近年来,我市先后遭受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袭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2007年自然灾害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增强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一)进一步认识做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近年来,由于我市气候变化幅度较大,打破了规律性天气变化过程,导致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加剧发生,自然灾害呈现出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损失重的特点,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特大洪灾和2006年特大干旱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市110多亿元的巨大直接经济损失,给全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给全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各级各地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做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认识到做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二切实加强对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增强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把救灾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备不懈、临灾不乱,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推动全市防灾救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为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和实现三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制订完善防灾救灾减灾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制订和完善救灾应急预案。要按照《达州市自然灾害救灾总体应急预案(试行)》(达市府办〔200724号)的要求,抓好一案三制(即通过编制预案建立灾害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灾种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不同灾害种类,制定出专业和部门救灾应急预案,对响应等级、职责分工、组织指挥、力量部署、处置程序、人员救助和物资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并根据灾害发生前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救灾应急预案,重点突出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救灾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抓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和演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自然灾害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保障预案的制订、发布、宣传和演练工作,要选择时机组织开展3—5次专业和综合性的灾害应急演习演练,让各项应急预案在灾害演练中得到检验和落实,增强应急预案的快速反应和实用效果,不断推进救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分级响应、分级处置和分级管理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要坚持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三级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灾害应急管理职责,强化县(市、区)、乡人民政府先期应急处置的主体责任。建立以属地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各地各部门共同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工作责任体系,促进救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灾害预测预警工作,确保信息准确畅通

(一)准确把握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趋势,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据分析预测:2007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异常冷暖的可能性较小;北部有春旱发生,全市大部分别有25天左右的初夏干旱和伏旱天气;汛期总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大部地区有中等强度洪涝,局部地区有秋涝;由于连续两年的特大暴雨和特大旱灾致使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稻瘟病、水稻螟虫、玉米钻心虫等农业重大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高火险天气因素增多,森林防火形势艰巨。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不动摇,做到警钟长鸣,有备无患,常抓不懈。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措施。要根据2007年自然灾害趋势分析预测,准确把握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趋势,认真总结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经验,充分做好可能发生大灾的准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防灾救灾减灾应对措施和办法。

(三)坚持六长会商制度。各级救灾部门要注意把握时机,组织召开好六长会商灾情工作,特别是在重要时段要及时召开六长会商会,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灾种开展经常性的灾情会商,气象、水利、水文、国土、地震等部门要坚持做好灾害的长期、短期和临灾状态下的预测预报,为及时会商灾害趋势分析预测和重大自然灾害的防灾救灾减灾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及时制定新措施,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增强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传递的渠道、时限、范围和程序,及时做好灾情信息报送工作。各县(市、区)要在乡(镇)设立自然灾害信息联络员,确保灾害信息传递及时,畅通无阻。规范灾害信息报告和救灾指令发布程序,完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核查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特大灾情,必须在2小时内分别向分管领导和救灾办、应急办报送灾情信息,原则上不得越级报告。凡向省上相关部门汇报的重大灾情数据,一律以市防灾救灾减灾办提供的数据为准。

(五)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切实做好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险情、雹情、旱情、森林火情、有害生物灾情、震情的监测预报工作。水利、国土、林业、水文、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地震等灾害的监测巡查,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河堤段、病险水库和有隐患的水库进行安全检查和整治,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和险情。气象、水文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水文的发展趋势,为防汛、抗旱以及会商决策提供准确、科学、及时的基础资料,并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六)建立自然灾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按照立足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条块结合、资源整合的总体要求,着手建立达州市防灾减灾综合信息网管理平台,主要综合气象、防汛、水文、国土、林业、地震等部门信息,推进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的灾前预防效果和抗灾减灾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逐步实现灾害管理信息化,增强防灾救灾综合管理能力。

四、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市、县(市、区)救灾办要进一步发挥对自然灾害指导、组织和协调职能,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积极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灾协调机制,提高部门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形成我市防灾救灾减灾应急体系。特别是市防灾救灾减灾中心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市防灾救灾减灾办的工作,主动、及时提供灾情预测预报信息和业务工作信息。

(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把政府管理与全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方参与、军民结合的救灾工作应急联动机制。要积极建立驻达部队参加抢险救援联系协调机制以及110119120等应急力量的协调联系机制,充分发挥驻达部队、武警、预备役民兵在应急抢险工作中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全面提高我市应急救援能力。

(三)加强应急值班制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节假日专人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及时收集、传递和处理灾害信息,确保灾情发生后信息畅通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高效快捷地开展。

