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达州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 发展规划》的通知

达市府办〔2012〕8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达州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920 

 

 

​ 

 

 

 

 

达州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录

 

第一章  规划基础5

第一节  十一五简要回顾5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9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0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13

第五节  推动重点产业招商13

第六节  打造开放经济和产业承接载体15

第七节  大力开展投资促进工作16

第八节  强化要素支撑19

 

第四章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

第九节  全面实施融入重庆战略20

第十节  深化秦巴区域经贸合作21

第十一节  整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1

第十二节  加强与港澳台、日韩合作交流22

第五章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22

第十三节  提升对外贸易基础22

第十四节  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24

 

第六章  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25

第十五节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25

第十六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25

第十七节  提高利用国外贷款项目质量26

 

第七章  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26

第十八节  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26

第十九节  稳定拓展对外劳务市场27

第二十节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27

 

第八章  保障措施28

第二十一节  营造优良开放发展环境28

第二十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28

第二十三节  加强目标管理29

第二十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9

 

 

 


 

达州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达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黄金机遇期。为进一步提升达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达州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

 

第一节  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达州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五年。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大力实施大开放促大发展战略,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吸引境内外资金,全市对外开放合作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一)到位资金迅猛增长,经济贡献度逐步提升2006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000个,完成引进实际到位资金866.23亿元。2010年,引进国内市外实际到位资金274.98亿元,占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1%,一、二、三产业到位资金比例为253。新引进登记注册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10个,投资总额2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个,投资总额46亿元;第二产业43个,投资总额138.51亿元;第三产业55个,投资总额95.49亿元。到位资金和引资项目的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实施了工业强市商贸兴市战略。

(二)招大引强显著突破,开放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中石油、中石化、国电集团、美国雪佛龙、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等世界500强,中铁二局、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集团、贵州瓮福、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深能源、顺鑫农业等国内500强和知名上市公司相继落户达州。全市已落户世界5007和国内500强企业8,上市公司30余家,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家,其中合资企业3家,独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总额累计达34686万美元,注册资本累计达15812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累计达1461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金额累计达6852万美元。

(三)产业招商强力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一是加快打造新兴特色产业。成功引进齐鲁石化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项目,瓮福磷硫化工基地、香港玖源40万吨合成氨/75万吨尿素/4万吨三聚氰胺项目,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川投集团2×35KW天然气发电等项目。产业区的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硫化工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集群在短短四年多时间里已具雏形。二是加快提升了传统优势产业。全市冶金、建材、电力、食品、饮料、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成功改造。在冶金行业,达钢集团通过以企引商,成功引进宝钢集团,加快了其主业从冶金向化工延伸的步伐;在建材行业,成功引进海螺、华新等国内水泥巨头,建设安徽海螺2×5000T/日、湖北华新2×4000T/日、2×2500T/日项目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逐渐取代传统水泥生产项目。三是加快发展了现代服务业。沃尔玛、家乐福、国美、苏宁、新世纪百货等国际国内商贸巨头落户达州,加快了全市商贸流通发展,提升了达州的城市品位。成功引进江苏中青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中青国际家居建材市场项目、成都申蓉汽车公司建设汽车4S店项目、四川科伦医药公司建设医药市场项目落户达县杨柳工业配套园区,优化了达州市场结构。四是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铁二局、核工业西南建设集团、重庆勇智公司等建设产业区道路管网项目,以色列凯丹国际水务集团建设给排水项目,北京润发投资公司建设天然气管网项目,贵州瓮福集团建设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

