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鄂、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生态环境优越,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素有重庆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全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政策扶持三结合,加强技术培训,加快推进蜂蜜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崛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培育农村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养蜂助贫困户顺利脱贫,密密麻麻的蜂巢错落有致地安放在石头之间,人一靠近,蜂群便嗡嗡作响。位于八台山山脚下的八台镇天池坝村养蜂人邓如军早年在湖南一个铁矿打工,2009年不幸出事故致双手残疾,2012年开始在家养蜂,因采取老式养法,效益不是很好,10余桶蜂一年到头收入也就3000元-4000元,离他的脱贫致富梦相去甚远。
2013年,重庆市太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万源,彻底改变了邓如军的命运。“我跟‘太一’公司的人学新式养蜂,还常被市里组织去各地参观学习,逐渐掌握了新式养蜂的整套技术。”邓如军说,到2013年,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多元,就这样滚动发展,尽管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但靠他养蜂年年递增的收入,当年就成功实现了脱贫。
目前,邓如军的蜂场共有100余群中蜂,每年产蜜800斤以上,每年各项收入已超过10万元。“现在我通过微信建群,凡是购买我蜂蜜的,加微信进群一次性优惠10元,现在群里有好几百个客户,有蜜了我在群里公告一声,几天就卖完了,价格还很理想。”邓如军说。
事业上顺风顺水,邓如军还能抽出空来带孙子。邓如军说:“中蜂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又少,因此非常适合山区定点饲养,完全可以作为山区农户一个短、平、快的居家产业。”
万源市不少像邓如军一样的贫困户同样靠养蜂实现了脱贫。贫困户王丽2017年通过饲养30群蜜蜂净赚了3万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中蜂养殖成为金字招牌,万源市具有蜜源植物1200余种,万源中蜂具有体型较大、吻较长、飞行能力较强、耐寒性好、性情温驯、群势强、产蜜量高等特点。因此,万源将白沙、蜂桶等13个乡镇列入了“蜂桶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2013年11月被确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
中蜂产业既是农民发家致富有效途径,又是维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化和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力量。万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蜂桶中蜂和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通过建基地、创品牌,大力推进中蜂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致力“酿”造一项大产业,使中蜂产业发展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2011年,万源市返乡创业农民工李晓继回到家乡创业,从保护生态、保护中华蜜蜂物种出发,潜心学习中蜂养殖技术,结合古法养殖技术发展为适合万源独特环境的中蜂养殖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中蜂养殖产业优质化、规格化和标准化,致力打造万源市“蜂桶蜂蜜”品牌。
2012年,“蜂桶中蜂”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3年,李晓继一手创立了万源市太一蜂业有限公司。截至目前, “太一”公司已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品牌“万物生蜂桶蜂蜜”成功上架京东,线下已在重庆、上海、南京、广州等18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销售,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正准备申请“欧盟认证”,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与此同时,太一蜂业有限公司先后与太平镇洪岭寺村、钟亭乡松树门村等36个贫困村签订了养蜂合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中蜂养殖真正成为老百姓摆脱穷帽子的甜蜜产业。李晓继也获得了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个人称号。
万源市蜜之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杨毅是沙滩镇党家坡村人,2015年注册“蜜之源”公司,利用闲置村小房屋养蜂。
“发展至今,我主要做种群资源保护和推广,通过繁殖中蜂带动广大养蜂户脱贫致富。”杨毅说,他自己的蜂场一年产蜜约5吨,销售蜂群2000余群,共带动周边20余个村(其中10余个贫困村)2000余户农民从事中蜂养殖,年总产值约1500万元。
几年来,“蜜之源”公司及养蜂基地先后获得国家蜂体系建设示范基地、部级中蜂标准化示范场、达州市龙头企业、万源市科技扶贫先进单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荣誉和称号。
养蜂扶贫酿造“甜蜜生活”,“绿色,不仅是万源市的底色,也是村民增产增收的一抹亮色。”长坝镇幺滩村党支部书记吴汝松说,近年来,村里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养蜂,闯出了新路子,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巨大能量。
幺滩村山清水秀、林木茂盛。依靠优势的自然环境,当地村民有养蜂的习惯,但传统的养蜂户分散经营,蜂蜜质量很难提升,销路不畅。长坝镇及相关帮扶单位下沉攻坚力量到幺滩村后,加大帮扶力度,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联合积极做好调研,走进养蜂户家中询问了解养蜂方法和困难、蜂箱及蜂源,排摸养蜂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及蜂蜜收购,推动养蜂产业快速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帮扶单位和“太一”公司的带动下,长坝镇幺滩村尝试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养蜂模式”。从2017年起,该村中蜂养殖从300群起家,到现在共有1200余群,并从今年开始盈利。
“刚开始,我们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公司出种群和技术培训,村集体出场地及一定项目资金,然后吸纳一些有意愿养殖的贫困户,以每户100元入股;两年后,我们已成熟掌握了技术,公司退出,这便成了纯粹的集体经济,于是我们又成立了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吴汝松说。
目前,幺滩村属于村集体的蜂群100余群,共带动合作社成员186户养殖1100余群。“今年我们已经取了500斤蜜,卖了5万余元,下半年我们再取一次,全年纯利润七八万元没问题。”吴汝松说,由于是深度贫困村,村里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差,今后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产业继续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等村里产业门类更齐全、集体经济收入更高的时候才考虑再分配。
2018年,养蜂户李明庸回乡在青花镇柳花坪村的一处山坳里养起了中蜂。在“太一”公司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中蜂养殖技术日渐成熟的李明庸养殖中蜂130群,预计今年可实现年收入6万元。该村另一户村民颜家兵今年养蜂70桶,上半年取了170多斤蜂蜜,下半年估计要取200多斤蜂蜜,通过养蜂带来的年收入将远超自己预期目标的3万元。
“脱贫致富加油干,甜蜜幸福永相伴”,在大沙镇青山村的一个处绿色蜂场里,有着这样一幅老百姓自编真实写照养蜂心情的对联。该村帮扶单位通过帮助村民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这一产业,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鼓起了腰包。
目前,万源市拥有中蜂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养蜂50群以上大户600余户、养蜂专业合作社20余家。成立于2014年6月的万源市养蜂协会现有会员231人,协会成员饲养中蜂20群以上的养殖户102户、50群以上养殖大户53户。全市中蜂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现有存栏蜜蜂4.5万群,蜂蜜年产量450余吨,蜂蜜产业酿就的“甜蜜事业”成就了老百姓稳定增收致富的希望。(马发海)