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室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达市府办函〔2015〕5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5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324


2015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

 

为进一步转变商贸发展方式,优化业态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集聚能力,促进对外开放,实现便民利民和突出市域,联动周边的发展目标,我市将大力实施城乡商贸一体化、集群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开放格局,加快建设秦巴地区区域商贸中心。

一、主要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力争达到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力争达到13%;外贸进出口增长10%,力争达到14%

二、工作重点

(一)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一是编制《达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工作,发挥电子商务在五大先导型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首位作用;编制《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引导城区农贸市场有序发展,满足市民菜篮子需要。二是认真落实《主城区商业网点规划》,进一步优化商业资源配置,促进商品流通,满足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动态掌握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印发《2015年商贸重点项目计划》,计划储备重点项目50个,力争完成全年重点商贸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四是抓好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点项目的筛选和向上争取工作。用好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好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狠抓重点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五金机电市场(二期)、达川升华购物广场、渠县长德商贸城、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竣工营运。二是加快达川区杨柳、通川区复兴、大竹县金马、万源市古关东等商贸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打造百亿集聚区,增强市场集聚辐射能力。三是加快推进罗浮·新城市广场、红星国际广场、仁和商业广场等十亿级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城市商业品质和形象。

(三)积极培育消费市场

一是积极推进热点消费。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数字信息、旅游休闲、养老健康等领域消费,创新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节能汽车等热点商品消费。继续推进诚信兴商四川老字号的创建工作。二是扩大生活服务消费。加强社区商业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加快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继续引导餐饮企业调整结构、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再生资源和家政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利用我市区位、资源优势,指导打造渠县黄花节、大竹桃花节和宣汉商贸文化节培育消费热点。组织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等活动,精心筹办中国·达州第六届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

(四)促进外经贸加快发展

一是加快外贸发展。依托“1+7”工业集聚区,重点抓好达州经开区、大竹县、宣汉县外向型产业进出口基地建设。加强主体队伍建设,全年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3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10家;积极组织参加万企出国门活动,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二是积极利用外资。重点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机械电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做好项目包装推介,扩大利用外资成果,实际到位外资实现8000万美元。三是加大外经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达钢集团、四川好一新公司等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加大对外派劳务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外派劳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四是推动开放合作载体和平台建设。继续做好达州经开区升创国家级经开区和达州设立海关机构的相关工作。

(五)实施电子商务集聚工程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四川商情达州专区、天虎云商达州专区、秦巴在线等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二是加快项目建设。推进上海复星集团秦巴特色产品博览园、感知集团云计算中心等项目落地实施。狠抓渠县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经开区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积极构建川东北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示范区和秦巴地区电子商务创业高地。三是注重主体培育。加大对本地电商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达州梓昊网科、志向科技、亿城购等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做好全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力争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80%以上。

(六)强化市场监管保供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加强市场监测能力建设,优化监测样本企业结构,全面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市场运行分析和成果转换,做好定期信息发布。二是健全保供体系。完善市场调控,完善重点企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重要信息上报制度,动态掌握供求变化。引导企业加大商业储备,用好蔬菜流通环节专项资金,提高应急保供能力。三是加强特殊行业监管。加强民爆、典当、拍卖、直销、品牌汽车、二手车、报废汽车和药品流通等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