(四)区域交流不断深入,开放合作空间明显拓宽。一是区域文化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参加了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重庆经济协作区、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举办了中国西部(四川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恳谈会、中国能源化工高峰论坛、全国硫化工科技论坛暨产业推进会、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第22届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第二届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二是融入重庆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重庆到位资金350亿元。20105月,在重庆举办投资促进项目推介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个,投资合作项目42个,投资总额达107.48亿元,掀起了达州融入重庆新高潮,有力促进了全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大大提高了达州对外知名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三外工作发展迅速。一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全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实现29312万美元,比十五增长673.8%。外经贸队伍规模壮大,全市现有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135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5家,外贸企业出口市场(地区)达到20余个,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大,出口市场正逐渐实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质量、档次持续提高。二是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实际利用外资6852万美元,比十五增长2.2倍,外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三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全市十一五累计对外劳务输出5500余人/次,劳务市场涉及日本、韩国、阿联酋、新加坡、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家及地区。劳务合作领域由建筑行业扩大到制衣、针织、纺织、玩具、机械电子、酒店服务等多个行业,外派劳务人员结构从传统的普通体力型劳务向技术骨干劳务、管理型的智力劳务输出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对外开放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利用外资规模小、渠道少。外资项目中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少,跨国公司来达直接投资不足。二是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园区还处于由要素导向的粗放型向由价值导向的集约型转变阶段,招商引资项目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土地、资源、政策等要素依赖较为突出。招商引资项目中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少,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形成大集群的带动示范作用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弱。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运行状况欠佳。全市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家,但十一五末投入运行的企业仅9家。四是园区发展规划不明晰。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影响了产业招商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开放型经济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开放环境明显优化。我国将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国家和省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步伐明显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都为达州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经济基础促进开放。全市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基础更加雄厚,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发展潜力将陆续释放。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仍然存在,经济竞争将日益激烈,经济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全市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引进上不进则退。此外,达州对外开放不足、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等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形势,趋利避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将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实施开放合作四向战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实施项目带动,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集聚发展为目标,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全力打造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和条件,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加快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为达州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有效承接,集聚发展。全面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坚持产业承接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相结合。承接产业既要符合国家政策,更要符合市县发展实际,要认真研判市县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定位及规划,找准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的切入点,加快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避免市县或区域间同质化和无序竞争,加快打造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2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使用规划、政策等手段,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挥推动产业承接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开发性经济可持续发展。

3坚持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结合起来,把开放合作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夯实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引智引技,加快成果转化速度,积极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4坚持内外结合,拓展空间。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市内交流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实现对内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具活力,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推动达州在建设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中走在前列。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在推动达州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三化同步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际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总额力争突破2000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累计超过8亿美元,力争在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外经领域实现新突破。新引进10家中国或世界500强公司落户达州。

——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年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

——开放平台集聚效应增强,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建成8个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工业园,其中: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3个省级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园。

 

第三章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第五节  推动重点产业招商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招大引强与延链引进相结合、资源型招商与价值型招商相结合,依托资源、市场、区位、要素成本等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源换产业,以承接促发展。根据全市产业规划布局,有序承接和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加快达州经济发展由资源推动向资本、技术推动转变。


专栏1  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化工产业。以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盐卤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集群配套项目,打造和发展天然气化工及与天然气协同发展的磷硫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盐卤、氟硅化工等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汽车及机械电子产业。大力发展乘用车、专用车和LNG汽车产业,重点引进和实施汽车整车及发动机项目、清洁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品项目等;大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以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壮大达州五金机械和通用电器行业;加快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提高汽车和摩托车配套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电子产品,建成川东北汽摩配套和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高端工模具产业。以汽车、家电工模具、智能工具等为主攻方向,加强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引进,积极发展高端工模具产业。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突破口,重点引进特种有机硅、氟单体、高性能膜材料、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等项目;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开发含钒钢、钒钛合金等材料高端产品。大力开发生物质直接燃烧固化、沼气等生物质发电项目。

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重点发展中药资源、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现代中药新品种深度系列开发。

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突破性开发生猪、黄牛、旧院黑鸡、白鹅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入驻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马踏洞新区,集聚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发展现代物流;引进国内外新型业态和品牌商业企业,精心打造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增强核心商圈的集聚与辐射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及其他旅游;大力引进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在达州设立分行和分支机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参股或组建地方性金融业机构;推动优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投资达州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着力推进技术研发机构、产品检测平台和咨询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文化职教和体育产业。引进知名企业培育达州文化市场,提升文化创意,加快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建设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培育多层次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把握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体育生产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发展趋势,吸引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相关配套企业来达州建设中国西部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专栏2  承接产业转移主攻地区