(四)加强应急抗灾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地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要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快速疏散和安全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闻灾而动,服从安排,听从指挥,迅速赶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灾区抗灾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发动和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志愿者队伍和群团组织在救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工程和技术防灾减灾措施,全面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一)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增强蓄、引、提水的能力,恢复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兴建一批山平塘、堰等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在年年干旱的人畜饮水困难地区,要搞好3—5年规划,多修塘、堰、井、提灌站等工程。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窖,平坝浅丘要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微型蓄水池,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同时发动群众多种树木涵养水源。

(二)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与整治。抓好山平塘、病险水库的整治维修以及现有工程的渠系配套防渗,扎实做好塘、堰、库的清淤工作,特别是病险水库要在主汛期前及时维修和治理。要切实抓好工程建设有阻碍河道泄洪的检查,特别是险工险段要加强排查、维修和治理,提出防范措施和制订应急预案。要注意工程建设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对这些工程要一处一处的排查和清理,做到河道泄洪对建筑物及人民生命财产无任何影响。

(三)依靠科技防灾减灾。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早制旱,大春水稻、玉米要选用早、中熟品种,做到早播早育早栽,做到早育苗、早栽插,提早成熟期,在一定程度上可躲过旱灾。要大推提早增产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水稻强化栽培、玉米肥团盖膜育苗、地膜移栽等行之有效的技术。及早改革耕作制度,规范小春旱地改制,留足留好预留行,实行轮作套种,采取苕(豆、菜)、玉等带状轮作,为大春早播早栽留好茬口。

六、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

(一)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切实抓好应急通信、抢险救援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救灾物资、救灾资金、紧急避难场所、技术储备等保障措施的落实,明确各类防灾救灾抢险物资的储备、调运、发放等制度,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救灾物资能及时调运到位,各种应急安置和救助措施能及时到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及时安排妥当。

(二)主动做好灾民救助工作。要千方百计保证灾民基本生活需要,在灾后要立即为灾区群众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药品等必备救灾物资,切实解决好灾民基本生活问题,特别是民政部门要抓好山区贫困地区的救济扶贫工作,切实做好城镇和农村弱势群众、困难群众的灾后救助。

(三)积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要强化责任、明确时限,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修复灾区交通、通信、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及时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要及时制定农业生产减灾增收措施,大力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抓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的灾后恢复重建,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弥补灾害损失,尽快恢复灾区工农业生产。要及时帮助受灾学校修复灾后损毁的设备设施,救助因灾致贫学生和帮扶灾区困难学生,确保大中小学生不因灾辍学和因贫退学。

(四)及时抓好后期处置工作。认真做好灾区疫病防治、社会治安、物资供应、物价平抑等工作,确保灾区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同时要认真做好应急处置中的救助、社会捐赠、司法救助、心理援助、保险理赔、灾害调查等后期处置工作。卫生、畜牧、防疫等部门要在灾区巡回监测,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类疫情,做到及时防疫和快速扑灭。对灾区生活用水要严格实行先消毒后使用,对人、畜排泄物实行集中消毒再排放。要快速派遣巡诊医疗小分队,做好灾区群众常见疾病的医疗救治,防止各类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加强灾区消毒工作,对灾区周边环境定期开展消毒,确保灾后无疫病发生。

七、加强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展百乡千村万户自然灾害科普宣教活动。在全市开展百乡千村万户自然灾害宣传教育活动,选择重点乡(镇)、村、社,根据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有针对地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灾、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村群众防灾避险和临灾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社区、学校、企业等活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综合减灾宣传氛围。

(二)开展灾害应急处置培训。根据不同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害应急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将灾害应急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切实做好灾害应急知识的学校教育、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和志愿者培训工作,广播、电视、报刊、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版)经常性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避让以及自救等知识(常识),提高全市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防灾救灾减灾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抓好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要抓好防汛抢险、抗旱服务、地质灾害抢险、森林火灾扑救、防雹增雨、有害生物防治、民政救助、地震救援以及市政、交通、卫生、公安、通信等应急救援综合(专业)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要制定重大、特别重大灾害应急先期处置方案、处置队伍、后续增援队伍和协同处置队伍的组织保障等预案,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抢险队伍能迅速集结和快速抢险救援。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抓住全市干部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时机,切实加强各级救灾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各级救灾战线干部一定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做到亲民、为民、爱民,深入灾区,深入群众,想灾区群众所想,急灾区群众所急,多谋为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全力做好防灾救灾减灾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为推进全市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