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达市府办〔2015〕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达州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市三届人民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16

 


达州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现就深化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政府统筹,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活力为工作思路,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我市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优化改革整体布局,增强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

2.突出改革重点。着眼于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改革主攻方向,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尽快取得显著成效。

3.加强政策协调。凝聚改革共识,加强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突破制度障碍,创新体制机制。

4.鼓励探索创新。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保护基层改革积极性,因地制宜,完善政策,分类指导,积极试验,大胆突破。

(三)主要目标

完善和发展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服务,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全面建成秦巴地区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更为完善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全市教育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五个方面21项改革。

(一)以立德树人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人文知识教育,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德育课题研究,建立健全中小学德育师资队伍、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推进和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

2.强化体育美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文素养。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力度,落实阳光体育,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以上。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大投入,配足配齐体育设施设备。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推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1-2项艺术爱好。

3.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实施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高效课堂模式,实行信息化教学,加强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推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并制定减负实施办法。

4.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校区域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完善职业院校现代治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以西南职业教育园区为基本形态,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支撑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改革教育发展方式

5.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着力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开工建设133所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方式,支持办好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

6.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认真组织实施《达州市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规划(2013—2020年)》。新建普通中小学39所(小学25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6所),改扩建5所(小学4所,普通高中1所),新增学位7.07万个。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2014-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抗震加固等建设工程。新建农村中小学校6所(小学3所,初中3所),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1259所(小学208所,教学点799所,初中7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0所),新增学位11.35万个。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统筹保障机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妥善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7.完善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原则上每年轮岗交流的教师达到辖区内教师总量的5%—10%。推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公办学校教师对口支援薄弱学校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应有1年以上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8.多举措缓解择校热。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管理体制,均衡配置学区范围内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等办学资源,积极引进优质品牌教育。引导优质学校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支援。启动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解决择校热问题。

9.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信息化体系。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远程交互式教育教学模式,扩大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运用,基本建成覆盖所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0.深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深入实施学前教育孤儿、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中职教育免学费、民族地区中职学生“9+3”免费教育等政策;推进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注弱势群体,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地方试点县食堂建设力度,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制定并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改善边远山区教师生活条件。切实加强对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三)以激发活力为重点,改革教师管理机制

11.推进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建立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行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定期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学工作。

12.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体制。按学科科学合理设置编制人数,着力规范岗位设置标准。规范教职工人事聘用合同,实现按岗聘用,竞聘上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实行中小学学校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13.完善教师补充与退出机制。科学核定教师编制,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完善中职双师型教师补充办法,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加强师德考核体系建设,师德表现实行一票否决,严肃查处教师失德行为。

14.健全教师多元培育机制。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和市、县(市、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园)长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教育名师名家。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大力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确保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培训。推动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培养教师新模式。

15.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专业技术职务能升能降的激励机制。适当调整教师绩效工资结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补助、继续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保障住校教师和支教人员的住宿需求。

(四)以科学评价为重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6.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实行先登记再划片后入学的招生办法,在招生前向社会公布每所小学、初中的学位情况,对适龄儿童公开登记,依据登记情况和学位情况合理划定入学范围,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初中招生探索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口招生办法。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相对就近划片,统筹安排到指定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17.深入推进中考改革。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学生德育综合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体育能力测试、实践和实验能力检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高中阶段招生实行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等级呈现,以综合素质评价和初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学校统一录取主要依据。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的办法。加快推进中职学生注册入学。

18.积极应对高考改革。加大高考政策研究,顺应高考改革方向。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学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形成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严格控制省一、二级示范高中学校班额。针对高职知识+技能和高职部分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实行技能测试的招生改革,健全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采用工学结合的培训方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五)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

19.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县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市政府统筹、市县共管的管理体制;继续教育实行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管理体制;民办教育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全日制公办、民办学校教师流通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学校活力。推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推进学校之间联合办学、公办学校委托管理,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重点在师资、保险、用地、税费减免、财政扶持等方面有新突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化和规范化。

21.强化教育督导评价,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积极性,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监测教育质量,适时将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纳入政府服务之中。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达州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级有关部门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本地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作用。

(二)加大教育投入

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促进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建立教育投入公告制度,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向社会定期公布各县(市、区)政府教育投入情况。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将落实情况作为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办学、合作办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三)加大宣传力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媒体深度参与宣传报道教育改革机制,集中力量重点宣传改革中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经验,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争取各方理解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上述意见,结合县域实际,制订本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本意见自201516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期满自行失效。在有效期内,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或已按程序对本意见作出废止、修改、失效的决定的,从其规定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