珠三角地区:重点承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电子信息、家具、高端工模具、文化等产业。

长三角地区:重点承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文化、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等产业。

闽东南地区:重点承接福州、厦门、泉州、晋江等地的体育鞋服、高端工模具等产业。

成渝地区:重点承接成都、重庆等地的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港澳台地区:重点承接台湾、香港等地的化工、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第六节  打造开放经济和产业承接载体

 

结合达州一心三带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特点,优化承接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用好国家支持扩区、调位、新设的政策,支持达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继续通过政府扶持、园区融资、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解决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加快道路、水、电、气、通信、管网建设进度,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为转移工业企业落地建设搭建有效平台。鼓励大竹县、渠县园区建设成为达州集群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专栏3  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布局

按照一园一主业、县县有特色的原则,优化全市产业发展布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引导优势企业、关联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四川达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天然气能源化工及协同产业,积极发展机电等产业。

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通川区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医药、食品饮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

渠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大竹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积极发展轻纺业。

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智能工具产业,发展汽摩配套产业。

万源市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材产业。

达州普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制造业,发展铁合金产业。

达州市临港工业园: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生物保健品、生物新材料),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

 

第七节  大力开展投资促进工作

 

(一)创新投资促进方式。继续认真组织参加西博会、渝洽会、厦洽会、西洽会、珠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多形式推介招商项目,广泛捕捉投资信息,深入开展项目对接,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围绕长三角、珠三角、重庆、成都等重点区域,开展企业拜访和项目对接等前期工作,积极举办产业专题招商活动;精心组织市领导带队的小分队招商活动,每年动态收集30个在谈和有合作意向的项目,全市成立能源化工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及电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招商小分队,制定市县联动的小分队投资促进计划,开展多批次的主动登门促进活动;每年借助三至五家已引进龙头外来投资企业作为平台开展以商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已入驻企业的宣传推介作用,增强引来一个,落户一批的投资促进候鸟效应。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投资促进分局工作机制,强化投资促进分局驻点招商实效。

(二)继续夯实投资促进基础工作。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加强全市重点承接产业的研判,深化重点目标企业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健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储备库,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增强项目吸引力。建设和完善达州招商引资网站,及时发布投资促进信息,并编制重点产业投资指南。根据各地园区的产业定位、园区现状、承接产业的条件和能力进行归类,编制《园区投资手册》。每年要发布全市年度投资促进报告,以详实的数据、真实的案例和专业的分析,介绍本年度全市投资促进成果、特点和第二年工作展望继续完善招商引资客户库,针对目标企业主动发出投资合作意向函,与有实力、有意愿的投资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锲而不舍地推出达州项目,开展项目洽谈,不断增强投资促进实效。

(三)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长效机制。一是健全招商引资项目收集包装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推荐项目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达州重点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动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升企业主导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推荐重点招商项目。二是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市县全力实现投资信息共同享用,招商项目共同推介,促进平台共同搭建,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外来企业共同服务。市县投资促进(招商引资)系统,可在不占编制和职数的情况下,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互派干部,相互挂职、互用资源和平台,全力营造市县无缝化投资促进联动格局;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相互沟通,联合预审项目,提高项目成功率;要加大投资信息和招商项目的通报工作,联合开展项目促进活动,加强重大项目的部门协调,共同促进项目合作实施进程;要加强与外来投资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外来投资企业协会,落实外来投资企业联络员,定期上门走访重点外来投资企业,搭建集群引进、配套引进平台,调动外来投资企业参与达州投资促进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招商项目统筹促进机制。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统筹推进和协调会审机制,统筹协调重大招商项目区域布局、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及推进落实等重大问题,通过产业规划引导、投资需求市场化对接、生产要素差异化配置和优惠政策倾斜支持,有效避免招商引资区域内恶性竞争,优化产业布局。四是落实和完善投资软环境评议制度。每半年组织外来投资企业对全市三十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开展评议工作,评议结果纳入市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并在全市通报,每半年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布一次评议结果。五是完善飞地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流转和区域间利益协商及分享机制,鼓励项目流转地和落户地之间,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模式,共同开发项目。


