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州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主线,扎实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必须持续发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达州落地落实。
一根时间轴,展现了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生态、美丽达州的坚定决心——
2013年7月,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践行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理念”,专门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4年3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市“6+22”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明确提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建设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5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治”工程,全域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
2015年,市委三届九次、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6年10月,市委出台《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实施意见》,市第四次党代会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进行专门部署,传递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达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今年1月,我市正式印发《达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4月14日、26日,市委、市政府又相继召开全市“五治”工程推进大会、环境保护暨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大会,明确了“135”环境治理时间路径;7月1日,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通过环环相扣的系统谋划部署,达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工作布局基本形成。
着力转型升级发展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才能持续改善。达州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打好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推动资源大市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4、2015年主动分别关闭小煤矿71家、18家,2016年以来又分别削减钢铁、煤炭落后产能149万吨、105万吨,淘汰燃煤锅炉111台、285蒸吨,主动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气为原料、以气为燃料、与气协同发展“三条技术路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一号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技改,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达州经开区创建为国家低碳产业园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4A级景区7个,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25亿元,较2012年增长一倍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718元,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广泛倡导绿色生活。鼓励低碳出行,淘汰黄标车19607辆,更换中心城区公交车150余台;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制定《达州市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已开工绿色建筑建设166万平方米,建筑节能设计达100%。
科学保护重拳整治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绿色生态就是最好的城市名片。达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制度,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面开展绿化达州行动,持续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2013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39.4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3%。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积极打造“海绵城市”,相继建成莲花湖生态湿地公园、塔沱滨江生态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四大城市公园”,城市环境大幅改善。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有序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为了青山绿水,达州全面加强环境治理,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攻坚工程”,2013-2015年全市累计削减二氧化硫9948吨、氮氧化物9670吨、化学需氧量4055吨、氨氮169吨。实施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和良好水体保护“四大行动”,全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耕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五大行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重点检查排污单位排污状况、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等,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013-2016年,立案处罚407起、1023.1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4件,党纪政纪处分干部32人。
强环保工作保障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党员干部,重点在体制机制。达州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书记、市长任主任,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层层签订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用,调动各级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汇聚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建强市、县、乡三级环保队伍,基本完成各县(市、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空气自动监测站安装等项目建设,成立市环境污染防治中心、辐射管理监测站和环境应急中心,市公安局还专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环境监察支队,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强化问责追责。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建立党政领导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对重特大污染事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生态环保领域追责问责3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人。 (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