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以来,达州市宣汉县全方位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采取“建账的方式”大力整改环保督察“点”位问题,聚力整改群众反映突出的“线”性问题,全力整改绿色环保生态发展“面”上问题,有力推动环保突出问题整改。
一、当好账房先生,大力整改环保督察“点”位问题。一是清单“建账”。细化制定县、乡镇、部门整改实施方案,建立问题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责任清单等5个清单,完善“月调度”制度,实施动态式台账管理。二是整改“销账”。建立“一个督察问题、一个县领导牵头、一个单位负责、一套整改方案”整改工作机制,坚持“反馈一个、整改一个、到位一个、销号一个”,发起“百日攻坚+年度攻坚”行动,实行挂牌督办、挂图作战,抓实督察问题整改。主动化解环境信访存量,去年以来共处理信访举报件144件,环境信访呈现平稳态势。三是分类“理账”。严格执行“一刀切”禁令,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改139家,关停取缔48家,继续整改51家;砖瓦行业完善环保设施20家,依法关停淘汰22家;整治小水电下泄生态流量16座,取缔小水电1座,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四是督查“对账”。采取企业主体、乡镇属地、行业主管、综合执法、督查督办“五位一体”方式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开展2轮环境保护专项督查,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回头看”,坚决查处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的行为。
二、开展专项整治,聚力整改群众反映突出的“线”性问题。认真梳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及信访交办件,聚力推进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一是聚力生活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全面落实《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重点抓好沿河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投运13个,正在建设14个,其余乡镇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二是聚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专项整治。出台《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方案》,落实整治工作乡镇主体责任,按照有齐全设施设备、成熟治理技术、稳定保洁队伍、长效资金保障、完善监管制度“五有”标准,原则上采用搬迁处理,不具备搬迁条件的实施原地规范整治,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整治工作。三是聚力文明施工法推广。全面推行湿法围挡作业、运输车辆封闭、搅拌站规范、保洁清扫等“十到位”文明施工法,整顿建筑工地58个,规范建立车辆冲洗台35个,硬化施工场地内主要道路及出入口35个,规范安装扬尘监测设备6套,形成文明施工新风气。四是聚力畜禽养殖规范管理。严格禁养区限养区管理和新建项目管理,完成504家畜禽养殖场治理,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49家,探索出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模式,全县畜禽污染得到总体控制。
三、革新机制理念,全力整改绿色环保生态发展“面”上问题。一是革新工作理念。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兴工强县、开发扶贫、全域旅游”三大战略,优化城镇、农业、工业和生态功能布局,以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示范区为核心构建“一区四河九线多点”生态空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2%,筑牢嘉陵江水系州河上游生态屏障。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变工业单引擎为工业、服务业双引擎驱动,成功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二是革新发展方式。坚持提高环保标准倒逼产业升级,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10.5万吨、煤炭产能158万吨,推动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主动放弃炼铜、铬盐等100多亿重污染型投资,积极争取全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县合作”,合理开发天然气、锂钾资源,建设微玻纤产业示范园区,全力建设全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三是革新治理体系。完善责任体系,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责定位,压实乡镇属地管理及党政主体责任、部门行业主管责任,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目标考核、督查通报机制逐步健全。完善投入体系,近三年县级财政环保投入达1.9亿元。完善网格化、双随机执法体系,今年以来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1件,处罚款485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