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需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宣汉县近两年通过推行“诚信·守法·感恩”教育,加强农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了乡村德治法治水平,契合了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本报今天推出的这篇反映宣汉做法的通讯,值得各地借鉴。
大张旗鼓表扬道德模范户
近日,宣汉县双河镇大田村70多岁的村民王美发胸佩红花,自豪地从县领导手里领过一盏红灯笼;之后登台现身说法,并打起了自编的快板,歌颂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
说起王美发,双河镇镇村干部过去颇为头疼。这个老人仗着自己有些文化,凡事爱跟干部唱反调、对着干,群众对其无事找茬的作派很有看法。2017年上半年,王美发一度进了大田村道德文化理事会评选的黑榜。
王美发的转变,源于宣汉县从2016年初推行的“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知耻后勇,王美发今年终于入了红榜,还被评为县级道德模范户。
这两年,宣汉县通过三项教育,发动群众争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社区)、县级模范户、乡镇模范户和村(社区)达标户,对县级模范户、乡镇模范户颁发象征荣誉的大红灯笼,示范引领崇德向善、诚信互助、遵纪守法、感恩奋进的社会风尚,提升了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德法共治水平,引发了一场关于思想、民风、行为、面貌的深刻变迁,全县呈现出安定和谐、社会文明、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树典型: 时代呼唤文明乡风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这是过去很多乡镇干部无奈的感叹。
“以前,我们过于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硬,广大乡村不同程度出现了精神滑坡的乱象,这与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宣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智力道出开展“诚信·守法·感恩”三项教育的初衷。一些人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懂感恩,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孝老爱亲,等靠要思想严重,信访不信法。这些现象,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阻碍了小康进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乱,就要治!宣汉县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着力解决群众思想道德“最后一公里”问题。道德讲堂、专题讲座、院坝会、农民夜校、诚信故事会、经典诵读、公益广告……各地创新形式,以道德积分、红黑榜、哭脸笑脸、负面清单等作为载体,让三项教育入脑入心、化为行动。
全县569个村都建立了道德红黑榜,组织12万名群众参与身边诚信模范选树,成功打造明月乡大渔池村、黄石乡白鹤村等8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今年初,全县评选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社区)71个,县级模范户2万多户,乡镇模范户4.8万户,村(社区)达标户12万余户。县领导亲自为模范户代表颁发悬挂特制大红灯笼,“诚信·守法·感恩”先进典型代表的照片像明星一样被张贴在公路干道、商业街区、公交站台。
灯笼一挂,无上荣光。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着身边群众。缠访户不闹了,刺儿头讲理了,邻里不吵了,干群和谐了……全县争当“诚信·守法·感恩”模范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先进村(社区)和讲诚信、守法规、懂感恩的模范户,汇聚了建设繁荣美丽新宣汉的强大合力。
淳民风: 踊跃争当道德模范户
红岭镇曾被称为“上访镇”,村民一点小事就要四处告状,镇村干部说起当地民风就伤脑筋。
在三项教育活动中,该镇采取“量化积分”方式,开展公民道德监测,配套建立民主评议、量化考核、动态监测等制度,每季度按照《道德监测评分细则》量化打分,合理运用环境卫生、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安全稳定、遵纪守法五大方面监测数据,规范村民道德行为,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对村民上访的问题,镇村干部主动介入,找准原因化解矛盾,或做好解释工作。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珂琦说,量化村民的道德积分,激发了村民的荣辱感,自身有压力,社会有舆论。近一年来,出镇上访案几乎没有了,老上访户心顺了,气消了,不再东跑西跑了,而是精心在家挣钱致富。现在该镇正在打造“花椒之乡”,村民都十分支持。
变化的不只是红岭镇。毛坝镇永盛社区2组李大姐上了道德黑榜,羞愧不已。“平时与母亲交流生硬,一次因孩子教育问题,骂了母亲几句。”社区干部上门调解,李大姐知错就改。后来在低保户评定中,因家中子女成年,丈夫务工收入逐渐可观而落选。李大姐没有纠缠不休,而是欣然接受,并表示今后要争取进入红榜。
毛坝镇永盛社区建立红黑榜机制,选拔表现优、口碑好的群众进入红榜,而对因鸡毛蒜皮事到处上访、闹访、缠访和损坏公私财物、乱倒垃圾、不讲诚信的人,点名道姓打入黑榜公示。
永盛社区书记张玉杰说,红黑榜就是一张操行评价表,美与丑,善于恶,对与错,一目了然。“之前常见的邻里纠纷,与干部对着干,争戴贫困帽,靠闹解决问题等现象没有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美行为: 风清气正营造和谐
明月乡大渔池村新村聚居点,46户村民的小楼错落有致,家家窗明几净,院坝看不到垃圾杂物,不少人家门口贴着“张氏家训”。
说起该村的变迁,“乐于助人户”张绍康老人很是感慨:过去村里吵架打架、飞短流长的多,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习惯根深蒂固,慢待老人的现象突出。自从县里开展“诚信·守法·感恩”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以来,村民都铆着一股劲创先争优,团结互助成了自觉行动,不论哪家有事,振臂一呼,村民都赶来帮忙。
该村村民张德海一家在外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留守在家,因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被村民发现后,张绍康一声呼喊,村民们立马赶来抬人、叫车、送医。“党委政府让我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们自己还得有个好样子!”
世风一变,行为自美。双河镇尖山村村民张从学从外地务工回家,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莲藕,因为种植技术和销售原因,亏了几十万元。为了兑现土地流转费用和村民工资,张从学四处借贷,村民们对其诚信品格纷纷点赞。
……
树立一个榜样,教育一群公民,促进一方和谐。如今的宣汉,传颂着一个个身残志坚、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信守法、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自强不息、勤劳致富、感恩奋进的动人故事。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升国说,“我们通过全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全县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走向高潮,好的家风世风为宣汉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
新面貌: 精准扶贫推动发展
双河镇大田村蓝莓谷,一到节假日,城里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近年正在打造休闲农业,已建成游步道、景观亭、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
说起当初流转土地的难处,副镇长罗兆兵直摆脑壳,“村民不支持!”村民王宣、侯自清等人闹得最凶,认为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不如种粮食实在。镇村干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宣传引导,讲政策、谈愿景、给承诺,王宣等人终于将土地流转给了业主。王宣在蓝莓谷务工,一天40元工钱,每天按时上下班,日子越过越红火。“蓝莓谷一、二期工程已经建成,去年开始试挂果,120元一斤,游客上门采摘,不出村就卖完了。目前后续工程正在流转土地,我们基本上没操心,群众主动支持产业发展。”罗兆兵说。
精神面貌变的是“面子”,发展环境优化才是“里子”。土主镇的微玻纤产业园,征地拆迁面广量大,光迁坟就上千座,放在过去,又告又闹,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听说要建产业园,村民自发响应,主动拆迁,没有出现一起无理取闹的上访事件!
淳朴的乡风民风,家和人美的景象,成就了一方良好的发展环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党群关系融洽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全县近年开工的巴山大峡谷、土溪口水库、百节溪公园、滨湖路、达宣快速通道等大型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不溶性硫磺、河北卓达等30余个大型项目落户宣汉,到位资金100亿元,居全市第一。
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表示,“诚信·守法·感恩”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强烈意识,进一步净化了社会风气、凝聚了道德力量、优化了发展环境。这是宣汉县解决精准扶贫的有益探索,是匡正社会风气的有力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