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

达市府发〔2011〕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达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 

 

 

                      ○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达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推进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编制《达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95.0亿元,比2005年增长58.53%;粮食总产量299.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15%;油料总产量29.3万吨,同比增长17.2%;肉类总产量72万吨,同比增长22.8%。全市农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肉类总产量在全省市州中分别排名第3、第2、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084元,同比增长72.75%,比十一五计划目标高33.65个百分点。

2.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加速推进。按照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要求,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0个,建立各类国家、省级优质基地县累计30个。全市有优质粮油基地215万亩、苎麻50万亩、水果52万亩、中药材29万亩、茶叶22万亩、油橄榄7.8万亩、商品蔬菜3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区8.5万亩,设施农业2.5万亩。建有生猪规模养殖场(户)8700个,家禽规模养殖户4665户,肉牛规模养殖场(户)1171个,肉羊规模养殖场(户)1380个,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达到570个。畜禽规模养殖的比例达48%,比2005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

3.龙头企业提质升速,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家,新增7家;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8家,新增27家。2010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6.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7倍、1.8倍;带动农户面达到5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6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已有25家企业入驻,投资额达10.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2010年底,全市有农民专合组织1844家,比2005年增加443家,其中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6家。专合组织成员16.42万个,带动农户57.8万户,带动农户户均收入55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5.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四川省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30个,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2个。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有效灌面12.63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700万方,解决了103.1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17.4万亩;森林面积达到8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88%,提高了6.05个百分点。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专栏1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05年完成

2010年完成

2010年比2005年增长(%

农业增加值

123亿元

195亿元

58.53

粮食总产量

290.3万吨

299.45万吨

3.15

油料总产量

25万吨

29.3万吨

17.2

肉类总产量

58.63万吨

72万吨

22.8

农民人均纯收入

2943

5084

72.75

畜牧业规模养殖比例

28%

48%

增加20个百分点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

24亿元

65亿元

170

农民专合组织

1401

1844

31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

1.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自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三农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向好。

2.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为现代农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提出在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3.全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基础条件。随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四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基本形成。

(三)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1.现代农业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干部群众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发展现代农业意识淡薄。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全市除苎麻外,其它产业大都布局分散,区域化特征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开发多数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品少。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从事家庭经营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文化程度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4.农业基础仍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5.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突出。现有的农村土地、户籍、经营方式等政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亟待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以农业四区建设为抓手,以农业品牌为牵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把达州建成川东北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畜禽、苎麻、中药材、蔬菜(食用菌)、富硒茶、林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八大产业。着力实施农业“4+8”工程,即突出发展生猪、黄牛、白鹅、旧院黑鸡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2.6%;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90万吨,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78元,年均增长16%。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糯稻(醪糟)、香椿八大特色农产品各建一个核心面积2万亩、连片面积10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个园区要做到集中连片、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风险防御能力较强、增效增收显著。

——建成一批现代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按照畜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建成现代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小区2500个。全市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建成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

——建成一批龙头企业行业旗舰依托“4+8”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使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每个骨干龙头企业都有稳定原料基地。着力把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全国行业旗舰。到2015年,全市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0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上2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上10亿元的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

——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带。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旅游产品。与优势特色农业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带;改造和提升传统农家乐;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村,26家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和农家乐。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

——建成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5个,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达到50个。省以上农业名优品牌数量位居全省各市(州)排名前5名,建成全省农业品牌强市。

专栏2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5年规划

年均增长

农业增加值

214亿元

2.6%

粮食总产量

300万吨

基本稳定

肉类总产量

90万吨

5%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678

16%

科技对农业贡献率

70%

4个百分点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8%

3.5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率

70%

7个百分点

农产品商品率

75%

8个百分点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畜禽、苎麻、中药材、蔬菜(食用菌)、富硒茶、林果和休闲观光农业八大产业,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4+8”工程。