第八节  强化要素支撑

 

(一)保障项目用地。开设土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报批流程从简从快。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给予安排用地指标。对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主题产业园,吸引关联和配套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价值的项目,可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扶持。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为各类招商项目提供融资保障服务。一是加强间接融资的对接力度,促进信贷有效投放。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做大地方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总量提升,保障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加强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育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与中债增信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加快企业上市培育和直接融资市场培育,大力推动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和市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工作。三是利用各类金融机构保障融资效果。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动员和引导创业投资资本投向符合条件、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转移企业,为转移企业和项目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强化用工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积极为招商企业和劳动者搭建双向选择、洽谈招聘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面向招商企业培养和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和技能劳动者。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和民办技能培训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开设新型专业和短期培训课程,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第四章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第九节  全面实施融入重庆战略

 

通过政府高层定期互访,部门对接洽商,经济组织联系等方式,建立渝达经济合作长效机制。围绕打造两个基地,承接四项产业的合作重点,搭建融入重庆的区域合作平台,拓宽渝达经济合作领域,丰富渝达经济合作形式,提升渝达经济合作水平。鼓励重庆有实力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在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以商招商工作。在大竹县打造承接重庆机电产品工业园,鼓励大竹县重点机电企业通过引进重庆企业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实现全市企业与重庆机电企业的配套和融合。拓宽达州农特产品在渝销售渠道,切实提升达州农特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大巴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重庆旅游投资开发商,将达州打造成为重庆市民避暑休闲首选地。借助渝洽会等优质平台,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投资与产业合作,加快现代产业集聚,构建内陆开放型高地。

 

第十节  深化秦巴区域经贸合作

 

依托达州位于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与周边省(市)合作,积极构建大交通、大物流格局,加强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提升交流合作层次水平,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项目为支撑,以达州秦巴物流园建设为载体,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秦巴地区商流、物流、信息流建设,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推动秦巴区域商贸物流合作,推进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的联合开发,促进优势产业共同发展。

 

第十一节  整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继续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达州招商引资重点区域,充分利用省、市已有平台资源,引进资金、项目、人才,积极推动并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挖掘市县承接优势,与产业输出地省市实行点对点、城对城对接,以联合共建、产业链整体转移等形式重点承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第十二节  加强与港澳台、日韩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港澳特区面向国际市场的优势,推动市内企业与港澳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进港澳的现代商贸、化工、物流、金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强旅游、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投资、融资。抓住台湾地区产业调整并加速向大陆转移的契机,积极主动承接台湾地区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结合达州优势产业,对接日韩企业需求,开展化工、汽车及机械装备配套等产业领域的合作。

 

第五章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第十三节  提升对外贸易基础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出口新的增长点,努力增强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壮大进出口规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达州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抓住新一轮全球优势资源配置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相关政策,做好集群承接产业转移基础工作,发挥产品优势,加快出口品种和出口基地建设,带动全市更多企业和产品出口,扩大出口规模。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优势潜力企业紧密跟进的外贸主体队伍。设立成都海关达州分支机构,切实增强开放合作的服务功能,加快进出口企业通关业务办理,推动外经贸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出口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达州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化工、机电、纺织、食品等出口产业,积极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出口型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着力培育扩大精细化工产品、装备制造产品、纺织服装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园区。以达州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加大外向型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出口企业,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基础。积极培育和支持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向出口型基地发展,促进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化。不断壮大出口主体队伍。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大力促进精细化工、机电、轻纺和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出口企业良性发展,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户,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户,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5户,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企业10户。完善孵化出口企业机制,指导新获权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推动企业间接出口转化为直接出口。鼓励支持外贸流通企业收购、代理达州产品出口业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的引进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型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实施出口基地建设。按照龙头带集群、集群建基地、基地带行业、行业连市场的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纽带,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的出口龙头企业,支持各县(市、区)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5个外向型出口基地,出口基地企业达到30家。

 

专栏4  5各外向型出口基地

综合出口基地1个:达州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出口基地。

专业出口基地4个:大竹机电、轻纺出口基地;渠县机械电子出口基地;通川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开江五金工模具加工出口基地。

