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室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达市府办〔2017〕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已经达州市第四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424


达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7—2020年)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养生保健、中医医疗、特色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务和相关支撑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发挥达州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川办发〔201669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达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达州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势。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以中医药强市战略为核心,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现我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市级),7个县(市、区)也均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拥有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家。从整体情况来看,达州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基础良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具备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长足发展驱动整个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乃至撬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的基本条件。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辖7个县(市、区)、303个乡镇、2949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4万,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和工业重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改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中医药又有了新的认识,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需求持续增长。

2.中医药医疗服务发展良好。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家,开放床位2700张以上,年门诊诊疗160万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3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家、村卫生站(室)3004个。98%以上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能运用10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2819个村卫生站(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和社区。

3.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达州地处秦巴山区,土壤主要为黄、紫壤,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境内可供药用的植物有2386种,占四川省可供药用植物种类的53%,全国的31.7%,现已收录药典的有431种,道地药材40多种。其中天麻、百合、杜仲、黄檗、厚朴、首乌等颇负盛名;万源市花萼贝、皮窝桔梗和宣汉黄连驰名海内外。

4.中医药经营制造优势突出。近年来,达州通过大力支持和培育医药企业,先后建起了乌梅、桔梗、川木瓜、山胡椒、银杏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其中乌梅、桔梗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GAP基地)已通过省级验收,地奥天府等8家生产经营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琦云药业、福瑞药业成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地奥天府药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中药新药11个,发明专利产品1个(地榆升白片),国家中药保护品种3个,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

5.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达州地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医疗服务辐射范围较广,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二)达州中医药健康服务不足。

1.总体规划缺乏,特色优势不明显。各地未根据区域经济、健康水平以及社会保障发展需要,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纳入区域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未明确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在区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优势与特色彰显不够,同质化倾向明显。

2.产业布局不清,市场活力未释放。目前,政府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意愿强烈、民间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业的热情高涨,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等产业布局尚不清晰,企业进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切入点不清,未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市场活力不够。

3.行业标准不明,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健康质量,是涉及社会和谐安康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引导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建立的中医药行业标准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行业规范化建设不足、行政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人才培养不够,文化特色未彰显。全市名中医的培养和选拔有待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还较缺乏,一批有影响的中医临床大家、中医药教育名师还没有完全打造出来,本土医学家经验传承工作还有待提高。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显现不充分,中医重点专科的医疗水平还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彰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激发达州中医药健康服务潜能,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引导多元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市场培育,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努力构建达州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体系,推动达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中医医疗服务为基础,拓展中医养生保健、养老康复等服务业,带动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医为体,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医、学、研、产、用协同创新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医药互动,持续发展。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互动,协调发展。将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相结合,提升中医临床服务能力,大力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立稳定的市、县、乡(镇)、村(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完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打造一批优势突出、功能齐全、科研能力强、服务全面的中医名院;培养一批特长突出、德艺双馨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我市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全市乃至全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服务人群覆盖面达到80%,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健康服务业规模的60%,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建立规范的治未病中心或科室,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满足全社会多元化健康需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其中社会办中医医院床位数占5%,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96%以上的村卫生站(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广泛应用,创新中医药健康康复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的内容和方法。形成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远程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市场化服务新业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达80%以上,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60%

——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规模不断壮大。加快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和相关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和产品,带动行业销售额年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亿元,全市中医药种植、加工、生产、流通等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5亿元。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改善。中医药健康产业政策基本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健康产业宣传效果更加突出。打造具有达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系统,搭建一个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平台。不断增强社会对中医药健康产业服务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培育和激发民众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需求,使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在增进健康、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拓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各级中医医院要以治未病科为基础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心,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特色服务,积极发展健康资讯、技术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推广推拿按摩、中医药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特色技术,大力普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特色养生保健项目,促进养生保健食品、抗衰老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推动养生药膳和膏方等的研发及推广,支持养生美容和药膳等新兴中医药养生保健行业发展,规范养生保健机构服务,突出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特色优势。

大力发展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挥资源优势,与社会资本联合举办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养生中心、疗养院等。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中医医疗、体育健身、医疗气功、膏方调理、保健饮品、外治疗法、养老服务、情志调理、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园区。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推进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二)构建多元化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将达州打造成川东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带动区域中医医疗服务发展。充分发挥达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县级中医医院间帮扶机制,逐步形成中医医疗优质资源集群。到十三五末,80万人口以上的县级中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100%建成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全市100%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并建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96%的村卫生站(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可及性。鼓励各地开展中医药县乡一体化管理。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在明确责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管理集团等多种形式,探索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出台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设一批社会资本举办的肛肠、骨伤、妇科、儿科、康复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并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给予同等政策对待。

