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委印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
总 编 辑 朱清华
责任编辑 赵季平
编 辑 罗旭玲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2101939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达市府发〔2018〕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就业转型,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现就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753号)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一)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联动。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促进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就业稳定。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要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投入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制度,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把增加就业岗位等作为重要内容,要明确公共投入和重大项目吸纳就业的具体要求、数量及岗位安排,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行达州市中心支行。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文化旅游等我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和研究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旅游康养、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强化投资项目就业导向,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加快推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示范区和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优势,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业活力,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新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突出生态、绿色、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整体开发,加快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增收。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大力开发旅游特色购物商品、特色餐饮,创造旅游就业岗位。完善多元化产业体系,既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支持劳动密集型、文化创意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引导劳动者到重大项目、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就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市扶贫移民局

(三)积极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与吸纳就业同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支持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全面落实鼓励、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落实小微企业降税减负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服务功能,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共同成长,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清理各类协会、中介机构涉企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评比等行为。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1—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四)积极促进稳定就业与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并举。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密切关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根据就业失业重点指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等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按照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施策的原则,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对出现严重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地区,可通过提高稳岗补贴标准、组织跨地区劳务对接、开展就业援助、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阶段性延长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开展生活帮扶等措施,及时化解风险。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政策,积极探索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努力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

二、持续推进双创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树立一批创业典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改进审批行为,鼓励推行行政许可相对集中,优化审批服务。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登记的基础上,推动多证合一改革,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施简易注销登记,不断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资源,进一步减少执法层级,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着力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举办达州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论坛和典型示范推介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充分激发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活力。组织开展优秀创业标兵评选,适时遴选表扬一批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优秀创业典型,以市政府名义授予创业标兵称号。(责任单位: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团市委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全面落实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并向在高附加值产业创业的劳动者倾斜,提高创业成功率。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创业补贴。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办或领办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筑业小微作业企业、传统工艺(非遗产品)工作坊、扶贫车间等生产经营主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可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服务对接,促进电商与农村经营主体有机结合,拓展经营空间。统筹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校、地、企创业主体协同推进格局。鼓励各地各单位整合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打造一批资源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补助力度,各地可根据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实体数量和孵化效果,给予一定奖补。符合条件的初始创业人员创办的经营实体可免费入驻各级政府部门主办的创业孵化平台,对孵化期满后确有需要的创业企业,可适当延长不超过2年的孵化周期。(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团市委

(七)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高政策兑现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用于扶持初创期、中早期、成长性较好的创业项目,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服务。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杠杆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加大对各类创业主体的信贷支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依托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财政手段,强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双创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依托信用信息,科学评估创业者还款能力,改进风险防控,降低反担保要求,健全代偿机制,推行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切实做好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网络商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就业重点人群和困难人员的创业就业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积极探索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业务,提升对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规范发展,灵活高效满足创业融资需求。(责任单位:人行达州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经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达州银监分局、团市委

(八)支持新业态发展,培育就业新空间。鼓励发展互联网+创业,支持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创业模式,推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分享经济等创新发展。改进新兴业态准入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适应新兴业态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将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向新兴业态企业开放,符合条件的新兴业态企业均可享受相关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对商贸流通、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进多式联运和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为新兴业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带头购买新兴业态企业产品和服务。围绕我市“62”重点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将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创意与促进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可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文体广新局、人行达州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市国土资源局)

(九)扶持新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支持发展新业态下的新型就业模式,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等制度,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兴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业者与新兴业态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为其办理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手续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其他从业者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存,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加快建设网上社保,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保及转移接续提供便利。完善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制度,为跨地区就业的缴存职工提供异地转移接续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新兴业态从业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辖区住房保障部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支持其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和支付公租房租金等。(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三、注重分类施策,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建立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并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登记。推动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鼓励社会组织通过承接购买服务的方式持续创新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会组织就业,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力度,将就业见习对象范围扩大到离校未就业的中职(技校)毕业生。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将求职创业补贴补助范围扩展到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并适时提高补贴标准。健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和专项台账,对就业困难和长期失业毕业生开展精准指导和服务,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全程跟踪,帮扶就业。推动留学人员回达服务,简化学历认证等手续,降低服务门槛,搭建对接平台。依法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入境、停居留和永久居留申请提供便利。鼓励留学人员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方式创办企业,吸引更多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来达、回达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工商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扶贫移民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残联)