(一)优质粮油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力争全市稳定发展水稻255万亩、玉米135万亩、马铃薯145万亩、油菜籽152万亩,总产分别达到123.7万吨、66.8万吨、39.6万吨和26.5万吨。水稻、玉米重点布局在宣汉、达县、大竹、渠县、开江、万源6个县(市)的优势区,建立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150万亩,在大竹县建立优质糯稻基地20万亩,高蛋白玉米和高淀粉玉米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在万源市白沙镇、宣汉县峰城镇建设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各1500亩,新建优质专用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40万亩。在宣汉、达县、大竹、渠县、开江5个油菜主产县建立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5万亩。

2.加工业发展。改扩建年产5万吨优质精米生产线3条;改扩建年处理3万吨糯米深加工生产线1条;新建年处理5万吨薯类深加工生产线2条;新建年产3000吨微波方便米饭生产线1条;新建年产1万吨菜籽色拉油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生产线。全市粮油规模企业年加工优质稻谷30万吨,专用玉米10万吨,薯类60万吨,油菜籽16万吨。新培育粮油加工市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油脂加工基地布局在通川区和宣汉县;玉米加工基地布局在开江县、大竹县、宣汉;薯类加工基地布局在万源、渠县;大米加工基地布局在达县、通川区、大竹、渠县、宣汉和开江。

3.重点开发技术与产品。主要完成大米和米糠综合利用、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糖浆生产、马铃薯深加工、菜籽油和菜籽粕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规范的研究和熟化利用。

专栏3:优质粮油产业化重点项目

1.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投资6.8亿元在全市实施田间工程、骨干水利工程、农技服务、农业综合开发、良繁体系项目等

2.全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投资7亿元在全市新建标准粮田70万亩。

3.开江县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投资8000万元在开江建设两高双低优质油菜基地10万亩。

4.达县米城大米深加工项目。投资3000万元在达县建设方便米饭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3000吨以上。

5.大竹县东柳醪糟有限公司米汁饮品生产线项目。投资7200万元在大竹县建设年产2万吨米汁饮品生产线,新建饮品生产线厂房、仓库及配套用房5000平方米,购置现代化饮品生产线设备3条。

6.宣汉县薯类加工项目。投资9000万元在宣汉县建设红薯全粉加工生产线,生产淀粉、粉丝、薯条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

7.渠县发芽糙米系列产品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在渠县建设年产1万吨发芽糙米系列产品生产线,年产发芽糙米6000吨,发芽糙米营养素2000吨,方便发芽糙米粉2000吨。

(二)畜禽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年出栏猪、牛、羊、家禽分别达到750万头、80万头、200万只、10700万只,奶牛存栏2万头,实现肉、蛋、奶产量90万吨、15万吨、6万吨。生猪重点布局在全市6个生猪主产县,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5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肉牛重点布局在宣汉县、达县、万源市,年改良黄母牛达20万头以上,建设年出栏20头以上标准化育肥场1000个;奶牛重点布局在宣汉县210国道沿线,建设年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10个,1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达60%以上;禽业重点布局在大竹、万源、开江,重点抓好旧院黑鸡、开江白鹅。旧院黑鸡养殖小区达到50个,年出栏1500万只;开江白鹅养殖小区达到40个,年出栏1000万只。

2.加工业发展。新建年产3000吨包装旧院黑鸡(整鸡)生产线1条和年产5000吨白鹅生产线1条;新建年产1万吨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1条;新建年产5000吨牛肉制品生产线1条。新培育猪肉、牛肉加工市级龙头企业5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生猪加工基地布局在达县、渠县、大竹;奶牛加工基地布局在宣汉;肉牛加工基地布局在宣汉、通川区;禽肉加工基地布局在开江、万源市。

3.重点开发技术与产品。主要完成优质畜禽培育、规范化养殖、疫病防治、副产物(毛、血、皮、鬃等)综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冷却畜禽鲜肉生产、低温肉制品、奶制品、冷鲜肉及低温肉制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畜禽熟食产品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专栏4:畜禽产业化重点项目

1.达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项目。投资1.2亿元在全市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或大户400个,标准化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00个。

2.全市优质肉牛产业开发项目。投资1.5亿元巩固和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户5000户,年出栏和加工优质肉牛15万头以上。