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优化就医流程,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个性化和远程医疗服务。健全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鼓励中医执业医师有序流动。大力发展中医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三)切实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加强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根据各地康复资源配置需求,以现有的市级医院康复科为基础建设市级中医康复中心,三级中医类别医院均设置规范的中医康复门诊、康复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的康复病房,全市二级中医医院均设置中医康复科,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开展传统康复及物理治疗。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康复医院、康复疗养机构。

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建立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间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群众能够得到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与民政部门、老龄工作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康养协作机制,运用中医药技术开展医养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以中医药健康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服务契约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坚持养老与养生相结合,将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达80%以上,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向老年医学倾斜。合理布局中医药老年病医院和康复疗养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工作,从人员、技术产品等多方面,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内容。

(五)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健康旅游产业。

发展达州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达州地域文化特点,梳理达州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编辑整理和出版一批中医药历史文献专著;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各级中医药机构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岗位人员,探索院校教育及岗位培训等多形式、多层级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教育培训模式。鼓励达州中医学校培养健康管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加强从事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中医师岗位培训。促进校企合作办学,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制,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规范并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充分发挥达州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养生基地以及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医疗保健为主题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品种,打造并形成达州市特有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提高和增强达州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六)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全力抓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利用普查成果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业,推动开展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可持续采集管理、野生变家种和寻找替代品等研究工作,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使用全产业链开发,培育达州道地中药材大品种,打造达州道地中药品牌,实现我市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药材大品种培育。集成市内外产学研用单位协同创新,选择资源量大、品质优、食用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的品种,如天麻、百合、杜仲、黄檗、厚朴、首乌、花萼贝、桔梗、黄连等道地药材,从饮片、贸易、新食品原料、食品等方面开展攻关突破,塑造达州中药材大品牌,积极推进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工作。

加快中医药及相关衍生品研制和应用。鼓励产学研用单位协同创新,开展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引导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转变。加强中药传统饮片的传承与发展,重点突破新型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中药饮片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饮片大品种、小包装饮片生产。以市场和疗效为导向,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转化;选择临床需求量大、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树立大中药大健康产业理念,针对市场需求,重点开展以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和特色菌类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研发,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加大中医药健康产品市场推广应用力度。

扶持院内中药制剂与药膳(食疗)发展。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结合各医疗机构的中医专科特色,以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突出重点领域与品种,积极扶持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认真执行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政策,建设区域中药制剂配制中心,促进疗效独特的院内制剂在全市调剂使用;鼓励开展临方制剂等新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促进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和临床验方的转化研发;开展对药膳(食疗)标准方案与应用的研究,总结形成药膳(食疗)的标准方案和应用成果,加以推广。

(七)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建立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营销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利用达州道教文化、旅游服务及健康养生优势,吸引产业界、国际国内中医爱好者、诊疗技术适宜人群,体验中医养生文化和养生保健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人才业务培训,推进中医药电子商务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我市城区可设立独资中医类医院,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中医条件,允许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与境外资本通过股权变更、股权收购等形式变更为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和互为前置等的审批环节,不得新设前置审批事项或提高审批条件,不得限制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除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外,对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实行属地化管理,床位在100张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中医专科医院(含美容中医医疗机构)、疗养院、康复医院等设置审批由市卫生计生委负责,其他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由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

(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对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举办者的激励机制。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可由同级政府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三)完善中医药保障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在规范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中医药制剂,按规定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按乙种药品管理。认真执行中医医院院内中药制剂的调剂使用、中医人员的执业、中医药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中医预防保健等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四)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的衔接,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对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由政府收回的,符合规划用途的可优先用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用地。经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医项目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按相关规定配置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根据规定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五)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经营、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新增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和公立医疗机构联合发展中医药服务,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方式,利用多种融资工具进行融资。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医药健康服务融资进行担保。鼓励中医药健康服务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加大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支持力度,促进海关通关便利化。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中医药健康服务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工作;建立专家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标准,跟踪督导,及时协调解决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市卫生计生委要牵头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会同各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各司其职,扎实推动落实本规划。各地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把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协调、加大投入,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中药广告等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监管,规范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引导行业自律,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三)加快人才培养。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拔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机制,着力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认证鉴定规模。集中力量培养推荐中医药学术技术引领型人才,打造出一批以省名中医为首、市名中医领军的,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水平有突出优势及较高影响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达州中医药在全省学术界的影响力。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办专门的节目栏目和版面,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宣传大医精诚,弘扬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持续开展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军营、进景区、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