 

第十四节  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新兴市场,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全市制造业水平,为扩大出口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全市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引导企业明确目标市场,在巩固北美、欧盟、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南美、中亚、西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支持和鼓励企业赴境外参展、推销、设立销售网点和售后服务中心,以及利用第三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出口业务。

 

第六章  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十五节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积极加强产业引导,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逐步改变全市利用外资粗放模式,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调整全市利用外资结构。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都向外资开放。鼓励境外企业或自然人依托全市各工业园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投资兴办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项目。

 

第十六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加强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密切关注国外大公司、大企业投资和经营动态,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促进活动,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各地、各有关部门分层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编制项目册、并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等方式予以公布。切实加强招商引资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实行重点服务、重点督查,确保项目成功落地。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达州企业改组改造,重点组织全市天然气化工、机械设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企业以小分队形式跟踪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促进利用外资取得实效。鼓励外资企业与市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外资经济与本土经济的融合,有效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掌握和运用核心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

 

第十七节  提高利用国外贷款项目质量

 

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使用国外优惠贷款,提高贷款使用效益。保持国外优惠贷款一定规模,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支持交通能源、城乡基础设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项目。允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借用成本低于国内的国际商业贷款,支持有实力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充分利用国外优惠贷款规则,争取更多的国外贷款资金,减轻公共财政投资的压力,进一步提高项目的质量,缩短项目周期。

 

第七章  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十八节  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申办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对全市获准对外工程承包经营资质的外经企业在境外承包工程的给予重点支持,指导帮助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提升工程承包层次,逐步向投资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运营、后期管理等高端领域延伸,努力向工程总承包、国际投资、带资承包等国际工程承包综合性方式转换。

 

第十九节  稳定拓展对外劳务市场

 

继续发挥达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种养、服务等行业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扩大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为目标,鼓励外经企业在本市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加强劳务培训,积极搭建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大力培育对外劳务经营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办对外劳务经营资质。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树立外派劳务达州品牌。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十节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按照《对外投资国别产业目录》的要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市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发资源,并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鼓励市内品牌企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点等,增强全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全市企业在境外投资办(联办)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收购资源、购买或租赁土地开展种养殖业、设立公司和办事机构的给予积极支持。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节  营造优良开放发展环境

 

(一)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推进政策政务公开及电子政务,继续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务,实施企业帮办一卡通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和完善外来企业服务和投诉中心,为外来企业提供无偿代理服务,统一受理处理外来企业的各种投诉。

(二)营造投资者创业、生活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环境,保证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产业转移企业员工及家属学习、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生活的良好环境

(三)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要运用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多种传媒工具,广泛宣传达州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目标及成果,总结重点外来投资企业发展经验和成绩,营造人人思开放,人人促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二十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应该把扩大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全局工作进行部署。实行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对相关政策亲自研究,对具体难题亲自协调,对重大项目亲自谈判,对重点地区亲自招商,确保抓出成效。

 

第二十三节  加强目标管理

 

(一)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考核权重,把引进优质项目、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小分队招商、投资环境评议、标准厂房建设、推动产业集聚等列入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招商成果认定审核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认定审核办法,确保引进项目资金的真实可靠。

(二)强化督查督办。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和重大投资促进活动中签约的重点项目,坚持部门督办责任制和跟踪落实责任制。在每季度进行的项目推进会上,要重点跟踪检查各目标单位协调和解决招商项目问题的情况,并定期通报。每季度在《达州日报》上通报各目标单位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和投资环境评议结果。

 

第二十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招商新形势,着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一是加强产业知识业务培训。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招商人员进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业务培训,以便招商人员更全面、更准确地向投资者介绍全市产业情况,推介相关重点项目。二是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学习。强化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关注,增强把握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能力,提高对国家投资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敏感度,及时洞察投资活动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三是加强招商业务素质。加强学习,研究谈判技巧和策略,促进招商谈判的成功率。广泛收集商务谈判方面的各类信息,提高招商人员的对外沟通协调和谈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