3.开江县水禽育种建设及加工项目。投资1.1亿元在开江建成四川白鹅品种资源场1个,白鹅良种核心群8万只,扩繁群500万只;建鹅鸭肉类生产线1条,屠宰加工厂1座。

4.宣汉县佳肴牛肉制品扩能技改项目。投资5600万元修建厂房2000平方米,新建一条生产线,新增牛肉制品生产能力4500吨。

5千万黑鸡下江南产业开发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旧院黑鸡标准化规模场10个;建设旧院黑鸡专用饲料厂1个;旧院黑鸡养殖小区10个,产量达到1000万只。

6.渠县猪肉精深加工项目。投资5400万元建年产6000吨的猪肉精深加工制品生产线,年产中式肉制品2000吨,西式肉制品3000吨,功能性肉制品1000吨。

7.开江县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链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在开江建复合生物有机肥加工厂5座,无公害粮油基地10000亩、蔬菜20000亩、经果林10000亩。

8.宣汉县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000万元成立云蒙山奶牛养殖公司,建设21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力争2013年完成建设目标,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

(三)苎麻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建设苎麻优势产区80个乡(镇),面积达到60万亩,原麻单产达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9万吨以上;优质高支品种面积达到48万亩,优质率达到80%;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2个,扩建杂交苎麻繁殖制种基地到100亩。重点布局在大竹、达县沿“210”国道的80个苎麻生产基地乡(镇),形成百里优质苎麻产业带。

2.加工业发展。2015年,全市达到长纺8万锭,短纺20万锭,织机3000台,年产精干麻5万吨、纯麻纱13000吨、混纺纱25000吨、纯苎麻和麻混纺坯布5000万米、印染苎麻色布4000万米、服装700万套(其中高档面料服装500万套)。新培育苎麻加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家。加工基地布局在大竹和达县。

3.重点开发技术与产品。主要完成苎麻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打剥机具改良推广、生物脱胶、苎麻织品染整、苎麻牵切纺纱、先进梳麻、苎麻湿法纺纱、苎麻脱胶污水治理等技术。突破苎麻纯纺、多纤维混纺交织、苎麻成衣以及高档面料的织造、染色、后整理和带状精干麻牵切纺生产工艺技术难关。开发苎麻在装饰行业应用系列产品。

专栏5:苎麻产业化重点项目

1.达州市苎麻雄性不育杂交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投资4649万元在大竹、达县改扩建优质杂交苎麻基地10万亩,新增优质原麻1万吨,产值7000万元。

2.南国印染异地搬迁项目。投资2.1亿元在达州市化工园区引进印染、服装生产线,年产4000万米印染苎麻色布和500万套服装。

3.大竹苎麻装饰材料项目。北京青山绿水苎麻制品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5亿元在大竹建设特宽幅墙布生产线,年产各种苎麻装饰材料5万吨。

4.大竹县玉竹麻业技改项目。投资4230万元在大竹建成年产高支纯麻纱5000吨生产线。

5.大竹县苎麻杆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投资4000万元在大竹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

(四)中药材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60万亩,其中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20万亩,实现年产值25亿元;建立中药材良种育苗基地500亩;启动秦巴地区道地中药材种质基因库建设,入库品种力争达到2500个;在达县仙女山、宣汉县原樊哙片区、万源市八台山建立中药材原生资源保护区。重点发展乌梅、川木瓜、银杏、毕澄茄、桔梗、金银花、黄柏、厚朴、云木香等品种,每个重点品种基地连片发展面积达到1万亩。达县重点发展乌梅、川木瓜、毕澄茄;宣汉县重点发展黄柏、厚朴、川木瓜、云木香;万源市重点发展桔梗、金银花、厚朴、黄柏;开江重点发展银杏。

2.加工业发展。重点在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立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开发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新药、中药保健品系列工业。引进入驻相关企业9家以上,其中:中药饮片企业2家以上;中药生物化工企业3家以上;中药制药企业2家以上;中药保健食品企业2家以上。争取实现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年产值16亿元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组建达州市现代中药联合研究中心。建设达州市现代中药物流中心。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创国家、省级名牌各1个。

3.重点开发的技术与产品。设立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GAP)规程的研究制定及GAP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桔梗、茯苓、乌梅等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及产业化经营,开展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中药材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专栏6:中药材产业化重点项目