(十一)积极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将就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和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准确掌握劳动年龄段内贫困人口中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未就业人员以及已就业人员基本情况,因人因需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通过夯实基础、强化培训、劳务输出、托底安置等措施,确保每个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参照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一定奖补,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支农(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支农(扶贫)再贷款+产业扶贫贷款的模式优先支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对贫困人口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移民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人行达州市中心支行)

(十二)积极稳妥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将职工安置摆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企业分流职工实施就业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就业需求和就业去向,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工作。鼓励去产能企业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支持企业尽最大努力挖掘内部安置潜力,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稳岗补贴可按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70%确定,去产能企业分流安置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不计入裁员范围。促进去产能企业失业人员转岗就业,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被用人单位吸纳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参加有组织劳务输出的,给予一次性单程铁路、公路或水运(路)交通补贴;确实难以就业的,新增及腾退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对自主创业的去产能企业失业人员,优先安排入驻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积极稳妥、依法依规处理劳动关系,职工与去产能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符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关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稳妥做好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大力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总工会)

(十三)积极健全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优化认定和服务流程,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强化分类帮扶,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统筹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与就业联动,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加强就业扶贫政策衔接,强化资金保障,抓好回头看”“回头帮,增强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防止贫困家庭脱贫后返贫,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矫正中心、强制戒毒所、戒毒康复中心的中间力量,继续做好帮扶社区服刑人员、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扶贫移民局)

(十四)积极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大力扶持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创业,积极开展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活动,按规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力度,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要采取刚性措施,确保岗位落实、妥善安置,在符合规定的待安排工作期间,由安置地民政部门为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围绕市场需求和退役军人特点,大力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活动,落实扶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十五)积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在农村常住并处于无地无业状态的城乡劳动者,可为其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优先保障发展潜力大、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县城和重点乡镇用地计划指标,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魅力小镇、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为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空间。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特点,推进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全覆盖,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多渠道、广领域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十六)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导向,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积极支持和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健全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发挥职业培训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精准契合受教育者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师徒帮教等活动,打造达州技能大赛品牌。企业要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合理使用,确保教育培训投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工商联)

(十七)不断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方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拓宽并定期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指导目录,对指导目录内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完善补贴标准,简化审核流程。创新培训模式,探索职业培训包模式,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支持优质培训机构开发数字培训课程,支持平台开展网上创业培训,支持培训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或开展联合办学。在现行职业培训补贴直接补贴个人方式基础上,可根据去产能企业失业人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两后生(即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少数民族群众、退役士兵、随军家属、社区服刑和强制戒毒人员等经济困难人员特点,创新培训组织形式,采取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直接补贴培训机构等方式开展集中培训。依法参加失业保险3年以上、当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职工,可申请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十八)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传统工艺和非遗人才培养计划、巴渠工匠培训支持计划,完善和落实加强技能技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到2020年,建成58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支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争创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提升技能技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技艺人才。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并做好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制度,用人单位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享受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同等待遇。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导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高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或大型企业布局,对急需紧缺人才可提供研究场地、科研经费、安家补助、子女入学等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文体广新局、团市委、市工商联)

(十九)着力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基础信息化、服务机制协同化、服务行为专业化为路径和抓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标准统一、智慧融合、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细化服务标准,优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根据不同群体、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用工指导。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建立定期培训、持证上岗制度。落实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支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支持购买社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指导、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构建以实体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平台,推广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就业创业服务管理全程信息化,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法治化建设,完善市场管理法规体系。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改革,统筹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残疾、院校等歧视。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和职业中介服务,密切关注女性平等就业情况,促进妇女、残疾人等公平就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规划建设川东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促进产业聚焦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按季发布供求信息。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用工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网上预约、网上审核、网上办理。简化劳动者求职手续,逐步推行入职定点体检和体检结果互认机制,避免手续过于繁琐、重复体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工商局、市妇联、市残联)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促进就业创业长效机制

(二十一)强化政府责任。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本地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各地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将扶持就业创业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确保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对符合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支出项目,从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并统筹使用其他渠道资金。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二十二)狠抓政策落实。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组织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督查评估。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对推进工作力度大,就业任务完成好的地区,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扬奖励;对大胆探索、担当尽责、不谋私利,但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难以预见因素出现失误或错误的,可容错免责;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政府督查室

(二十三)加强统计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统计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业等统计监测指标,扩大企业用工调查范围和行业门类。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健全就业形势分析会商制度,扩大就业数据信息来源,加强就业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比对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就业监测,提高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宏观决策、落实完善政策、实施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为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