1.达县大巴山中药基因库项目。投资5300万元在达县占地1000亩,栽培巴山中药材植物活体标本1500种,配套建设巴山药材科技研发中心,建立药用植物基因图谱。

2.通川区中药材加工项目。成都地奥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在通川区新建饮片、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一条和4000公斤/天干燥能力、400吨年酊剂固体制剂生产线。

3.天泰药业退城入园项目。投资1.5亿元在通川区建设现代饮片加工厂。

4.福瑞药业搬迁入园项目。福瑞药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搬迁进入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发展中药材饮片、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大输液项目等。

5.开江县银杏产业化项目。投资1.685亿元在开江县建设银杏基地10万亩,建厂房8172平方米,加工银杏鲜叶4000/年,年提取黄酮40吨。

6.达县乌梅产业基地建设。投资6000万元在达县建10万亩乌梅种植基地。

(五)蔬菜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商品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产量145万吨;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总产25万吨。达州主城区菜篮子基地主要布局在达县、通川区和开江县,反季节蔬菜主要布局在万源市、宣汉县,特色蔬菜主要布局在大竹、渠县、宣汉县和通川区。大竹发展一个10万亩香椿基地,渠县发展一个10万亩黄花基地。

2.加工业发展。新建5万吨蔬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2条,1万吨复合蔬菜汁生产线1条,5000吨脱水蔬菜生产线2条,1万吨特色腌制蔬菜生产线1条,3000吨特色风味辣椒调味品生产线1条,1万吨保鲜黄花和即食风味黄花生产线1条。培育四川名牌产品1个以上,新培育蔬菜加工市级龙头企业2个。蔬菜加工基地重点布局在通川区、达县、开江、渠县。

3.重点开发的技术与产品。选育、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耐贮运新品种,尤其是耐弱光的棚室专用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重点发展蔬菜的保鲜储藏与加工,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莱、调味及调理蔬菜、蔬菜罐头等丰富多样的果蔬产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蔬菜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蔬菜保鲜贮藏、运销冷藏系统。

专栏7:蔬菜产业化重点项目

1.达县现代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投资1.68亿元在达县建设3.7万亩现代蔬菜产业基地及保鲜、储藏、加工配套等设施。

2.渠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及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渠县建设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建立蔬菜包装鲜销、净菜加工及深加工厂。

3.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投资2.53亿元在宣汉县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1000亩,修建菌种培养、精加工厂房,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等。

4.大竹县川东农业万吨香椿精深加工项目。投资1.3亿元在大竹建成年加工3万吨香椿加工厂。

5.万源市富硒珍珠花菜产业化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设富硒珍珠花菜生产基地3万亩及加工厂。

6.开江县浓缩胡萝卜汁加工项目。投资1.5亿元在开江县建设胡萝卜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7.渠县速冻鲜黄花和冻黄花项目。投资1.8亿元在渠县建年产冷冻黄花制品1.2万吨生产线,其中速冻鲜黄花1万吨,冻干黄花2000吨。

(六)富硒茶叶产业

1.基地建设。新发展良种茶园10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量达到1.75万吨,名优茶比例达50%以上。重点建设2大优势区域:一是北部优质富硒茶核心区,包括万源20个乡镇、宣汉20个乡镇;二是南部高效生态观光茶区,重点发展达县、大竹、开江的10个乡镇。

2.加工业发展。引进一家全国知名茶叶加工企业,改扩建标准化加工厂20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5家。争创国家、省级名牌各1个。加工基地重点布局在万源市、宣汉县。

3.重点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加强茶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低产茶园的改造,推广机械采茶技术,提高杀青、整形、贮存等技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富硒茶保健功能。

专栏8:富硒茶叶产业化重点项目

1.万源市富硒茶叶基地及产业化项目。投资2.6亿元在万源市建设20万亩安全高效富硒茶叶基地及新建5家加工厂。

2巴山雀舌无公害富硒茶产业开发项目。投资8000万元在万源市新建有机茶基地1万亩,建设标准化加工厂2座。

3.宣汉九顶富硒茶叶深度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宣汉县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亩,引进生产线1条。

4.宣汉县低值茶叶生物活性成分提取项目。投资2000万元在宣汉县建成年处理1000吨低值茶叶生产线1条,年产150吨茶多酚、20吨茶多糖及20吨咖啡碱。

(七)林果产业

1.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柑桔发展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新发展面积14.1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全部投产后的常年产量达到40万吨。重点布局在渠县、达县的50个核心基地乡镇,辐射大竹、宣汉、通川区、开江等4个县(区)的30个乡镇。其中渠县总面积20万亩,占50%。品种以甜橙为主,规划面积28万亩,占70%,重点发展鲜食、加工两用品种。油橄榄发展到10万亩,其中建立规范化基地4万亩。油橄榄生产基地布局在开江县、达县。

2.加工业发展。2015年,引进柑橘加工企业2个,柑橘果汁生产线1条,果酱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5万吨;建立贮藏保鲜库三个,年贮藏能力15万吨;引进商品化处理生产线3条,年处理果品20万吨以上。培育名优品牌2-4个。柑橘加工、贮藏基地重点布局在渠县、达县。新建橄榄油、橄榄酒及其护肤品、饮料、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综合加工厂1座。油橄榄加工基地布局在开江县。

3.重点开发的技术与产品。柑橘主要完成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预警、无公害柑橘栽培技术规程、柑橘涂膜保鲜、柑橘果汁加工、柑橘皮渣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开发柑橘果汁、果酒、果酱、柑橘皮渣饲料、柑橘黄酮、柑橘皮榨膳食纤维等产品。油橄榄主要完成次适生区的油橄榄丰产栽培、良种繁育及扦插育苗、病虫害防治、橄榄酒生产、橄榄叶茶加工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以橄榄油开发为重点,大力开发护肤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产品。

专栏9:林果产业化重点项目

16万亩柑橘标准示范园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在渠县、达县建设6个一万亩标准化柑橘果园(其中渠县5万亩,达县1万亩)。

2柑橘商品化处理厂建设项目。投资6000万元在渠县、达县分别建一个柑橘商品化处理厂。其中渠县引进商品化处理线2条,达县引进商品化处理线1条,建成后年处理果品20万吨。

3渠县柑橘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投资6000万元在渠县建成年产柑橘深加工产品及副产物加工产品2万吨生产线。

4.开江油橄榄产业化项目。投资1.75亿元在开江县改造油橄榄基地7.6万亩,建年产3000吨橄榄果酒,开发3个以上系列化妆品生产线,橄榄叶精华素投入批量生产。

(八)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依托旅游景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和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同时,结合连片扶贫开发、集中拆迁安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灾后重建等项目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通川区着力打造莲花湖、犀牛山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区和蒲莲路花卉苗木观光农业区;达县着力打造双庙木子蔬菜观光、体验农业区和赵家柑橘观光、体验农业区;万源着力打造邱家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和河西茶文化公园;宣汉着力打造君塘洋烈乡村旅游区和杨家河清水走廊休闲旅游区;开江着力打造金山寺特色旅游观光区;渠县着力打造中滩柑橘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区和人谷特色旅游区;大竹着力打造五峰山竹海旅游观光农业区和寨峰水果观光、体验农业区。

专栏10: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1.达州市犀牛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在通川区犀牛山发展森林植被、建设林区道路和人文景点等。

2.通川区现代农业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投资5亿元在通川区新建花卉基地5000亩,形成集花卉产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景区。

3.开江县金山寺旅游景区建设。投资1.42亿元在开江建金山寺建文化区、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区和民俗风情院落及森林公园5000亩等。

4.五峰山国家4A旅游景区建设。投资3亿元在大竹五蜂山新建停车场、接待中心、竹种园、竹博物园等。

5.賨人谷风景区建设。投资1.5亿元在渠县賨人谷修建游人中心、宕渠新村、賨人文化主题酒店等。

6.万源市邱家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万源市邱家坪修建道路、接待中心及发展特色蔬菜、果园等。

四、主要措施

(一)实施八大行动

1.土地规模经营推进行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适度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创新流转方式,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参与分享生产、流通环节的利润;探索将国家对产业基地建设的补助资金转化为土地流转农户的股份,让农户获得更多、长远的收益。每个产业基地规划区的土地流转率均要达到50%以上。规划区内主导产业的作物种植实现集中成片、无缝式覆盖,85%以上的适种耕地(林地)进行专项种植。

2.农业标准化推广行动。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全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和认定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主要农产品区域性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30个,种植业标准化推广面达到60%,养殖业标准化推广面达到50%,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推广面达到100%建立好、实施好农产品质量监督和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十二五末,全市要建立起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农产品监管和质量追溯网络。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发展行动。按照设施一流、功能配套、服务高效的要求,加快全市6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搭建平台。要明确各集中区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和专业化生产。通川区着力发展医药、食品加工业,渠县着力发展黄花、柑橘和肉食品精深加工业,大竹县着力发展粮油、苎麻加工业,宣汉县着力发展肉牛、奶牛和食用菌加工业,万源市着力发展茶叶、马铃薯和旧院黑鸡等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开江县着力发展油橄榄、银杏和水禽加工业,达县着力发展蔬菜和饮料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实现年产值170亿元以上。

4.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着力在规范、引导、扶持和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培育一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农民专合组织帮扶行动,加强对农民专合组织负责人和成员的培训,每个县(市、区)每年完成培训500人次以上。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大力支持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合组织开展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对适合农民专合组织开展的农业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合组织实施。

5.农业名优品牌争创行动。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国家、省级品牌。支持灯影牛肉、东汉醪糟、巴山红香椿、旧院黑鸡、开江白鹅等地域特征明显的传统农产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力争在农业“4+8”工程中每个产业打造1—2个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影响力。

6.农产品市场营销促进行动。加大对塔沱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政策扶持,促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十二五期间进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50强。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万源建设一个富硒农产品食品城、宣汉和渠县各建一个规范化肉牛交易市场、开江建设一个水禽交易市场、大竹建设一个香椿交易市场。加快建立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积极推进全市农产品网购网销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特别要加大农产品融入重庆、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力度。

7.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在产业基地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确保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实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蓄、灌、排功能齐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一批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发展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72.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8.新型农民培育行动。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为载体,以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回引工作,把回乡创业农民培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新型农民5万人以上。抓好农村各种能工巧匠、乡土人才开发,建立健全农民技术人才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完善乡土人才库。

(二)构建四大机制

1.构建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市本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要逐年递增,且每年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新增专项支农资金重点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民专合组织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整合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秦巴地区整体开发等项目,集中用于全市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产业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农业产业化信贷投入,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抵(质)押贷款;设置针对农产品收购资金量大、周转期短的金融产品。市农业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把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作为信用担保体系的重点扶持对象,降低担保条件,扩大支持面。鼓励发展农产品保险,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落实补助政策。完善投入激励机制,逐步将财政投入由简单补贴向以奖代补转变,形成以财政和项目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2.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快优质高产多抗农林牧渔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和农业信息化、农业综合节水、立体农业等新技术。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为标准。强化科技服务,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统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定产业、带项目、创办或领办农业专合组织等,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产业示范大户,推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积极加强校地、院地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合作,市和县(市、区)政府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十二五期间,力争在苎麻多用途开发、旧院黑鸡深加工、富硒农产品开发、中药材产业系列开发等技术上取得重点突破。

3.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带动,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要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带动主体的特点,一是推广以合同订单为核心的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农民直接受益的机制模式;二是推广利润返还收益分成等农民充分受益的机制模式;三是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体化经营六方合作+保险等农民持续受益的机制模式。要积极探索农民综合受益的机制模式,让农民既有种养生产环节的收益,又有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既有土地流转租金收益,还有以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就业等收益,尽可能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4.构建组织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市、县(市、区)农办(委)负责牵头抓总工作,发改、财政、农业、畜牧、林业、科技、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业重点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工作班子、一位县级领导、一支科技队伍、一项考核办法的“1+5”工作模式。

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预决算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市、县(市、区)要定期专题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现代农业发展帮扶活动,每个涉农部门分别牵头挂包、帮扶1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定期召开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会,相互观摩学习,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三是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综合评价制度。对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年制定发展目标,综合评价不同阶段和年度变动情况。二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督查、督办制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本规划实施主体,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切实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